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人物素描之二:小队会计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的地 |
生产队人物素描之二:小队会计
赵富
http://s15/mw690/003000ghgy6E8dthscu1e&690
在生产队的年月,其行政分两个管理层次。一是生产大队,一个是生产小队。生产大队下设若干个生产小队,当然生产小队就隶属生产大队管辖了。
在我们家乡这块,社员们习惯把生产小队叫白了,简称叫生产队,或叫小队,而管生产大队就直呼大队。叫法虽然不够准确,但乡亲们心里明白,却一直这么继续叫着。
一个生产队,经营好坏,底子厚薄,分红多少,社员穷富,除其它众多因素外,一个好的小队会计尤其重要。小队会计的座位,可是生产队的半壁江山,其权力和威望不逊于小队长多少。
当年,小队会计,是一个生产队的笔杆子,被屯子的社员称为识文攥字的人。要知道,那暂,会扒拉算盘子的人,可属于精明人之类。记得曾流传一句很广的嗑:“会干的,不如会算的”。“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意思是说队上分红日值多少钱,关键在于小队会计的账是咋算。
其实,这话多少是有点夸大其词。小队会计算账固然重要,队上分红多少虽与算账有点关系,但主要的还是在于年景收成和小队长生产管理水平。至于《生产队十种人》里 “三等人是财会,十元大票猛劲拽”的说法,说的道也有点悬乎了。小队会计手中是有些权力,能得些便宜道也是真的,但可没有《生产队十种人》里说的那么邪乎!
小队会计,是生产队里有头有脸的人物。社员家有个大事小情,也要第一个把人家请到桌上。在队里当官的排座次上,小队长排到第一位,而小队会计就紧跟屁股后就排在第二位上,且又是参加队委会的主要领导。
我家东院二老仪,屯邻叫仪二叔。他通古博今,在屯里也算个体面的“知识人”。他形容小队会计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言外之意,小队长就是小队的“土皇上”,而小队会计就是小队的“土承相”。
在后来,我反复细细纳磨过几次,觉得二老仪说小队会计的定位还是很贴边的。小队会计虽然不是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全屯子整个浪算上,也是“一个小队长之下,全体社员之上”的。这样推论,二老仪的理论即是很客观的、又是很求是的。
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队会计的职务还是稳定的,不象小队长换的象走马灯似的那么勤。会计一干上就能是干几年,有的还能从会计岗位上,直接挺升为小队长。从小队会计上当队长的,一般都是全面手,又懂生产管理,又懂精打细算,且大多数都能干得差不大离。
不过,不是所有的当过会计的人,都能当个好小队长的。这里需要的是领导才能,也别拿小队长不当干部。有的人把会计能当得很好,但却当不了一个好的小队长;有的人当会计干不好,而却能当个一般般的小队长;再如果是能把会计当好、又能把队长当好的人,那就是“黑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的优秀的小队长了。
记得我有个很远的表兄弟,是我表弟的表哥,但我与我表弟是亲的,表弟与他表哥也是亲的。他初中毕业,刚要上高中,文革来了,没有去成。回乡务农,因成份不好,虽然很有才,很有水平,但一直在生产队顺着垅沟找豆包,始终当个老社员。可到了后来“成份”问题解除了,没几天社员们选他当了小队会计。
记得当时,是一个晚饭后,我们聚在李牦子家。李牦子也很有才,般的般的年轻人爱在他家聚堆。我表弟的表哥,论起来我也叫他哥。他便立马跟大家伙说:“我一下子找了1949年的感觉了,我的政治解放了。”说着,好像眼泪快出来了。
农村有句老嗑,是骡子是马拉出遛遛。我这个拐几弯的表哥,实践证明他非常胜任小队会计解色,只几个月时间,就把那点账整得滚瓜烂熟。无怪乎李牦子常夸奖说:“小队会计这点账,放到他手就是小菜一碟。”当然,他会计干得很出色,在队上干得又很硬实。到了第二年春天,他破格被选到大队当大队长,用现在的体制叫村长。当上大队长后,党组织才发展他入党。且又干了两年之后,却升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现在,他早就退下去了,政府考虑到他的工作贡献,一年还给补助不少钱呢。
