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方案
(2012-04-05 11:30: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效课堂 |
《六国论》教学设计方案
王小槐工作室成员
课题名称 |
《六国论》 |
||
科 目 |
语文 |
年级 |
高一年级 |
教学时间 |
45分钟 |
||
学习者分析 |
进入高一下期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阅读浅易的文言,对一些多义字的用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需进一步引导。 |
||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
||
二、过程与方法 1. 从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 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 3. |
|||
三、知识与技能 1. 理解14个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掌握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3. 4. |
|||
教学重点、难点 |
1. 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 理解词语,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 3. 4. |
||
教学资源 |
录音机,投影仪 |
||
|
|
||
教学活动1 |
1.以诗句导入新课[u1] 2解题:作者介绍----苏洵:号老泉,少不好学,27岁才发奋为学,应进士与茂才异不中,愤而自焚平日所作文章,再度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百家著作,下笔顿时数千言,可谓大器晚成。/嘉佑间,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为文擅长策论,笔力雄健,纵横捭阖,老辣犀利,与两个儿子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行世。 3.背景简介: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不断反抗,辽和西夏又不断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退让妥协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作者借此文针砭时弊。 |
||
教学活动2
|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并出示“战国地理位置图”和“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地理位置图”投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跟录音带诵读全文。 |
||
教学活动3
|
1.研习第一段:A学生自读、齐读第一段。 2.学生自己翻译,质疑,教师解疑,明确重点(出示投影) 非兵不利:兵,兵器(名) 六国互丧:互,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赂秦耶:率,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盖,原来(副词)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明确中心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
||
教学活动4
|
1.研习第二段: 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翻译,老师答疑。明确重点。 3.理清思路--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六国破灭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的?(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4.课堂练习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