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海蠡测》诗词译解(1)

(2013-04-22 14:57:08)
标签:

禅海蠡测

诗歌

注解

葛藤集

禅宗公案体系

文化

分类: 禅文化
 
《禅海蠡测》诗词辑录

(1)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
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以前枉用功。 ——唐 龙牙居遁禅师
【注】 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 禅宗对于学道,常常以头上安头  骑驴觅驴  海里挖渠 等作譬喻,认为是无事找事。因为自己就是道,不明白这个道理,却到外面去东寻西觅。龙牙禅师这里又用 画龙 作喻:那些学道的人,如同学 画龙 一样,知道 画龙 时,那枝笔是怎样运行的呢 ?是谁在操纵这枝笔呢?
     一朝证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 人们学道,是用什么来学呢 ?是谁在主宰和参与学道过程中的一切呢 ?当你见道之时,才知道学来学去,无非是在自己的心中跑了若干空圈子,跑来跑去,仍然没有超出自己这个心,真是 枉用功 啊!

(2)心印: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
须知本自灵空性,将喻红炉焰里莲。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同安察禅师
【注】禅宗者,以“无念为宗”。独取六祖一语,标为极则。诚哉!“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设以无念为吾佛心法宗旨,直教大地平沉,活埋无数苍生矣。石头瓦块,棺内眠尸,皆无念也。岂皆已明心见性而成佛耶?永嘉不云乎:“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曰:非谓此也。谓此心寂静,对境无心耳。然则,寂静与无心者,唯以我对待外境而言,但使外不入内,心不外驰,固能若是,境仍自境,心仍自心,人法二执,依然如故,云何得谓无念哉?《楞严经》云:“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此内守寂静无心者,非即法尘缘影耶?昔在昆明,遇月溪僧,亦曰:“涅槃为究竟,证得涅槃即不再起生缘。”乃请问曰:《楞伽经》云:“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古德复有言:“涅槃生死等空花。”乃至“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等法语,又何说耶?  事隔十年,橛棒如故,自称禅德,褒贬诸方,诤心未止,我见难除,抑何可叹!此所谓涅槃,所谓无念,如出一辙。
  

(3)祖意:祖意如空不是空,尽机争堕有无功。
三贤尚未明斯旨,十圣那能达此宗。
透网金鳞犹滞水,回涂石马出纱笼。殷勤为说西来意,莫问西来及与东。 ——同安察禅师
【注】初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可证也。曰:初祖所谓,乃示神光入室之径耳,非极则事也。依语论义,其末句曰:“可以入道。”谓苟能如此,可以入道矣。六祖亦自释无念之意云: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此解无念之说,为合二义于一的,犹未可执名著相也。百尺竿头,希更进步,一翳著目,终至失明。执念,不起分别,无生之贤,尤当猛省。永嘉曰:“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然则,无念、无分别、无生者,皆非乎?曰:孰可云非,第未达耳。兹录同安察禅师二偈,以备参考:

(4)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辩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有移茅屋入深居 ——隐山和尚
【注】这位龙山和尚,也是马祖的弟子,与大梅法常禅师一样,遁入深山,并且终身不入世。他清修之地在湖南潭州 (今长沙市) 的龙山,故后人尊称他为 龙山和尚 
龙山和尚高寿,也不知有多大的年岁,在这龙山里清修了几十年,在马祖圆寂后约五十年后,洞山禅师与他那位 密师伯 游方过龙山时,看见溪流里有菜叶,洞山禅师很敏锐,说: 这是无人居住的深山老林,怎么会有菜叶流出来呢 ?可能里面住有遁世修道的高人。 于是两人便沿溪拨草而行 ,走了七八里,终于看到了 羸形异貌 的龙山和尚。龙山和尚问他们: 此山无路,你们从何而来 ?”洞山这时早已是过来人了,反问一句: 有路无路且不管,您老又从何而来的呢 ?”龙山和尚说:我不从云水来。 洞山又问: 您老在这儿多少年了 ?”龙山说: 这与年月春秋毫无关系。 洞山又问: 是您老先在这儿呢 ?还是这座山先在这儿呢?”龙山说: 我不知道这些。洞山又问: 为什么不知呢?”龙山说; 我并非从人天来的,用不着去知道啊! 洞山又问: 您老见个什么道理,能在这里住山 ?”龙山说: 我看见两头泥牛,打斗着闯入大海,至今都无消息。 洞山禅师这时才肃然起敬 ——知道真的是见道高人。洞山告辞时,龙山就说了上面这首偈诗。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别以为龙山和尚阔气,衣不蔽体还有三间茅屋,这是暗喻任何人都居住在 过去、现在、未来 三间茅屋 内。俗人们没有 神光 ,被万事万物弄得团团转,人忙境也忙。可见道的人心能转境,不为境转, 自然是 万境闲,动静不二了。 
莫把是非来辩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已经超越了是非、生死,俗眼怎能了解他呢 ?世俗生活当然与他无关了。洞山走后,他一把火把庵烧了,进入更深更高之处,以后再也无人看见过他了。


