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关于咏史诗的发轫之初———以孟坚、太冲为例—冀虹雁
(2012-03-31 23:39:30)
标签:
杂谈 |
1 辨体与溯源:咏史达情的诗骚传统
咏史诗,顾名思义是以歌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一
类诗歌作品。朱自清先生云:“《楚辞》的' 引类譬喻' 实际上形成
了后世' 比' 的意念。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 咏史、游
仙、艳情、咏物。” 这四类诗有一共同点,即托诸他物以言情,但
若细分起来,它们又有层次与程度上的不同。就咏史诗而言,有
的只是单纯吟咏本事,或曰“正体”;有的则重在抒怀寄托,谓之
“变体” ;其实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体诗,不能笼统地一概
而论。这类作品在处理史实、运用史料方面(即在史体与诗体的
取舍上),表现出由史向诗过渡的趋向,是古代诗学观念逐步成
熟的表现。就目前所见文献,《文选》应是第一部将咏史作为一类
题材的诗文选本,其中诗分23 类,但分类标准有些“淆乱芜秽”:
献诗、赠答,是从应用角度划分的;公宴、租饯、咏史、游仙等,则
据内容而分;其中所选咏史类诗共10 题21 首:有直接冠以“咏
史”之名者,有以所咏古事古人为题者,还有卢谌的一首《览古》
亦归入此类。另外,还有内容为咏史,但因是乐府旧题而归入“乐
府”者,如鲍照《白头吟》、颜延之《秋胡诗》等。纵观《文选》咏史类
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的:一为直接描述史传、典籍中的人
事,一为借史以抒怀;后者虽与“咏怀”类作品有内容上的交叉,
但本着以篇名归类定体的原则(尽管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是
不会因内容之故而导致类别归属无序的,就如乐府类作品,无论
如何也不会被划分到乐府诗之外而与该诗内容相符的门类中去
的。以体为先,在尊重体、类规范性的前提下再以诗就体,咏史诗
才能相对自由地扩大其内涵, 摆脱刻板描摹史事的框架而向比
体发展。
众所周知,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咏史”名篇的作品出自东汉班固,兹后创作日盛,成为后世文人乐用的题材。其实,以历
史人物或事件为吟咏对象, 其源可肇自二千多年前的“诗骚”。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等记载周人起
源、文武开疆称王的民族史诗, 从题材上说应属最早的咏古之
作。但其皆以述史叙事为主,是以诗歌形式记录的古代历史,与
后世所谓的咏史诗还有较大差别。纵观现存的上古作品,与后世
咏史诗有较为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当推战国屈原之作:如《离骚》
者,“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
颠陨” ,作为一篇抒情言志的爱国主义作品,诗中穿插着作者对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评议,并成为其表达政见、叙写怀抱的
有机组成部分。“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
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
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将古贤帝与暴君作比,其对楚国前途之
忧,君臣遇合、举贤授能的美政理想都于咏史间自然流露;同样
的,《天问》、《九章》中亦不乏类似的咏史段落。故从字面义来理
解,这种借古言志、咏史达情的内容和写法,实已开后世咏史之
先河;当然,作为一种正式诗体的创立,还应归功于东汉班固。
2 班固咏史:在文学与史学之间
关于班固的《咏史》诗,钟嵘《诗品》云:“自王、扬、枚、马,词
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
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
史》,质木无文。”指出了其在“东京二百载中”沧海遗珠的诗歌
史价值,同时亦以“质木无文”批评之,且千百年来几已成不易之
论。全诗如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
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
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
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此诗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张守节正义引之,为
太仓公淳于意之女缇萦救父的事迹作注。另,《文选》卷三六所载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李善注“歌《鸡鸣》于阙下,称仁汉牍”
之句时亦引此诗,二史料均出于唐代,来源应可靠。有论者认为,
班固并非只是单纯咏史,而是在诗中寄寓了其身世之慨。诚然,
