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禅宗诗歌-灵一禅师 (6)

(2013-05-11 21:35:58)
标签:

历代禅诗

灵一上师

悟尽非灭

庄子

唐诗

文化

分类: 古诗词欣赏与禅文化
 
[唐](约公元七六四年前后在世)姓吴氏,人称一公,广陵人。   《宋高僧传·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记载:“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释灵一(727—762年),唐代诗僧,浙江诸暨云门寺僧人,人称-公,俗姓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初居会稽麻源山谷,后至诸暨若耶溪云门寺,再居余杭宜丰寺,三十六岁因病卒于岑山(有说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酬皇甫冉西陵见寄】(一作西陵渡)
  
西陵潮信满,岛屿没中流。  越客依风水,相思南渡头。
  寒光生极浦,落日映沧洲。  何事扬帆去,空惊海上鸥。

                 《全唐诗·卷809_1》
【注】西陵山水诗。越客指他自己;是一首离别诗。幽深玄远的清雅乐趣,淡然的情怀。

  【溪行即事】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转清。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从横。
  野岸烟初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屡失道,但听秋泉声。
                 《全唐诗·卷809_2》
【注】禅宗重视的是现世的内心自我解脱,它尤其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得到启示和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因而它不大有迷狂式的冲动和激情,有的是一种体察细微,幽深玄远的清雅乐趣,一种宁静、纯静的心的喜悦。
禅修也称“伏牛”。禅道最高境界就是不谈、不论禅,所以不知“不知伏牛事”。沿溪而下,山谷愈加幽深,溪流更加清澈,月未上,已黄昏,山更碧,林更青,寂静无人之中,一只孤舟缓缓飘泊,一片沉静,只听见秋泉淙淙之声,这是多么寂寞幽静的无人之境!

  【栖霞山夜坐】
  
山头戒坛路,幽映雪岩侧。  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
  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  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
。                 《全唐诗·卷809_3》
【注】写山中夜景。

  【宿天柱观】(一作宿灵洞观)
  
石室初投宿,仙翁喜暂容。  花源隔水见,洞府过山逢。
  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  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龙。
 《全唐诗·卷809_4》
【注】到一道观留宿而作。禅宗倡导的“无修而修”的禅修思想。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功名而治,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所以“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龙”。

  【酬皇甫冉将赴无锡于云门寺赠别】
  湖南通古寺,来往意无涯。  欲识云门路,千峰到若耶。
  春山子敬宅,古木谢敷家。  自可长偕隐,那言相去赊。       《全唐诗·卷809_5》

【注】谢敷同志西晋大隐士,出自西晋谢家。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劝皇甫冉归隐。

  【宜丰新泉】
  泉源新涌出,洞澈映纤云。  稍落芙蓉沼,初淹苔藓文。
  素将空意合,净与众流分。  每到清宵月,泠泠梦里闻。《全唐诗·卷809_6》

【注】只有“空”,思想才有有水活源来。宋代理学家朱熹先生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绝句,其诗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我们的心能够体会、领悟先圣先贤的理念,能够理会大道,那么我们的这个心,也就如同 溥博渊泉 一样,源源不尽。 而时出之 ,就如同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的智慧,这样的道德,的确令人向往。
    灵一遂作《宜丰新泉》。当时和者甚众。今仅存刘长卿、严维二首。刘长卿《和灵一上人新泉》云:“动静皆无意,唯应达者知”,严维《一公新泉》:“唯当清夜月,观此启禅门”,借清泉来体悟禅理。 
  【静林精舍】
  静林溪路远,萧帝有遗踪。  水击罗浮磬,山鸣于阗钟。
  灯传三世火,树老万株松。  无数烟霞色,空闻昔卧龙
。《全唐诗·卷809_7》
【注】萧帝:梁武帝;三世火: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

  【江行寄张舍人】
  客程终日风尘苦,蓬转还家未有期。  林色晓分残雪后,角声寒奏落帆时。
  月高星使东看远,云破霜鸿北度迟。  流荡此心难共说,千峰澄霁隔琼枝
。《全唐诗·卷809_8》
【注】离别诗。这个离别诗就没有哀伤,君子之交淡如水,千峰澄霁隔琼枝。“隔”字用得好。

  【送王颖悟归左绵】
  客意天南兴已阑,不堪言别向仙官。  梦摇玉珮随旄节,心到金华忆杏坛。
  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全唐诗·卷809_9》
【注】送人归隐诗