(5)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 ——南岳怀志庵主
【注】一个人,从繁华世界回归朴素生活,从热闹的社会回归寂静的山林,由飘浮不定回到安然的生活,是怎样的写照呢?
  「万机休罢付痴憨」,万般心机,种种经营,计谋、想法一大堆,徒然给自己生活带来不安然、不快乐。我现在万机休罢,一切放下,不要了,不用心了,不再竞争汲营,将须智慧藏在憨厚里,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踪迹时容野鹿参」,今后不再从有为、有相上操劳,不再争取世间的荣华富贵。一心参禅,要回归大自然,我的行踪只有野鹿知道,我和大自然同在,和山林树木野兽物我一体了。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在山洞里修行,以野果为食。有人问:「这有什么好吃?」「比珍馐美味还好。」「为什么连头发也不梳理呢?」「我心上一点烦恼都没有,还要梳理什么?」「为什么不洗澡?」「我心里早就清净了,还洗什么澡?」「为什么没有换洗的衣物?」「我有道德、慈悲的庄严衣,还要什么衣服?」「你连个伴侣、朋友都没有。」「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都是我的朋友呀!」高峰妙禅师过的是真正洒脱自在的生活!
  「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粗布麻衣睡觉时,都和身而睡,拳头就是枕头,这种随分随缘,到处安心自在的生活,真正好象梦一样。在大自然里清静、无求的回归是多么可贵!所以,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欲才有快乐!在无欲里、在清净里,一样可以安身立命!

(6)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注】船子和尚说: 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夹山于是反问道:抛纶掷钓,师意如何?船子和尚说: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夹山说: 我懂了,如同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一样嘛。 船子和尚赞许说:我真是钓尽江波,今日始遇金鳞啊! 夹山这时,反而掩住耳朵不听了。船子和尚再一次赞叹说: 应该如此,应该如此。 又谆嘱夹山说:以后,你应做到。

金鳞难得急流前,坐断钓台二十年。丝线一通名利路,子陵可叹夹山禅。
千尺丝纶岂得收,一天风月一江舟,舟翻人去名犹在,株谁何因不逆流
(一休和尚颂)

(7)十二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直须洞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 ——普庵主性空禅师

心法双忘犹隔妄,色空不二尚余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 ——性空禅师
【注】普庵主性空禅师曰:“十二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直须洞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此岂非教人穷理?曰:诚然!故其偈曰:“莫住工”,“到无穷”,“洞彻底”,“踏倒第一峰”,明白教人以证,但自穷理入手耳!不见其又有偈乎?

(8)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唐 裴休
【注】裴休是中晚唐间著名的佛教居士,一度官居宰相。先于圭峰宗密大师门下,对华严宗和禅宗的造诣都高,圭峰圆寂后,唐武宗灭佛,再到唐宣宗恢复佛教,他又以黄檗希运大师为师,对禅宗更是入室之士。他为圭峰宗密大师所作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之  ,又为黄檗大师记录《传法心要》和《宛陵集》,这对佛教 ——禅宗的文献整理上更是功不可没。而他与两大师的交谊,更是丛林中的佳话。 

裴休与黄檗大师的相交是戏剧性的,黄檗大师生性神异,当时他连住持都不当了,跑到一个寺里去做杂务。有天裴休到寺里上香时,被主事和尚接待,并观赏壁画。裴休问主事和尚: 上面画的什么呢?”主事说: 是历代高僧的画像。裴休又问: 像在这里,那高僧现在何处呢 ?”主事回答不出。裴休又问: 你这里有禅僧吗?”主事就把黄檗叫来。裴休把前面的问题又问了一遍,当他问到: 像在这里,高僧又在何处 时黄檗大声叫了一声:裴休 !”裴休回答说:我在这儿。 黄檗紧追一句,问:在何处呢 ?” 裴休忽有所悟,感到这才真的是 直指人心 ,比理论上的探讨实在痛快多了。于是就拜黄檗为师,经常请教。 