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过两次入狱经历:早年因被告发“私撰国
史”而下狱,赖其弟班超上书申辩,被释;晚年又因“不教学诸子,
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竞而被捕,直至最后死于狱中(事见《后汉书·班固传》)。故据以推测,班固可能是第二次下
狱后,有感于其子不肖而累及自己,借咏缇萦救父事抒恨。但若
将其所咏内容与历史记载中的本事相较,可以发现,班诗基本上
是在简单地敷衍历史故事, 很难将其同班固的身世联系起来。
基于此,这首咏史诗只能算是五言诗形式的韵文,文字间还缺少
诗人的情思感慨和诗歌的含蓄韵味,在艺术表现上还不成熟。从
这一点上说,钟嵘说的“质木无文”还是比较客观的。但他也没有
一味批评班固,正如逯钦立诗集在此诗标题下所引:“孟坚才流,
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应是就末二句“百男何
愦愦,不如一缇萦”说的。实际上,班固《咏史》诗的意义,不在于
其思想内容或艺术水准, 而在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诗歌史价
值。
研究者普遍认为认为,班固是在接触、整理汉乐府民歌时,
受其影响,孕育了五言新体诗的意识,才创作出了迄今文献所载
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实,班固从汉乐府民歌那里所继承的,
仅是五言诗体的形式,民歌之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并未对其诗
作产生多大影响;不论从指导思想、还是谋篇布局上,他都是按
照自己的文学理念(确切地说是儒家诗教的原则)去写诗的,这
或许便是其《咏史》诗所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之缘由。
班固的文学创作主张,在《两都赋序》中表述得很明确:
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至于宣武之世,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 外兴乐府协律之
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
……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
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这段话的大意为,诗歌(包括辞赋)的兴废与王朝之盛衰紧
密相联,诗以歌功颂德为主要作用,即所谓的“润色鸿业”、“雅颂
之亚”;诗歌还可以进行讽谏,即对最高统治者的过失进行规劝,
使之觉悟而改正, 其最终目的仍是为巩固封建统治, 即所谓的
“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班固的儒家诗学观贯穿
于其创作始终:在数量众多且成就较大的辞赋中,鲜明、充分地
体现着这一点,如《东都赋》所系《明堂》、《辟雍》、《灵台》等诗赋
一体,其“润色鸿业”的宗旨彼此一致,不言而喻;即使如这首短
小的《咏史》诗,咏史述事,即事明理,讽谏劝诫之意、理性说教色
彩也甚是明朗。
再从创作手法上看,《咏史》借鉴了辞赋先劝后讽、前铺陈排
比末归之要旨的逻辑结构。全诗前部用大量篇幅铺陈史事,细节
生动、首尾俱全,至末二句才发为感慨、意含劝诫,表明作者之态
度,与赋的笔法何其相似。班固在《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中评相
如辞赋云:“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然要其归, 引之于节俭, 此亦
《诗》之讽谏何异。”他本人也亦有意识地走《诗经》的讽谏之路,
在此诗中,以细致详实的史实避免了相如“虚辞滥说”之不足,又
于结尾生发感叹,达到“曲终而奏雅”的讽谕之旨。同是叙事,班
固之《咏史》与汉乐府也有所不同:一叙事以说理,一叙事以抒
情。前者取材于远离现实的历史事件,时空距离感较大;后者则
多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的人或事,即兴而作,率尔成篇;前
者理智、平实,“观风俗,知厚薄”的意味浓,后者“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感性色彩强。显然,班固作诗的路数是近于汉赋而与乐府
民歌大异其趣的。
综上, 班固的咏史诗是其作为文学家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矛盾结合的产物。一方面, 他对于新兴的五言诗体是积极接纳
的,并能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这体现了他自觉、进
取的文学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史学家保守、正统的观念又促使
其在尝试新的文学样式时有所保留。这样,雅正的内容与通俗的
形式进行了奇特组合,虽新旧交融的过渡痕迹明显,但其作为五
言新体诗从乡间走向文坛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
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3 左思咏史:雄健高远、彰显抒情主体