  【安公】
  弥天称圣哲,象法初繄赖。  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
  秦王轻与举,习生重酬对。  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
  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  西方浮云间,更陪龙华会。 《全唐诗·卷809_10》
【注】繄:唯有;龙华会:佛诞辰;

  【林公】
  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全唐诗·卷809_11》
【注】初唐禅宗实际比较靠近魏晋玄学。老庄影响较大,是中国化佛教。支墩影响大。清净无为是修行的准则。老、庄、禅学认为,只有随缘自在,才能到处理成;只要自然无为,便必与道同一。这样的体道情味在许多古诗意境中表现出来了。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商隐的“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甘已斜。”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表。”

  【远公】
  远公逢道安,一朝弃儒服。  真机久消歇,世教空拘束。
  誓入罗浮中,遂栖庐山曲。  禅经初纂定,佛语新名目。
  钵帽绝朝宗,簪裾翻拜伏。  东林多隐士,为我辞荣禄。
《全唐诗·卷809_12》
【注】当时六祖刚出《坛经》,南宗禅刚开始流行,所以“禅经初纂定”。禅宗为教外别传,不像其他流派约束人。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世人称为远公。就是那个写艳诗的慧远,曾与陶渊明交往。作者心驰向往竹林七贤的生活。

  【雨后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
  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
  林花并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 《全唐诗·卷809_13》
【注】山水诗。天目山景色。

  【题僧院】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全唐诗·卷809_14》

【注】山水诗。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宿静林寺】
  
山寺门前多古松,溪行欲到已闻钟。
  中宵引领寻高顶,月照云峰凡几重。
 《全唐诗·卷809_15》
【注】山水诗。《咸淳临安志》记载:“静林寺,在县东南一十二里钦德乡。萧梁时建,中废。人呼为寺坞。林木森隘,人迹罕至,阴雨时或闻钟鼓锣钹声,有僧利钦筑庵坞中,渐拓基址,得大石龟二断碑一。文磨灭不可辨,止存篆文静林寺记四字;又得古井六,及阶砌隐约尚存。于是寺复兴。绍兴四年重建。”

  【再还宜丰寺】
  再寻招隐地,重会息心期。  樵客问归日,山僧记别时。
  野云阴远甸,秋雨涨前陂。  勿谓探形胜,吾今不好奇。
《全唐诗·卷809_16》
【注】隐士情怀。宜丰寺已经无考,根据其“邻生丹山”,初步推测在中泰洞霄宫一带,大涤洞西有丹山,距离是咫尺之遥。

  【春日山斋】
  野径东风起,山扉度日开。  晴光拆红萼,流水长青苔。
  逋客殊未去,芳时已再来。  非关恋春草,自是欲裴回。     
            《全唐诗·卷809_17》
【注】长沙和尚一日在山中小径上信然漫步,兴致盎然。回到寺院门前时,首座问道:“师父,你到哪里去了?”长沙答道:“到山里散步去了。”首座又问:“去到何处?”长沙随吟一偈;  “去随芳草,归逐落花。”何等悠然自得的游戏三昧的无心的化境。这不是悟境,是化境。这种境界超越了无功用、无作之作的境界。此诗可以与长沙和尚境界同。

  【留别忠州故人】 (一作惟审诗)
  一身无定处,万里独销魂。  芳草迷归路,春流滴泪痕。
  几时休旅食,何夜宿江村。  欲识相思苦,空山啼暮猿。
《全唐诗·卷809_18》
【注】离别诗。禅宗的离别诗都是淡泊而不哀伤,一切回归自然。一切相思苦都如空山猿啼一样自然。

  【送别】
  凭高莫送远,看欲断归心。  别恨啼猿苦,相思流水深。
  翠云南涧影,丹桂晚山阴。  若未来双鹄,辽城何更寻。 
《全唐诗·卷809_19》
【注】离别诗歌。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他认为唐人佳作包括送别诗,其长处就在于可以“感动激发人意”。

