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方法
(2015-05-20 00:16: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学习方法 |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但因小学生具有辩别是非能力差,自制力弱,易学易忘等特点,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决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从学习、行为、卫生三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学校门厅大镜上的箴言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扭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这为他形成完美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高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行为能力了,同时他们将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因此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是亲切的,真心的,言简意赅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
(一)课前
1.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应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要了解教材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或记入预习笔记。
2.课前准备的习惯。每节课上课前,学生应主动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文具等放在课桌左上角,安静坐好,小憩收心,准备上课。
(二)课上
1.良好的“三姿”习惯
(1)坐姿(听课姿势):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听讲时应该挺胸直腰坐好,两眼平视前方。
(2)写字姿势: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1寸左右处。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很难。
(3)读书姿势:读书时眼离书本约一尺左右。
2.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1)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怎样回答问题、怎样站立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展示出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规范表达的习惯。在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要规范要求,不放松任何细节,加强讲评,及时纠正。学生要认真审题、思考,语言表达力求规范、严密,运算要仔细。
(3)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要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4)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做好课堂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课本以外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并把自己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内容用着重号标明,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
(5)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使用各种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6)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拖拖拉拉、动作缓慢的现象。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3.课堂思维习惯
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之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应将培养重心调整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批判、相互合作等品质习惯上来。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要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2)与人合作的习惯。课堂上,必须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3)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三)课后
1.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1)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书写工整规范,并请家长配合检查督促。
(2)作业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3)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要积极动脑思考,在确实做不出来时,再请教他人或者家长。
(4)做作业时,应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自查、自改的习惯。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要让学生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做练习,都要“回头看”,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3.及时复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每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进行回顾,周六、周日把本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一段时间集中搞一下复习等。要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4.课外阅读的习惯。应该认真落实好“师生共读”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评价,使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进一步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5.爱惜和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学习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整理,摆放到原来的位置。学习用品应该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要爱惜学习用品,不毁坏、浪费学习用品,不喜新厌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文明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民主的集体,所有同学都有权管理班级,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班委会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责任。班级晨读、午自习、卫生、眼操、课间的管理都井然有序,有专门的班干部负责。对于班级的一些不良现象,同学们都会主动地去阻止,“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是我们同学们处理彼此间冲突的最好方法,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首先在自己的身上找缺点了,都懂得了实实在在做人的道理。
老师言传身教,更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学生在周一参加升国旗仪式要行队礼,唱国歌时要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2.学生在校园内必须佩带红领巾。在校内见到老师或领导,要主动问好或行礼,并请老师先行;迟到进教室或进教师办公室先喊报告请求允许,进入他人家里应先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与同学或老师对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对方讲完。
3.保持教室内外和校园环境卫生,在任何地方看见地上纸屑垃圾,应马上主动拾起丢入垃圾箱,看见没放好的扫帚、拖把和掉在地上的物品应马上放好和拾起;拾到别人丢失钱物及时交公,不错拿别人的东西。
4.在楼道、楼梯、台阶等通道要靠右行走,讲究礼让,不推拉拥挤,不大声喧哗,慢步轻声。
5.语言文明:习惯用普通话交谈,并经常使用“请”“对不起”“没关系”“请问”“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
6.行为文明:习惯点头、微笑、握手;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举止文明,不追打跑闹。
7.注意仪表,衣服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不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和奇异发型,女生不化妆。
8.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学校墙壁、课桌或建筑物上涂抹乱画。爱护绿化,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
9.高年级同学主动帮助、礼让低年级同学;男同学主动帮助礼让女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和有缺点的同学。
10.遵守公共秩序,广播操、升旗及集合时听从安排,严守纪律,保持良好形象。参加集体活动守时肃静,作文明观众,大会发言首先向师长和观众敬礼,发言结束道谢。接受要起立并用双手;观看演出、比赛适时适度鼓掌致意。
11.到校后打扫教室及清洁区卫生。
12.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与长辈有不同意见时要多沟通。
13.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不起、叫绰号。
14.热心帮助别人,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遇事多为别人着想,不欺负弱小。
15.不做危险游戏:不在楼梯扶手上滑,不拿东西打闹,不从高处下跳等
安全习惯养成教育:
1.进行体育活动、科学实验和劳动时,听从老师安排,不擅自行动。
3.妥善保管好物品,严防丢失。未经他人同意,不拿、用别人的东西。不偷窃,更不敲诈别的学生、向其他学生索要财物。
4.不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电器外壳。
5.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尽量靠路右边行走。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走人行横道线,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6.不攀教学楼内栏杆、学校校门及围墙。
7.不在零食摊点购买无卫生保障的食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衣着干净整齐。不要到处乱坐乱挨,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
2.勤洗澡洗头洗脚,勤剪指甲。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或头发上的细菌和灰尘。
3.注意睡眠习惯。要按时睡觉,并且保证睡眠时间应充足,每天在九小时以上。睡眠的姿势要正确,不要俯卧,不要蒙头睡觉。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量进餐,定时进食,少食或不食零食,不要过多地吃甜食。要让孩子们“杂食”,不挑食。吃饭时要专心,不要看书、玩耍、说笑。
5.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在马路上吃东西,不边吃边玩,不贪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水果,生吃瓜果要洗净或消毒等。
6.注重牙齿健康。早晚要刷牙,每次饭后要漱口。刷牙方法十分重要。
7.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每月刷洗一次书包。因为书包是我们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8.不到医院等容易传染上疾病场所玩耍。
9.得了传染病要及时向老师报告。向老师报告后再上医院治疗。在家隔离病治疗,不要到处乱跑,以免传染给他人。
10.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随身携带纸巾或手帕,将要吐的痰吐在纸巾里、手帕中。时刻切记,爱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责任。
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一旦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切忌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避免以后的再次发生。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好习惯。
4、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我们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适时指导,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6、统一行动,协调配合,共同教育。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与各科任课教师密切联系,经常沟通,了解每个学生在其他学科课上的表现。并及时与家长交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班主任的常规教育与各科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