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学案

(2012-10-19 17:07:40)
标签:

教育

分类: 我的原创设计

《长安晚秋》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人“凄清”的情感,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2、体会诗人营造的凄清意境,鉴赏学习诗人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
课时设置: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
注音:赵嘏(  )      关塞(  )—敷衍塞责(  )      南冠(  )—冠心病( 
字形:què宫(  )—上(  )     
释义:曙(天刚亮)        横(横越,越过)

 

典故:

 

①莼鲈之思:注释11,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②南冠:a俘虏  b动词:归去,例如:不知何日又南冠。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年)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这首诗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四、诵读、理解:
要求:结合注释,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改写诗歌,互相交流。
全班学生口述翻译,分四组,忠于原文,发挥想象,重点改写一联,全班交流。
A.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B.一个深秋的拂晓,我一人登上高楼,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云雾中浮动,好像要耸入云霄。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从头顶飞过。
伫立在高楼上,周围是那么静谧,诗人正凝神于眼前的景物,突然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诗人寻声望去,在哪远处高高的搂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是那么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呦,你只管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神伤吗?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娴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会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五、诗意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羁旅思归的心情。
2、这首诗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1)①总览——仰观——俯察(高——低)
②远景——近景
③动景——静景
④天色随时间推移有暗而明的变化
(2)意境辽阔、迷蒙、静寂、凄凉。景语即是情语:
“云物凄凉”“ 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思归;
“长笛”和“篱菊”不仅是所闻和所见,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莲之愁,更是人之愁。
④红莲凋谢,以“愁”状莲,是移情于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⑤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使得全诗意境深远。
3、杜牧极为赞赏“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句,人们也称赵嘏为“赵倚楼”,说说这一句有怎样的情味?
      伫立在高楼上,周围是那么静谧,诗人正凝神于眼前的景物,突然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诗人寻声望去,在哪远处高高的搂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是那么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呦,你只管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神伤吗?(或者多么惊心动魄,撼人心肠,令人撕心裂肺,于是他不堪笛声的幽怨、凄婉,便倚靠在楼柱上。)选景典型,饶有韵味。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见课下注释①。
六、比较阅读:
将本诗和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看看两首诗在艺术境界、情感以及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比较项目

 

共同点

 

不同点

 

《山居秋暝》

 

《长安晚秋》

 

结构

前三联写景,尾联借典故抒怀。
\
\

 

情感

思归(归隐)
心灵澄净,主动向往
仕途失意,无奈之举

 

意境

紧扣题目,描绘秋景。
静寂
空明、清新、澄澈、和谐
辽阔、迷蒙、凄凉

 

表现手法

①从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视听(声音、色彩)多角度描写景色;
②融情于景
③结尾句都用典故抒写情志。
\
\


 

七、课堂小结、课后延展:

 

通过改写和鉴赏分析,我们体会了诗人营造的凄清意境,学习了诗人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在对意境的赏析过程中,也体会了诗人沉重的羁旅之思,浓郁的思乡之情。

 

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作品中还有很多表现这种思归情感的,比如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五代词人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北宋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当然又不尽相同,同学们可以放在一起对这类作品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总结,相信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八、课后作业:

【A】《优化方案》P50“基础自主学案”,P52“同步测控”。
【B】《优化方案》P50“基础自主学案”,P52“同步测控”及“课时训练”一、三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