禅宗诗歌-惠标:岸阔莲香远 流清云影深(4)

标签:
惠标谢灵运岸阔莲香远滤澹物自轻鸠摩罗什文化 |
分类: 古诗词欣赏与禅文化 |
咏水三首
其一
曾添疏勒井。经涌贰师营。玉津花色亮。银溪锦碛明。
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持将符上善。利得动高情。
【注】标准佛理诗词。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人好像在明镜中,鸟好像在屏风里的。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我听来,就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意境等同本诗。最后二句, 不执著于名利,才能得到“名利” 放得下并舍得付出,才能身轻心安。
【注】标准佛理诗词。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人好像在明镜中,鸟好像在屏风里的。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我听来,就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意境等同本诗。最后二句, 不执著于名利,才能得到“名利” 放得下并舍得付出,才能身轻心安。
其二
骊泉紫阙映。珠浦碧沙沉。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
骊泉紫阙映。珠浦碧沙沉。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
风潭如拂境。山溜似调琴。请君看皎洁。知有澹然心。
【注】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灭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元誉无訾,一龙一蛇,与叫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最,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而累邪
佛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四祖道信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六祖慧能说:“世人性自净.万法在自性。”赵州从谂说:“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归结为一句话:“我心即佛,佛即我心;心外无物,境由心生。”其中自在、自得、自由、自主的精神超拔,令人叹为观止!
其三
长川落日照。深浦漾清风。弱柳垂江翠。新莲夹岸红。
长川落日照。深浦漾清风。弱柳垂江翠。新莲夹岸红。
船行疑泛迥。目映似沉空。愿逐琴高戏。乘鱼入浪中。
咏孤石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
【注】孤石指大孤山,在江西省鄱阳湖出口入长江处,横扼大湖,孤峰独耸,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
【注】孤石指大孤山,在江西省鄱阳湖出口入长江处,横扼大湖,孤峰独耸,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
咏山
灵山蕴丽名。秀出写蓬瀛。香炉带烟上。紫盖入霞生。
灵山蕴丽名。秀出写蓬瀛。香炉带烟上。紫盖入霞生。
雾卷莲峰出。岩开石镜明。定知丘壑里。并伫白云性。
【注】这首诗中“灵山叶旨的是灵鹫山.又名为鹫山.在中印度王舍城南.佛陀曾于此说法至于“蓬瀛”是指蓬莱与瀛州.这都是海中的神山名.相传是仙人所居,此诗的开始两句用“灵山蕴丽名.秀出写蓬瀛”.在咏山之外又蒙上一层脱俗的味道.所以诗的最后所描写的“定知丘壑里.并伫白云情”.就是抒发自己的心境.“白云情”含有脱离尘俗的意思。
僧侣竺僧度
僧 鸠摩罗什《十喻》诗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盳忘归。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盳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荠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注】诗开头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睳忘归。”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了作者在自然景色面前物我双遗的境界:气候随着晨昏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远近山水笼罩在一片清气之中,使人衣袂之间但觉一股爽气直入肺腑,世俗的浊气不觉涤净了,既去尘世之气,又怎能再想起红尘来呢?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徜徉流连,在山水之间逍遥而“睳忘归”,精神状态完全处于一种游离于尘外的境界之中,这种境界里,诗人看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荠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那日落之时笼罩深林的暮霭,聚在天际的片片云霞,在宽阔的湖面上亭亭玉立,随风起舞,相互依偎,婆娑摇曳的蒲草,自然界的一切在诗人眼中都那么和谐,一动一静都合于自然之道,于是诗人的心也随之荡漾,与之相容了,所以诗人“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心满意足,怡然自得,一路拨花拂柳归来,然后静静地关上自家的门扉,他依然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当中,久久地品味着客观自然界景物给自己带来的纯净和澄澈,恬淡和安然。既然自然界的山水、烟霞、草木都是那么安逸幽静,那么寄身于这山水、烟霞、草木中的诗人,与它们同受自然、物理润泽的诗人,还不应该同样安逸幽静,摈弃一切私欲和烦恼吗?诗的最后“滤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所表达的,正是诗人从上述境界中演绎出的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深刻道理。
【注】诗开头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睳忘归。”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了作者在自然景色面前物我双遗的境界:气候随着晨昏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远近山水笼罩在一片清气之中,使人衣袂之间但觉一股爽气直入肺腑,世俗的浊气不觉涤净了,既去尘世之气,又怎能再想起红尘来呢?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徜徉流连,在山水之间逍遥而“睳忘归”,精神状态完全处于一种游离于尘外的境界之中,这种境界里,诗人看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荠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那日落之时笼罩深林的暮霭,聚在天际的片片云霞,在宽阔的湖面上亭亭玉立,随风起舞,相互依偎,婆娑摇曳的蒲草,自然界的一切在诗人眼中都那么和谐,一动一静都合于自然之道,于是诗人的心也随之荡漾,与之相容了,所以诗人“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心满意足,怡然自得,一路拨花拂柳归来,然后静静地关上自家的门扉,他依然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当中,久久地品味着客观自然界景物给自己带来的纯净和澄澈,恬淡和安然。既然自然界的山水、烟霞、草木都是那么安逸幽静,那么寄身于这山水、烟霞、草木中的诗人,与它们同受自然、物理润泽的诗人,还不应该同样安逸幽静,摈弃一切私欲和烦恼吗?诗的最后“滤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所表达的,正是诗人从上述境界中演绎出的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深刻道理。
前一篇:释惠洪-海棠花之艳禅诗谈
后一篇:大唐女冠诗-半娼式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