  【送冽寺主之京迎禅和尚】
  
禅门居此地,瞻望在虚空。  水国月未上,苍生如梦中。
  上人知机士,瓶锡慰樊笼。  彼土诸梵众,嗟君扬道风。
        《全唐诗·卷809_20》
【注】禅意入诗的送别诗,恰恰与之异趣,极力超脱世俗情感,营造一个空灵澄净的境界,使送别诗的主旨有了大改变。诚如黄宗羲所云:“诗为至清之物。僧中之诗人、境俱夺,能得其至清者。”所谓人境俱夺者,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其根本差别就在于佛教对待世俗情感的态度。佛教认为人性本净,万法惟空,人为爱欲所染,故有种种烦恼生。《缘起圣道经》云:“受为缘爱,爱为缘取,取为缘有,有为缘故,便有老死愁叹忧苦忧恼生起,如是积集纯大苦聚。”惟有舍弃爱憎之情,方得解脱。慧能云:“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禅宗讲无住、无念,不为外物所感,不执着于任何悲欢离合之情,任运随缘,情感随之枯淡;受到佛教的影响,在这类送别诗中,往往淡化感情色彩,将强烈的感情转化为恬淡超脱的禅境。

  【送王法师之西川】
  旅游无近远,要自别魂销。  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
  伴行芳草远,缘兴野花飘。  计日功成后,还将辅圣朝。
        《全唐诗·卷809_21》
【注】佛教的爱别离苦来解释人生的悲欢离合。爱别离是佛教所讲的八苦之一,是指与所爱对象别离时,所感受的痛苦,又称恩爱别苦或哀相别离苦。《中阿含经》卷七云:“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处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撮、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大乘大义章》卷三云:“何者是其爱别离苦?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

  【送范律师往果州】
  终南千古后,独尔继卿名。  离障非今日,修因是几生。
  乱峰寒影暮,深涧野流清。  远客归心苦,难为此别情。 
《全唐诗·卷809_22》
【注】 离障非今日,修因是几生。佛教的这种空幻思想成为人们于离别之时一个极好的安慰

  【送明素上人归楚觐省】
  能将疏懒背时人,不厌孤萍任此身。  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
  平湖旧隐应残雪,芳草归心未隔春。  前路倍怜多胜事,到家知庆彩衣新。
           《全唐诗·卷809_23》
【注】送明素上人回家探亲。

  【项王庙】 (一作栖一诗)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   
     《全唐诗·卷809_24》
【注】赞项王。英雄无奈,英雄末路。

  【酬陈明府舟中见赠】
  
长溪通夜静,素舸与人闲。  月影沈秋水,风声落暮山。
  稻花千顷外,莲叶两河间。  陶令多真意,相思一解颜。 
《全唐诗·卷809_25》
【注】山水诗。陶渊明的境界就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题东兰若】
  
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  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
  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  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全唐诗·卷809_26》
【注】庄子在《人间世》中说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虚室生白 就是神将来舍 ,他坐稳了,当然就吉祥止止 了啊!所以首先要将我们的心盘空了,你才能 摄汝知,一汝度 正汝形,一汝视”。“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就是体现了任运自在的境界。“不系”,“无机”才能展舒及任往来。
    以禅理融入山水中。

  【送朱放】
  苦见人间世,思归洞里天。  纵令山鸟语,不废野人眠。 《全唐诗·卷809_27》
【注】隐士情怀。佛说:人生七苦 佛经上说,人生有七种苦难。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第一苦,是“生”。归隐也是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和生活的一条路。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一作归岑山留别)
  禅客无心忆薜萝,自然行径向山多。
  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全唐诗·卷809_28》
【注】薜罗。原指薜荔与女萝等蔓草,多用于比喻隐士所着之衣。在佛教中,转指破袈裟,盖形容僧衣之陋劣,故又称薜服。此禅客.以无边智,入解脱林,于四威仪,随意自在,自然行径向山,而今又必身披袈裟?
   此等境界更高!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苕水滩行浅,潜州路渐深。  参差远岫色,迢递野人心。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不知天目下,何处是云林。
 《全唐诗·卷809_29》
【注】灵一活动主要在余杭临安一带。

  【送殷判官归上都】
  漾舟云路客,来过夕阳时。  向背堪遗恨,逢迎宿未期。
  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  别后王孙草,青青入梦思
  《全唐诗·卷809_30》
【注】也是劝归隐之意。 做官“人心向背”没意思,“刻意逢迎”更搞得自己不安,不如归隐,求得“别后王孙草,青青入梦思”,睡个安稳觉。
殷判官同志应该是其弟子。

  【赠别皇甫曾】
  幽人从远岳,过客爱春山。  高驾能相送,孤游且未还。
  紫苔封井石,绿竹掩柴关。  若到云峰外,齐心去住间。

                 《全唐诗·卷809_31》
【注】皇甫曾,皇甫冉(716—769年)的同胞弟弟,唐天宝十二年( 753年)进士,字孝常,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人,官殿中御史,后出仕江浙,久居湖州。