如上所述,班固的《咏史》有首创之功。诗中既歌颂了孝女缇
萦,也盛赞汉文帝废肉刑之仁政,所谓“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
刑”,“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政治意图明显;但在写法上以
叙述史实为主,显得平板呆滞、文采不足。到了魏建安时期,“七
子”中的王粲、阮瑀以及曹植等人都写有相同题材的咏史诗,所
咏均为秦穆公迫使三良(奄息、仲行、鍼虎)殉葬之事。王、阮二
诗着重铺陈三良临穴时的心态,复以环境渲染哀情、用黄鸟悲鸣
作结;曹诗从君臣际遇出发,把三良塑造成追随明主、慷慨赴死
的形象,都写得文辞凄美、悱恻感人,与班诗之“质木无文”自不
可同日而语;皎然评王诗“显责穆公,正言其过,存直谏”,与之相
比,曹植的《三良诗》则写得比较含蓄、“婉娩” 。到了正始时期,
嵇康的十首六言诗中有六首为咏史诗,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
诗》中,“二妃游江滨”、“昔闻东陵瓜”、“驾言发魏都”、“儒者通六
艺”等若干篇都是托古抒怀、具有咏史性质的作品。如《驾言发魏
都》,诗人由凭吊古吹台引发出怀古叹今之伤感,借梁王婴荒淫
失政的故事来影射魏明帝沉迷歌舞终将国破身亡。要之,魏晋时
期是咏史诗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三曹七子到嵇、阮,借史抒怀
已成为诗人与历史互动的一种普遍方式, 艺术表现手法也日渐
成熟。到了太康时期,左思的八首《咏史》以连章之体迭咏史事,
熔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于一炉,开辟了咏史诗的新境界。
咏史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蕴涵着抒怀言志的成分,迭咏古
人、借史咏怀的方式也早已存在,其实,在左思之前有相当一部
分咏史性质的作品已颇为成熟,左思只是以更加明确、自觉的创
作,将其组诗冠以“咏史”之名,继承了班固以来咏史诗的成果又
加以发展变化。胡应麟就看到了左诗对前人的承袭:“《咏史》之
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
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
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这是对其《咏史》在审视历史
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境方面的成就给予的高度评价。论者言三
代至晋,咏史诗在太冲手中为之一变。究竟“变”在何处? 最显著
的特色应该是咏者个人形象鲜明,即抒情主体存在感的凸显。纵
观八首诗,如“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
军”之语,感情激切显豁,强烈地告诉读者“我”的存在。唐人吕向
谓“是诗之义,多以喻己”(见《文选》卷二十一咏史类左思诗注),
何焯言其诗“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义门读书记》卷四十
六)。的确,他不再囿于史实或历史人物的平面描述,“不必专咏
一人,专咏一事”,以“直举胸情,非傍诗史”的方式,将咏史与咏
怀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诗歌创作中。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载左思“貌寝口讷”、“不好交游”,
傅亮《续文章志》称其“思貌丑顇,不持仪饰”,《世说新语·容止》
又云“左太冲绝丑”。联系魏晋崇尚风姿与清谈的时代风气,这些外形上的缺陷多少会给他带来心理压力;加之出身寒微,受到门
阀制度的压抑,左思有志难伸,仕途不顺可想而知。其咏史八首,
皆为托古讽今之作,即通过古人、古事揭露当时所谓的“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并驰骋自己的志向和怀抱,表
达政治上的苦闷和不平。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
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
招”,以涧底松比喻有才之士被埋没,以山上苗比喻借势取高位
的世族,以七代做高官的金日磾、张汤,与汉文帝时代终生不遇
的冯唐作对比,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又如第七首“主父
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
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连举汉代的主父偃、朱买
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人,表达了“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的悲
哀。描写的对象不止于一人一事,而是错综人事,混成一体。“或
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
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张玉毂《古诗赏析》),连