有一次,他把黄檗大师迎入府衙,把自己写的佛教论文交给黄檗请教。黄檗接过手来,就放在座上,并不开阅,过一会问: 明白吗?” 裴休说: 不明白。 黄檗说: 若在这上面明白,都还差不多。若是在纸笔文字上下功夫,哪里还有禅宗呢 ?”裴休再一次省悟,因而作了上面这首偈子来礼赞黄檗大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首诗。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黄檗大师身长七尺,额头上隆起一块,状若圆珠。这两句的意思是,自从达摩大士西来,传佛心印,六传之后,再经怀让、马祖、百丈,心印如今是在黄檗大师手中。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黄檗大师游历既广,从福建到江西、湖南、广西、浙江。因此诗以为还到过四川。其实这个 蜀水 并非四川,而是江西高安的锦江 (不是成都的锦江)。黄檗希运大师的这个 黄檗 本于福建黄檗山,后来住锡江西筠州十年,仍以老家山名命名,所以江西也有黄檗山,而且成了 正宗 。在广西宜州时,与裴休相遇,裴休为之建庙,也以黄檗命名。蜀水锦江就在江西筠州境内。所以是 挂锡十年栖蜀水。裴度出镇洪州 (南昌) 迎黄檗大师住开元寺,这首诗就是在洪州开元寺所作。漳江即赣江,黄檗大师从高安乘船,出蜀水、渡赣江,故曰 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花香结胜因。 希运大师在黄檗山开法,弟子千余,其如临济义玄、睦州陈尊宿等高弟不少。佛教内称弘法的人才如龙如象,简称为 法门龙象 。这些弟子们跟随黄檗大师,真是 步步高 !黄檗大师辗转万里传法,处处受香花供养,处处建有法幢、结有法缘,真的是 万里香花结胜因了。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裴休受到黄檗大师的启迪,明白了 法本法无法 无法可传,无法可得的道理,实际上已经 得法 了。现在拟为拜黄檗大师为师,以弟子之礼事之,但大师的法,又将付何人呢 ?——无人可授啊!所以后来临玄大师大悟时说: 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没有什么佛法嘛 !

禅宗真是神奇,人们追求的无上佛法的心印,结果是一无所有。而对这样的法,众多的追求者会感到失望吗 ?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 杜牧
【注】一种是轻轻点染,以求于迷离恍惚中有言外意和味外味,也就是以禅理说诗的所谓韵味或神韵,如: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0)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尝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宋 黄龙慧南禅师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注】 黄龙三关 一即三,三即一。说他实有,但却如同虚设。说他虚设,但众多的参学者却过不了此  。黄龙慧南禅师后来说: 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若向关吏问可否者,即未过关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处佛手开。 悟是一体的,一悟全悟,一得全得永得。 生缘断处 就是明心见性之时,就是体证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时。到了此时,驴脚便是佛脚,我手即是佛手,尽无量世界皆是佛的 法身 ,真是无处无非道,无物不是佛。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三山五岳,三江五湖,普天下的参学者们,能否对此三关一一透过吗 ?或能 一箭透三关 ?

  
(11)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唐 永嘉玄觉禅师
【注】面对老佛爷,面对历代的祖师对我们的法乳之恩,对我们来说,的确是 粉身碎骨未足酬啊!为什么粉身碎骨未足酬呢?因为祖师的这些语言, 一句了然超百亿。就这么一句,可以点石成金,可以画龙点睛,可以使你立地飞升,可以使你言下大悟。就这么一句比说一百亿句都还管用。
   用在渐修门下,你要真正的解脱,需要三大阿僧祗劫,那个是无量的时间,头出头没不知道多少万亿次,都未必能够现证菩提。但是,祖师的方便,就可以让你在一句之下中现证菩提。这是多么辉煌,多么了不得的这么一个功德。所以对我们来说,面对祖师,就有粉身碎骨未足酬的这么一种感受。所以祖师的下语,真的是非常的奇特。 如何是一代时教?只消道个 对一说 ,若当头荐得,便可归家稳坐。 大家看看,就是祖师的这么一个 对一说 ,如果我们当下能够领会,当下能够体悟,自然就可以归家稳坐。什么叫归家稳坐?就是回归自性净土。知道了自己的主人翁,站稳自己的脚跟,当然要归家稳坐了。不在生死流转之中,不在六道轮回之中颠来倒去,就回家稳坐了嘛。但是, 你若荐不得 ,你还没有领会,你还没有悟入