  【送陈允初卜居麻园】
  欲向麻源隐,能寻谢客踪。  空山几千里,幽谷第三重。
  茅宇宁须葺,荷衣不待缝。  因君见往事,为我谢乔松。
《全唐诗·卷809_32》
【注】灵一送诗这位仁兄够隐士。

  【秋题刘逸人林泉】
  
凉飙乱黄叶,迟客橘阴清。  萝径封行迹,云门闭野情。
  零林秋露响,穿竹暮烟轻。  莫恋幽栖地,怀安却败名。
《全唐诗·卷809_33》
【注】刘逸人这名声够响的。所以才有“莫恋幽栖地,怀安却败名”。

  【自大林与韩明府归郭中精舍】
  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  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晖。
  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  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全唐诗·卷809_34》
【注】六祖慧能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意思是说:刻意守静,是患病而非参禅。本净禅师说:“无心是道,即心是佛。”又说:“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来清净不假修行。”意思是:无心无为就是修道,自然本心就是佛性。佛性智慧,人性中本来就全备,人性原本就是清净的,无须人为刻意地去修行。这也就是“随缘自在.到处理成”的意思。随缘自在,到处理成,也就是自然无为而与道同一的意思。 
 随缘而陶然忘机,物我相忘于天人合一之境,才是禅门修行要旨。南宗禅应机接物皆是道的精神。

  【同使君宿大梁驿】
  旌旗江上出,花外卷帘空。夜色临城月,春寒度水风。
  虽然行李别,且喜语音同。若问匡庐事,终身愧远公。《
全唐诗·卷809_35》
【注】二人为知音。若问到修行,比起惠远和尚还差得远。

  【题黄公陶翰别业】 (一作处一诗,一作苏广文诗)
  
闻说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月不逢人。  烟霞洞里无鸡犬,风雨林间有鬼神。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
 《全唐诗·卷809_36》
【注】李白“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 此乐最为甚”。说的可是乐在酒中,而不是乐在月色中。意思是,醉后不知天地,昏昏然枕藉而倒下,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世间纵然有万般乐趣,此中境界才是最快乐的。
与李白诗同趣。 前面写桃花源。

  【哭卫尚书】
  画戟重门楚水阴,天涯欲暮共伤心。  南荆双戟痕犹在,北斗孤魂望已深。
  莲花幕下悲风起,细柳营边晓月临。  有路茫茫向谁问,感君空有泪沾襟。
《全唐诗·卷809_37》
【注】悼亡诗。

  【赠灵澈禅师】
  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
  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全唐诗·卷809_38》
【注】支遁法师隐居剡山。支遁可谓禅之先人。

  【将出宜丰寺留题山房】
  池上莲荷不自开,山中流水偶然来。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
  《全唐诗·卷809_39》
【注】如“山中流水偶然来”,一切随缘的意思。“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这首诗禅理分明。

  【妙乐观】 (一作题王乔观传傅道士所居)
  王乔所居空山观,白云至今凝不散。  坛场月路几千年,往往吹笙下天半。
  瀑布西行过石桥,黄精采根还采苗。  忽见一人檠茶碗,篸花昨夜风吹满。
  自言家处在东坡,白犬相随邀我过。  松间石上有棋局,能使樵人烂斧柯。
《全唐诗·卷809_40》

【注】和尚、道士惺惺相惜。悠然自得。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全唐诗·卷809_41》
【注】二人饮茶,共看美景。

  【送人得荡子归倡妇】 (一作行不归)
  垂涕凭回信,为语柳园人。
  情知独难守,又是一阳春。
《全唐诗·卷809_42》
【注】以歌舞为业的倡家女。亦指卖身的妓女。
南朝 梁元帝 《荡妇秋思赋》:“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

  【句】 (《丹铅录》)
  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全唐诗·卷809_43》

【注】唐 马戴

《题僧禅院》 - 诗词正文
虚室焚香久,禅心悟几生。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树隔前朝在,苔滋废渚平。我来风雨夜,像设一灯明。

   明杨慎考:灵一诗曰:“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滤水盖僧家戒律有此,欲全水虫之命,故滤而后饮。今蜀中深山古寺犹有此规。白居易《送文畅》诗:“山宿台溪虎,江行滤水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