类引喻,调度从容。通过吟咏这些人物,诗人建立起了自己的精
神人格风范:“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振衣千仞冈,濯足万
里流”。故而陈祚明赞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荡,洒然流咏。
……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采菽堂古诗
选》卷十一)。左思的这八首五古,或冷隽雄遒、或豪放跌宕,在寂
寞的西晋诗坛上,纵横驰骋,独树一帜,是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
建安风骨与苍凉深沉的正始之音相结合的产物。“左思风力”的
形成,虽与其个人性格、人生遭际不无关系,更是自战国时代屈
原那里一路传承下来的风骨耿介、磊落不群的士人精神传统之
体现。
左思咏史,实为咏怀,作者史为己用,杂以议论,带有强烈的
主观判断,表现出史论合一的体制特点,这为后世咏史诗开拓了
直接联系现实生活的新路。唐代以后大量出现的比体咏史诗,正
是在左思这种蕴涵寄托的咏史诗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这类诗
中,诗人在对史料的撷取上,不着意于作细密质实的铺叙,也不
直露地渲泄情感,而是选取历史的某个特写镜头,融情入景地加
以描绘,产生篇终接混茫的艺术效果,如镜花水月般不粘著、不
拘泥,王夫之曾形象地称之为“搅碎古今,入其兴会”。其中成就
较高者如李商隐之《隋宫》,融史实、情景、意绪于一体,包容性更强,意蕴更丰富,应是咏史诗之佳境。
4 小结
咏史诗应处理好具体史实与作家自身的关系: 班固谨守儒
家诗教精神,隐括史事以讽谏劝诫为旨归,其咏史诗是他文学家
与史学家双重身份矛盾作用的产物; 左思把个人身世之感写入
组诗,在将历史人物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倾注了丰富的感
情体验与人生思索。作为遣怀言志的载体兼批判现实的工具,其
诗因抒情主体强烈的存在感而格外动人。我们说,建安诗以史见
性,正始诗寓理于史,左思熔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于一炉,“似孟
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以雄迈之笔力陶冶汉魏,自
制伟词,不仅打破了班诗“质木无文”的特点,亦开启了唐代比体
咏史诗的繁荣。通过重点考察班、左二人之诗,或可一窥其所处
时代的咏史诗之特点: 诗人对史料进行艺术改造的自觉性不断
提高,由客观述史转向抒写个人情怀。明此,作为咏史诗发展史
中重要的一环,相较于方兴未艾的中晚唐咏史诗研究,汉末西晋
的咏史诗亦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咏史诗,顾名思义是以歌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一
类诗歌作品。朱自清先生云:“《楚辞》的' 引类譬喻' 实际上形成
了后世' 比' 的意念。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 咏史、游
仙、艳情、咏物。” 这四类诗有一共同点,即托诸他物以言情,但
若细分起来,它们又有层次与程度上的不同。就咏史诗而言,有
的只是单纯吟咏本事,或曰“正体”;有的则重在抒怀寄托,谓之
“变体” ;其实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体诗,不能笼统地一概
而论。这类作品在处理史实、运用史料方面(即在史体与诗体的
取舍上),表现出由史向诗过渡的趋向,是古代诗学观念逐步成
熟的表现。就目前所见文献,《文选》应是第一部将咏史作为一类
题材的诗文选本,其中诗分23 类,但分类标准有些“淆乱芜秽”:
献诗、赠答,是从应用角度划分的;公宴、租饯、咏史、游仙等,则
据内容而分;其中所选咏史类诗共10 题21 首:有直接冠以“咏
史”之名者,有以所咏古事古人为题者,还有卢谌的一首《览古》
亦归入此类。另外,还有内容为咏史,但因是乐府旧题而归入“乐
府”者,如鲍照《白头吟》、颜延之《秋胡诗》等。纵观《文选》咏史类
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的:一为直接描述史传、典籍中的人
事,一为借史以抒怀;后者虽与“咏怀”类作品有内容上的交叉,
但本着以篇名归类定体的原则(尽管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是
不会因内容之故而导致类别归属无序的,就如乐府类作品,无论
如何也不会被划分到乐府诗之外而与该诗内容相符的门类中去
的。以体为先,在尊重体、类规范性的前提下再以诗就体,咏史诗
才能相对自由地扩大其内涵, 摆脱刻板描摹史事的框架而向比
体发展。
众所周知,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咏史”名篇的作品出自东汉班固,兹后创作日盛,成为后世文人乐用的题材。其实,以历
史人物或事件为吟咏对象, 其源可肇自二千多年前的“诗骚”。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等记载周人起
源、文武开疆称王的民族史诗, 从题材上说应属最早的咏古之
作。但其皆以述史叙事为主,是以诗歌形式记录的古代历史,与
后世所谓的咏史诗还有较大差别。纵观现存的上古作品,与后世
