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三甲招生情况对比
(2017-10-27 15:42:56)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娱乐 |
分类: 河南高考 |
每年报考时候,就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成绩报考哪所学校好。家长会综合各种考虑——交通啦,学校伙食啦,住宿条件啦,社团活动啦,管理严格否啦……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河南教考网认为,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还是录取分数线和一本上线人数。
事实上也是这样,选择一所高中,看看这个高中的分数线和一本人数就足够了。
今天就简单说说郑州高中“大三甲”“小三甲”的情况,给家长朋友一个参考,六个学校分别是外国语、一中、省实验、四中、十一中、七中。
家长们口耳相传的郑州高中“大三甲”“小三甲”,一般就是指的这六所学校。但是家长们在看分数线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两点很重要的信息,笔者不得不对家长稍作提醒了:
1、在报考学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校招生规模。六甲中,省实验和四中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小,并且从录取分数线上看稍逊外语和一中,对于报考该校的考生来说,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四中雄霸郑州西城,以至京广路、大学路附近的几个初中,只知四中,不知其他。但四中招生规模小,这两年分数线又较之十一中和7中略高,再加上西边许多初中报考四中的考生特别多,竞争压力相对较大。
2、报考学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学校是否完中。一般情况下,报考完中学校压力会较大,因为完中的初中部会尽力挽留本校的优秀生源报考本校高中,这样一来,就会给其它报考该校高中的考生带来许多竞争对手,压力增大。六甲中十一中没有初中部,没有自己的初中毕业生生源,招生过程中必然处于劣势。不难发现,从2013年开始,十一中的录取分数线被四中赶超,也几乎被七中追平,这对于想要报考十一中的考生来说是个不错的消息,因为报考十一中的压力减小了。但是2015年,十一中在经开区也成立了自己的初中分校“国庆中学”。国庆中学已经于15年开始正式招生,2018年会有自己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到那时候再想报考十一中,估计要比现在难度大的多了。
知名民办高中和所属的公办高中部分师资力量共享,相互调动。师资队伍由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教师为省市级名师。他们不仅能胜任初中学段的教学工作,还能很好地胜任高中的教学工作。因此,老师们能从六年中学教育的出口来审视初中学段的教育和教学,全面规划学生的成长过程,突出学科能力的培养,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同时还能为一些需要高层次发展的学生提供师资保证。
民办高中分重点班,重点班的学习氛围要比平行班的好,总体氛围比不上总校。但分校出成绩是重点班。没有分班考试,根据中考成绩分班
教学质量满意吗?
毋庸置疑,家长之所以会想到选择民办的问题,首先一定是看中了民办中学的教学质量(此处为狭义理解,仅指升学率和中考成绩,下同)不可否认,现在来看民办初中的教学质量整体上都高出公办初中不止一个档次。当然,决定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源素质、周边环境、家庭教育等等。但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让大家考虑质量的决定因素。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只是想请家长想好:是不是学区内的公办初中的教学质量真的是到了你忍无可忍的地步?你对这所学区内的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真正了解吗?还是只是道听途说。
建议:每年你所在的小学都会有学生升学到民办和公办中学,甚至这些同学可能就是你周边的邻居。那么可以了解并比较一下,近几年公办中学拿到的都是什么名次的学生?能升入自己三年后目标高中的有多少?自己的孩子现在处于什么水平?比如:你孩子现在的小学每年大概有30-40名同学升学到了民办,也就是说学区里的公办初中接收到的是40名以外的学生,而您的孩子原本是60名左右的。而如果公办中学每年的毕业生数为300,重高升学率在20%,优高升学率在40%,那么您的孩子按照正常情况推断,三年后应该能顺利考上(甚至是保送进入)郑州的重点高中。
当然,如果学区所在初中的质量实在是不能让您满意,甚至是让您担心的话,为了孩子的发展,换我,我也会下定决心让孩子读民办。关键的问题是: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您清楚吗?
孩子基础怎么样?
一般来说,民办中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高一些。因为学校的教学进度比较快,难度比较深,如果没有一定好的基础,进去了可能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甚至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打击,俗话说就是感觉到比较郁闷。如果说学区里的公办初中不是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基础不错,也是可能会出现被"埋没"的情况。所以,何去何从,请仔细分析一下孩子的基础是否扎实。
当然,这一点并不是绝对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之所以提出来,只是让家长做一个参考,因为这也是很多家长和学校在招生时所考虑的一个问题罢了。而就我个人来看,下一个问题我觉得更为重要。
校风校纪比过吗?
这一点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且一般民办中学问题也不会很大,这倒是很多家长放弃学区公办初中的原因。我这里提出这一点,只是想做几个提醒:
1.校风校纪一定要自己了解,不能人云亦云,或用老眼光去看,毕竟学校是在发展的。
2.切忌以偏盖全,每个学校都会有那么几个害群之马,即使是民办有时也会"特殊分子",不能因个别人影响了对整个学校的评价。在看学校主流,特别是要看学校在校风建设上有没有扎实有效的动作。
3.杜绝一种潜意识。(这一点倒是我借鉴初中毕业班升学时的一些具体情况,仅作提醒)因为离自己近的学校,一般会接触的多,看到的也多,有好的方面也会有不良方面。可一般人对不良的印象比较深刻。而对远的因为了解不多,总会想像的比较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