所以,有些闲暇的时候,我们谈到家乡,自然少不了想到小队会计这个岗位,这是培养农村干部的摇篮。当然,不是所有的会计能当“带长”的干部。有的人虽然是在小队会计的位置上,但蔫了巴肌的一杠子压不出个屁,不是干部的料子,拉拉咕咔箭秆——也不那里的虫。我的一个光腚娃娃曾说过:“当小队长,得有点二×精神,否则让人熊也熊黄了。”可有些牦实的队长,却又大都喜欢小棉羊似的会计,老老实实,磨道驴——听喝,好配合工作。
记得我有个姨表哥,蔫了巴肌,非常柔和,小学毕业就当上会计,一气干了十几年,送下去了好几任小队长。可伴君似伴虎,说不上哪天惹了虎,也会被反咬一口。一次一个新上任的队长对我表哥很不感冒,想拿下他换上自个亲戚。结果,找茬便拿下,而被拿下的姨表哥啥话也没说,顺顺溜溜地就交账了。可一到秋天,队长的亲属干不了,账整得乱七八糟,没办法,又把姨表哥找来帮忙。记得这个小队长在场院石头磙子一响就被换了,而姨表哥又“官复原职”,重新当上小队会计,至到生产队解体。
不管咋说,生产队的会计,还真是个肥缺,有些人是削破脑袋皮也往里钻。要知道,当年农村也没有啥出息的渠道,社员都是世袭的,你爷爷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孙子的也好不到了哪去。农民就是农民,世世代代就是如此循环。再说,生产队也没啥好工种,年轻人就得随大帮下田干活。一个小队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也就一个小队会计,要干的人能少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干上的,即使你文化高,队长不用你也没辙。只有这时,才能显示出小队的长“土皇上”的威力。什么理不理,任何事到“土皇上”这就到头了。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上段时间我回老家去。顺便去看望我二舅家的三表哥,他比我长二十多岁,现已经八十好几了。三表哥当年很愿当队长,用现在的话说很有“瘾”。其实,有官瘾也不是坏事,再说一个小队长也不算什么官。当时我高中毕业回乡劳动,他在队上当小队长,正巧当时队上还缺会计。母亲便以他大姑妈的身份去走后门,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原因不是因为亲属,而他选中了当大队会计的弟弟(我俩关系也不错),以便他日后小队长的岗位能巩固长久些。可他没干上一年,因一点点小事,就被他亲自提上来的小队会计给了好顿整,结果队长也跟着下台了(其实不是人家整,而是他自个有错)。记得上些年回家时,三表哥还想起这些陈芝麻乱谷子的往事,说是那次自个小队长下台,是没选好人呀。我听了后很发笑,三表哥的思维咋还停留在生产队的年代,是后悔?还是留恋?只有他自个知道。
现在,村里的组是过去的小队,但没有小组会计编制;而现在的村是过去的大队,虽然是有会计编制的,但大都是由乡里干部代管。一切一切,随着时代的延革,其万物都面貌皆非了。可不知咋的,即使住在城里很久了,但心中还是时不时涌出生产队火热生活场面,一种“打折骨头连着筋”的情结却越来越浓。而眼前丁巴浮现出熟悉的小队会计的音容笑貌,那一任一任的,一个一个的,又象过电影似的,一部一部的,一幕一幕的,演映着纯朴可亲的系列剧情,不知多少次震撼过我见老的心灵,又不知多少回安慰过我怀旧的情愫。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当年生产队的会计的岗位,早离我们渐行渐远了。至于那些土得掉渣、旧得不能再旧的往事,只能定格在久远的记忆中。捏指算计起来,那些曾经的小队会计,现在大都到了五十岁开外的年纪。还有的大点岁数的,其中一部分早已经去见毛主席了。他们也可能在天堂上,又去当了小队会计,换个环境再充一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究竞在人间还有个老底,重操旧业还是轻车熟路。在另一个世界新的生活中,又在给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好生产队的财会关,或许正噼噼叭叭地扒拉大算盘子呢。在此,还是捎去我在人间的遥远祝福吧!
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