咏史诗有较为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当推战国屈原之作:如《离骚》
者,“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
颠陨” ,作为一篇抒情言志的爱国主义作品,诗中穿插着作者对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评议,并成为其表达政见、叙写怀抱的
有机组成部分。“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
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
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将古贤帝与暴君作比,其对楚国前途之
忧,君臣遇合、举贤授能的美政理想都于咏史间自然流露;同样
的,《天问》、《九章》中亦不乏类似的咏史段落。故从字面义来理
解,这种借古言志、咏史达情的内容和写法,实已开后世咏史之
先河;当然,作为一种正式诗体的创立,还应归功于东汉班固。
2 班固咏史:在文学与史学之间
关于班固的《咏史》诗,钟嵘《诗品》云:“自王、扬、枚、马,词
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
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
史》,质木无文。”指出了其在“东京二百载中”沧海遗珠的诗歌
史价值,同时亦以“质木无文”批评之,且千百年来几已成不易之
论。全诗如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
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
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
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此诗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张守节正义引之,为
太仓公淳于意之女缇萦救父的事迹作注。另,《文选》卷三六所载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李善注“歌《鸡鸣》于阙下,称仁汉牍”
之句时亦引此诗,二史料均出于唐代,来源应可靠。有论者认为,
班固并非只是单纯咏史,而是在诗中寄寓了其身世之慨。诚然,
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过两次入狱经历:早年因被告发“私撰国
史”而下狱,赖其弟班超上书申辩,被释;晚年又因“不教学诸子,
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竞而被捕,直至最后死于狱中(事见《后汉书·班固传》)。故据以推测,班固可能是第二次下
狱后,有感于其子不肖而累及自己,借咏缇萦救父事抒恨。但若
将其所咏内容与历史记载中的本事相较,可以发现,班诗基本上
是在简单地敷衍历史故事, 很难将其同班固的身世联系起来。
基于此,这首咏史诗只能算是五言诗形式的韵文,文字间还缺少
诗人的情思感慨和诗歌的含蓄韵味,在艺术表现上还不成熟。从
这一点上说,钟嵘说的“质木无文”还是比较客观的。但他也没有
一味批评班固,正如逯钦立诗集在此诗标题下所引:“孟坚才流,
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应是就末二句“百男何
愦愦,不如一缇萦”说的。实际上,班固《咏史》诗的意义,不在于
其思想内容或艺术水准, 而在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诗歌史价
值。
研究者普遍认为认为,班固是在接触、整理汉乐府民歌时,
受其影响,孕育了五言新体诗的意识,才创作出了迄今文献所载
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实,班固从汉乐府民歌那里所继承的,
仅是五言诗体的形式,民歌之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并未对其诗
作产生多大影响;不论从指导思想、还是谋篇布局上,他都是按
照自己的文学理念(确切地说是儒家诗教的原则)去写诗的,这
或许便是其《咏史》诗所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之缘由。
班固的文学创作主张,在《两都赋序》中表述得很明确:
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至于宣武之世,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 外兴乐府协律之
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
……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
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这段话的大意为,诗歌(包括辞赋)的兴废与王朝之盛衰紧
密相联,诗以歌功颂德为主要作用,即所谓的“润色鸿业”、“雅颂
之亚”;诗歌还可以进行讽谏,即对最高统治者的过失进行规劝,
使之觉悟而改正, 其最终目的仍是为巩固封建统治, 即所谓的