(12)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狮子变作狗。
拟欲将身北斗藏,须应合掌南辰后 ——杨大年
【注】羚羊挂角无踪迹可循。
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悟到往来唯一气,不妨胡越与同丘。 
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狮子变作狗。 
拟欲将身北斗藏,须应合掌南辰后。

(13)沤生与沤灭,二法本来齐。欲识真归处,赵州东院西 ——杨大年
【注】 杨亿居士临终前,曾感微恙。当时他正好与环大师在一起。
  杨亿居士问环大师: 某今日忽违和,大师慈悲,如何医疗? 
  环大师道: 丁香汤一碗。
  杨亿居士一听,便作呕吐的样子。 
  环大师道: 恩爱成烦恼。
  一日,环大师正在为杨亿居士煎药,杨亿居士突然大喊道: 有贼!
  环大师放下药罐,于杨亿居士跟前叉手而立。 
  杨亿居士瞠目而视之,说道: 少丛林汉。
  环大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又一日,杨亿居士问环大师: 某四大将欲离散,大师如何相救? 
  环大师于是槌胸三下。 
  杨亿居士道: 赖遇作家。
  环大师道: 几年学佛法,俗气犹未除。 
  杨亿居士道: 祸不单行。
  环大师便嘘嘘作声。 
  杨亿居士后作偈寄给李都尉(存勖)道别,偈曰: 
     沤生与沤灭,二法本来齐。 
     欲识真归处,赵州东院西。 ”(死后何处去?不住河南即住河北,任运方圆!)
  李都尉读偈后,说道: 泰山庙里卖纸钱。
  说完便前往探望,到达的时候,杨亿居士已经入寂了。

(14)学道犹如守禁城,朝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华亭性空妙普庵主
【注】这是一首通俗的修道偈,严谨工稳,易令人趣入。

    修道,犹如卫戎司令布置部队守卫京城一样,要守好自己身、语、意,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道城门,白天要警惕,夜晚也要清醒。要“外不放入,内不放出”,使城内城外的匪贼不敢现身活动,或一现身就捉拿归案,这当然是“中军主将”,卫戍司令纪律严明,调遣有方了。这样的治安环境并非要大动干戈,因为有法可依,执法又严,没有谁敢营私舞弊,君臣一体,苦乐同当, 自然而然就“致太平”了。禅的修行是平和的,就是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管好就行。那些大起大落,疯颠鬼魅式的修行方式不是佛法,而是外道,对此尤当明白。

   这位性空庵主是四川广汉人,他有一段经历非常有趣,兹录于此供读者欣赏:

   建炎初(宋高宗初即位时),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杀戳,民多逃亡。师独荷策而往。贼见其伟异,疑必诡伏者,问其来,师曰:“吾禅者,欲抵密印寺。”贼怒,欲斩之,师曰:“大丈夫要头便砍取,奚以怒为!吾死必矣,愿得一饭以为送终。”贼奉肉食,师如常斋。出生毕,乃日:“孰当为我文之以祭?”贼笑而不答。

   师索笔大书曰:“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因我以命,则时日不吉。吁哉至哉!赖有出尘之道,悟我之性与其妙心。则其妙心,孰与为邻?上同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纤尘不动,本自圆成,妙矣哉!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未足以为大。磊磊落落,无挂无碍。六十余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风流太光彩。坦然归去付春风,体似虚空终不坏。尚飨!”食罢,复曰:

劫后数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斩!”贼方惊骇,稽首谢过,令卫而出。乌镇之庐舍免焚,师之力也。

     禅师的这种精神,真的令人景仰。性空庵主自己也有仰慕的人,就是唐代船子和尚。所以当他在黄龙死心禅师那里见道后,就到秀州,在江边结庐而居,吹铁笛以自娱。

    宋绍兴十二年(1142),这位怪僧以七十二岁之高龄,预先广告四方,说:“某年某日某时将水葬。”他预先准备好一个大盆,到了那天,在万人围观之中,说偈日: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二省开矿。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千百年,一曲渔歌少人唱


   于是端坐盆中,顺流而下。数千人追至海滨,望欲断目。这位老和尚又戽水而回,再一次顺流而下,并唱歌一曲:

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


   唱罢,把笛子往空中一掷,就在盆里坐化而去。三日后人们在海滩上看见他端坐如生。
于是把他迎回火化,建塔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