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导入设计和实施中应遵循原则

(2012-11-30 08:18:50)
标签:

杂谈

课堂导入设计和实施中应遵循原则

1)安全性原则;对于以实验方法进行的导入,教师在课前要作充分准备,熟悉器材,熟练操作,排除干扰因素,特别是让学生登台操作、演示的实验,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意外以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如静电演示实验中的摩擦起电,教学该内容恰逢空气特别潮湿的季节,须要借助静电演示箱而使用了低压电源,就务必充分考虑操作的规范和用电的安全。使用电器、腐蚀性材料、有毒物品、尖锐锋利器材等涉及安全问题的演示实验必须完全排除器材使用时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一次成功

2)科学性原则;课堂导入的活动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一旦失去科学性就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给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向。

3)新奇性原则;理学认为,任何新奇的东西都容易成为关注的对象。所以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在与新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范围内,只有倾向于选择符合教学对象“口味”,新颖且有时代感的话题,才有可能成功激发起学生的普遍兴趣。只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营造良性的师生互动。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入当今最流行的魔术话题。很多小魔术和物理现象戚戚相关,如“听话喷泉魔术”-----电荷相互作用;“神奇的魔力”---大气压;“浇不灭的蜡烛”---平面镜成像;“不怕烫的手”---液体沸腾;“叉不上的小鱼”----光的折射等等,保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物理知识。

4)简洁性原则;导入新课的基点是“导”。因此,在情境设置上就不能故意绕圈子、走弯路,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既然是“导”.教师就不能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更不能冗长罗嗦而离题万里。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是学生情绪最饱满的阶段,虽然学生的状态还没有完全转入课堂教学之内,但却是思维最敏感最高效的阶段,但学生的注意力分布是有规律的,往往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最集中,然后就会渐渐分散。再如:有的教师利用实验导入中,设置的实验情境过于复杂化,教师累学生也会感到累,失去了激趣导入的作用。因此,简洁的导入将最大程度地整合这些资源,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适宜的时机,也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创造了优质的空间。相反,如果课堂导入繁缛拖沓,不但会错失最佳的课堂导入时机,而且还可能使课堂导入退化成课堂教学的“杀手”,拖累课堂教学的全程,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5)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导入要有趣,做到情趣盎然、妙不可言、引人入胜、余味无穷。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这一切足以说明物理课应该具有情趣性,这种特性会使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那么,情趣性的营造可以置放于一堂课的开头吗?回答是肯定的。

如在相对高度,重力势能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就从笑话“导航员:请报告你的高度、位置。飞行员:我大约1.8米高,现坐在驾驶员的座位上。”引入,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中理解高度需要明确参考系。

6)可视性原则;对于采用实验导入或其他活动情境的导入,要增大实验和活动的可视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看见,面向全体学生。

7)关联性原则;在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抓新、温故知新,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

8)目的性原则。 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初步明确将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设计导入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整体。

9)启发性原则。在设计导入时要激发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10)时效性原则。导入阶段要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过程紧凑,各环节之间既层次清楚,又安排合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的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参考书: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荣静娴,钱舍编著;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技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