“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班固的儒家诗学观贯穿
于其创作始终:在数量众多且成就较大的辞赋中,鲜明、充分地
体现着这一点,如《东都赋》所系《明堂》、《辟雍》、《灵台》等诗赋
一体,其“润色鸿业”的宗旨彼此一致,不言而喻;即使如这首短
小的《咏史》诗,咏史述事,即事明理,讽谏劝诫之意、理性说教色
彩也甚是明朗。
再从创作手法上看,《咏史》借鉴了辞赋先劝后讽、前铺陈排
比末归之要旨的逻辑结构。全诗前部用大量篇幅铺陈史事,细节
生动、首尾俱全,至末二句才发为感慨、意含劝诫,表明作者之态
度,与赋的笔法何其相似。班固在《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中评相
如辞赋云:“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然要其归, 引之于节俭, 此亦
《诗》之讽谏何异。”他本人也亦有意识地走《诗经》的讽谏之路,
在此诗中,以细致详实的史实避免了相如“虚辞滥说”之不足,又
于结尾生发感叹,达到“曲终而奏雅”的讽谕之旨。同是叙事,班
固之《咏史》与汉乐府也有所不同:一叙事以说理,一叙事以抒
情。前者取材于远离现实的历史事件,时空距离感较大;后者则
多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的人或事,即兴而作,率尔成篇;前
者理智、平实,“观风俗,知厚薄”的意味浓,后者“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感性色彩强。显然,班固作诗的路数是近于汉赋而与乐府
民歌大异其趣的。
综上, 班固的咏史诗是其作为文学家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矛盾结合的产物。一方面, 他对于新兴的五言诗体是积极接纳
的,并能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这体现了他自觉、进
取的文学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史学家保守、正统的观念又促使
其在尝试新的文学样式时有所保留。这样,雅正的内容与通俗的
形式进行了奇特组合,虽新旧交融的过渡痕迹明显,但其作为五
言新体诗从乡间走向文坛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
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3 左思咏史:雄健高远、彰显抒情主体
如上所述,班固的《咏史》有首创之功。诗中既歌颂了孝女缇
萦,也盛赞汉文帝废肉刑之仁政,所谓“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
刑”,“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政治意图明显;但在写法上以
叙述史实为主,显得平板呆滞、文采不足。到了魏建安时期,“七
子”中的王粲、阮瑀以及曹植等人都写有相同题材的咏史诗,所
咏均为秦穆公迫使三良(奄息、仲行、鍼虎)殉葬之事。王、阮二
诗着重铺陈三良临穴时的心态,复以环境渲染哀情、用黄鸟悲鸣
作结;曹诗从君臣际遇出发,把三良塑造成追随明主、慷慨赴死
的形象,都写得文辞凄美、悱恻感人,与班诗之“质木无文”自不
可同日而语;皎然评王诗“显责穆公,正言其过,存直谏”,与之相
比,曹植的《三良诗》则写得比较含蓄、“婉娩” 。到了正始时期,
嵇康的十首六言诗中有六首为咏史诗,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
诗》中,“二妃游江滨”、“昔闻东陵瓜”、“驾言发魏都”、“儒者通六
艺”等若干篇都是托古抒怀、具有咏史性质的作品。如《驾言发魏
都》,诗人由凭吊古吹台引发出怀古叹今之伤感,借梁王婴荒淫
失政的故事来影射魏明帝沉迷歌舞终将国破身亡。要之,魏晋时
期是咏史诗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三曹七子到嵇、阮,借史抒怀
已成为诗人与历史互动的一种普遍方式, 艺术表现手法也日渐
成熟。到了太康时期,左思的八首《咏史》以连章之体迭咏史事,
熔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于一炉,开辟了咏史诗的新境界。
咏史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蕴涵着抒怀言志的成分,迭咏古
人、借史咏怀的方式也早已存在,其实,在左思之前有相当一部
分咏史性质的作品已颇为成熟,左思只是以更加明确、自觉的创
作,将其组诗冠以“咏史”之名,继承了班固以来咏史诗的成果又
加以发展变化。胡应麟就看到了左诗对前人的承袭:“《咏史》之
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
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
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这是对其《咏史》在审视历史
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境方面的成就给予的高度评价。论者言三
代至晋,咏史诗在太冲手中为之一变。究竟“变”在何处? 最显著
的特色应该是咏者个人形象鲜明,即抒情主体存在感的凸显。纵
