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国论》教学设计方案

(2012-04-05 11:30:40)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效课堂

《六国论》教学设计方案

王小槐工作室成员  广汉六中 黄小琪

 

课题名称

《六国论》

 目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时间

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进入高一下期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阅读浅易的文言,对一些多义字的用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需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从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 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

3.  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 理解14个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掌握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3.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4.  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 理解词语,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

3.  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4.  背诵课文

教学资源

录音机,投影仪 

 

               《六国论》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1.以诗句导入新课[u1] [u1]“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的是谁,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他们的家乡在哪里?【苏洵、苏轼、苏辙;北宋眉州眉山人。四川老乡】

2解题:作者介绍----苏洵:号老泉,少不好学,27岁才发奋为学,应进士与茂才异不中,愤而自焚平日所作文章,再度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百家著作,下笔顿时数千言,可谓大器晚成。/嘉佑间,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为文擅长策论,笔力雄健,纵横捭阖,老辣犀利,与两个儿子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行世。

3.背景简介: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不断反抗,辽和西夏又不断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退让妥协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作者借此文针砭时弊。

教学活动2

 

 

1.整体感知课文[u2] [u2]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并出示“战国地理位置图”和“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地理位置图”投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跟录音带诵读全文。

 

教学活动3

 

1.研习第一段:A学生自读、齐读第一段。

2.学生自己翻译,质疑,教师解疑,明确重点(出示投影)  

非兵不利:兵,兵器(名)

六国互丧:互,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赂秦耶:率,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盖,原来(副词)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段[u3] [u3]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明确中心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教学活动4

 

1.研习第二段: 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翻译,老师答疑。明确重点。

3.理清思路--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六国破灭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的?(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4.课堂练习背诵

5.老师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u4] [u4]

 

 

 

 


 [u1]以诗歌导入设疑,可调动学生思考,也复习旧知。

 [u2]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u3]以提问方式理清思路,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u4]归纳可以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