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大别山腹地金寨县某些民俗的历史根源

(2012-06-07 13:53:19)
标签:

文化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既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库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前,金寨境内保留着一些传承下来的特殊民俗。

在饮食方面,斑竹园,前畈等地几乎常年用吊锅吊罐在火塘做饭,喜食酸辣菜。方坪,燕子河一带惯做“红豆腐”,专法制作,烹饪,色鲜味美。

南溪等地在婚嫁方面有“哭嫁”习俗,嫁女在婚期定后到出嫁之前,随时哭啼,不思饭茶,并为家中成员各哭一次,家中女性跟随其陪哭。出嫁时离家一路痛哭,到了婆家门口方才制泣。

在游艺竞技方面,沙河,西河一带于春节期间喜转磨秋,踏跷跷板和摔跤。果子园一带善唱山歌,其名为“挣颈红”。内容以劳动,爱情为主,见情编词,节奏不严,音调婉转,唱法灵活。吴家店一带于元宵节玩耍“彩龙船”,曲调特异,在龙灯狮舞和锣鼓声中独逞一技。

在衣着方面,西庄,沙堰,沙河一带喜爱织绣,佩以银,玉装饰,男女老幼各有讲究,年节期间尤甚。

建筑方面,西河有座小型风雨桥,砖石瓦木结构,长四十余米,宽约三米,高约四米,两边装有护栏和坐位,专供过往行人避雨和农人干活休息。附近还有人提壶送茶,无偿行善做好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此桥因遭洪水垮塌。

金寨深山区的此类民俗,在江淮之间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罕见,却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习俗颇多大同小异,甚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

“红豆腐”,“哭嫁”,土家族有此风俗。

“风雨桥”则是侗族聚集地建筑物。

“挣颈红”山歌与苗族歌谣异曲同工。

烧火塘,嗜酸辣在羌族等地区为常事。

“转磨秋”等活动在西南其他少数民族多见,衣饰与其相近。

“彩龙船”曲调也在四川西部地区流传。

在四,五千年前暴发的部落冲突中,上述少数民族所在的部落,在被迫迁徙的途中进入大别山。大别山成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羌族等诸多少民族先人的避乱乐土。他们在这里住下,孕育了自己的下一代。可是战乱又接踵而至,生活在金寨深山里的土,苗,侗,羌族的先人们再次跟随着自己的部落继续迁徙,而其中的一部份人却留在金寨深山里。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传承,将土家族,苗族,侗族,羌族等生活习俗保留下来。虽然已是汉族人,但祖先遗留下的民族风俗仍存。遗憾的是,当年的上述少数民族遗风,在今天的金寨已荡然无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