观八首诗,如“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
军”之语,感情激切显豁,强烈地告诉读者“我”的存在。唐人吕向
谓“是诗之义,多以喻己”(见《文选》卷二十一咏史类左思诗注),
何焯言其诗“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义门读书记》卷四十
六)。的确,他不再囿于史实或历史人物的平面描述,“不必专咏
一人,专咏一事”,以“直举胸情,非傍诗史”的方式,将咏史与咏
怀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诗歌创作中。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载左思“貌寝口讷”、“不好交游”,
傅亮《续文章志》称其“思貌丑顇,不持仪饰”,《世说新语·容止》
又云“左太冲绝丑”。联系魏晋崇尚风姿与清谈的时代风气,这些外形上的缺陷多少会给他带来心理压力;加之出身寒微,受到门
阀制度的压抑,左思有志难伸,仕途不顺可想而知。其咏史八首,
皆为托古讽今之作,即通过古人、古事揭露当时所谓的“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并驰骋自己的志向和怀抱,表
达政治上的苦闷和不平。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
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
招”,以涧底松比喻有才之士被埋没,以山上苗比喻借势取高位
的世族,以七代做高官的金日磾、张汤,与汉文帝时代终生不遇
的冯唐作对比,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又如第七首“主父
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
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连举汉代的主父偃、朱买
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人,表达了“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的悲
哀。描写的对象不止于一人一事,而是错综人事,混成一体。“或
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
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张玉毂《古诗赏析》),连
类引喻,调度从容。通过吟咏这些人物,诗人建立起了自己的精
神人格风范:“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振衣千仞冈,濯足万
里流”。故而陈祚明赞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荡,洒然流咏。
……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采菽堂古诗
选》卷十一)。左思的这八首五古,或冷隽雄遒、或豪放跌宕,在寂
寞的西晋诗坛上,纵横驰骋,独树一帜,是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
建安风骨与苍凉深沉的正始之音相结合的产物。“左思风力”的
形成,虽与其个人性格、人生遭际不无关系,更是自战国时代屈
原那里一路传承下来的风骨耿介、磊落不群的士人精神传统之
体现。
左思咏史,实为咏怀,作者史为己用,杂以议论,带有强烈的
主观判断,表现出史论合一的体制特点,这为后世咏史诗开拓了
直接联系现实生活的新路。唐代以后大量出现的比体咏史诗,正
是在左思这种蕴涵寄托的咏史诗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这类诗
中,诗人在对史料的撷取上,不着意于作细密质实的铺叙,也不
直露地渲泄情感,而是选取历史的某个特写镜头,融情入景地加
以描绘,产生篇终接混茫的艺术效果,如镜花水月般不粘著、不
拘泥,王夫之曾形象地称之为“搅碎古今,入其兴会”。其中成就
较高者如李商隐之《隋宫》,融史实、情景、意绪于一体,包容性更强,意蕴更丰富,应是咏史诗之佳境。
4 小结
咏史诗应处理好具体史实与作家自身的关系: 班固谨守儒
家诗教精神,隐括史事以讽谏劝诫为旨归,其咏史诗是他文学家
与史学家双重身份矛盾作用的产物; 左思把个人身世之感写入
组诗,在将历史人物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倾注了丰富的感
情体验与人生思索。作为遣怀言志的载体兼批判现实的工具,其
诗因抒情主体强烈的存在感而格外动人。我们说,建安诗以史见
性,正始诗寓理于史,左思熔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于一炉,“似孟
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以雄迈之笔力陶冶汉魏,自
制伟词,不仅打破了班诗“质木无文”的特点,亦开启了唐代比体
咏史诗的繁荣。通过重点考察班、左二人之诗,或可一窥其所处
时代的咏史诗之特点: 诗人对史料进行艺术改造的自觉性不断
提高,由客观述史转向抒写个人情怀。明此,作为咏史诗发展史
中重要的一环,相较于方兴未艾的中晚唐咏史诗研究,汉末西晋
的咏史诗亦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