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李清照的易安体词

(2012-03-30 23:44:56)
标签:

杂谈

分类: 与侯寘事迹相关文章

论李清照的易安体词

    1、易安体的含义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一位著名女词人,她不仅开创了易安体,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备受古今论者的赞誉。自宋代以来,人们对她的称誉不计其数。胡适在《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由此可见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在现存的资料中对李清照的评论很多,但直接讲到易安体的却不多,我们得知易安体之称,是读到了侯寘和辛弃疾的词。侯寘有一首《眼儿媚效易安体》,辛弃疾有一首《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他们都明确的提出了易安体之称。

    什么是易安体呢?说到,它有几种概念。一是指体类,体制,即文学的体裁,样式。如体裁有诗歌,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分。二是指体貌,体性,即作家作品的风格。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篇将文体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和轻靡八种。张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他们所说的体,也就是风格。三是指一个作家的创作特色而言。如谢康乐体太白体诚斋体等。因此,从人们的文学评论和创作实践来看,所谓 ,不单纯是指一定时期的一群作家或某一个作家作品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它还包括比较具体的构思谋篇,表现手法的特点以及声韵,格律和造句遣词炼字的技巧。因此,我们考查易安体,不仅要看她婉约秀丽的风格,看她词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特点,还应包括那些足以让大家学习效仿的某些比较具体的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

    谈到易安体的含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许多作家仿效易安体创作了许多作品。这里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的。

    现今流传下来的仿效易安体较好的作品有侯寘的《眼儿媚》和辛弃疾的《丑奴儿近》了。

    侯寘的《眼儿媚》写到:

    花信风高雨又收,风雨互迟留。无端燕子,怯寒归晚,闲损帘钩。 

    弹棋打马心都懒,撺掇上春愁。推书就枕,袅烟淡淡,蝶梦淡淡。

    这是一首抒发春闺愁思的小词。侯寘在这首词中写那断而又续的风雨使得春寒料峭,因而推迟了花期,燕子也因怕冷而迟延不肯北还。没有花开,没有燕飞,那里像是美丽的春天?所以主人公帘幕不卷,根本没有兴致去观赏外面的景致,更无心思去从事弹棋,打马的游戏,连书也懒看,于是就只能在淡淡的香烟中去就枕寻梦了。这种无法消除的忧愁思怨,与李清照的一些词的情调颇为相似。另外在形象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看到有仿效李清照的痕迹。如李清照喜欢描写忧愁惆怅的风雨,《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是最具代表性的名句。还有伤心枕上三更雨①,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②写的也是风雨中的孤独寂寞。侯寘词弹棋打马心都懒正是以李词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③,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④为蓝本。又如李清照喜欢用帘幕低垂,炉烟袅袅来烘托所处环境的凄凉寂静,以表达忧郁愁闷的心情。如《浣溪纱》中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念奴娇》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侯寘的效易安体首先能把握住闺情词的内容,又注意到李清照的生活特点。而且,在学习李词写景造境,选取某些特殊形象入词方面做得也比较突出。

    辛弃疾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这首词写于他退闲期间,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42岁,从江西安抚任上被人弹劾落职,来到上饶城北的带湖之滨家居,成为一名不得志而赋闲的隐士。他一直不忘恢复事业,希望能驰骋沙场,杀敌报国。而今却偏偏被投闲置散,不能有所作为。所以内心极度愤懑,悲痛。他的抑郁愁苦无人理解,只能寻求自我宽慰与解脱。他想安逸自在的过悠闲生活,但不忘国势敌情,内心经常出现矛盾。这首《丑奴儿近》便体现了他的这种矛盾心理:

    千蜂云起,骤雨一霎时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买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睡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畔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百鸥?觑看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这首词首先写风景如画,再写情致闲适,都是作者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与感觉。在一番骤雨之后,斜阳远树,水光山色已经是很漂亮的了,更何况还可以到山那边的店铺去喝酒痛饮。回到家中待午睡醒来时,面对窗外的苍松翠竹和飞翔的野鸟,更觉得是怡悦舒畅。这时发现白鸥同自己不十分融洽,似乎是有所猜疑和不满。而词中的白鸥的态度正是作者犹豫,矛盾心理的曲折反映。他一方面徜徉于山水之间,过着恬静安适的生活,一方面却十分的痛苦,不甘心就这样沉沦下去。这种借鸟雀,花木等自然景物来抒

    发自我情怀的移情手法,在李清照的词中是常见的。像风韵雍容的银杏,情疏意远的桂花,似人一般消瘦的野菊,还有声断残云的归鸿等等,都反映了作者的处境,包蕴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怨王孙》词中写到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早归。更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鸥鹭对早归的作者不理不睬,实际上是写作者因不得不归而深感遗憾。辛弃疾在《丑奴儿》词中写到的鸥鹭与李清照所写的极其相似,都一样能思索,会表态。辛词正是从这一点上来效仿易安体的。

   侯寘和辛弃疾效仿易安体来看,他们在效仿易安体的形象上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借景抒情的移情手法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考查易安体,不仅要看她婉约秀丽的风格,看她词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特点,还应包括那些足以让大家学习效仿的某些比较具体的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

    综观易安体,李清照善于使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新奇巧妙的构思,将家国之痛和个人身世之悲融入创作之中,并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胸襟融合在一起,语言浅俗清新独特,不仅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而且突出了女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可称为易安体的典范作品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所写的是闺中生活。词人通过早晨与帘卷人的对话,表达出惜春的感情。首先在自然景物的描写加上自身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感融合交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形象,词人的真实感情在词中流露出来。其次这首词结构安排得非常的巧妙,其中对海棠花命运的担忧,她并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试问帘卷人,回答也不直接道出,却道海棠依旧,既是答语,又是问语,一箭双雕。这首词的语言几乎是口语,浅近通俗。知否?知否?像是随手拈来,脱口而出,但用在这里,音律悠扬,音节铿锵,确切的表现出词人惜花的心情。词中的绿肥红瘦来形容雨后的海棠花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词人惜花的感情,别有一番风味。

    2、易安体的特点

   侯寘和辛弃疾的词来看,当时人们对易安体的理解显然并不局限于运用平易的方言口语,而是以很大的注意力看待其内容的。人们是既注重效仿其思想格调,又注意学习其艺术构思以及铸词造语的技巧。这种现象正可以启发我们去理解易安体

    2.1 易安体的思想格调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不同于其他闺中女子,她关心国家命运,对朝廷大事常发表个人的意见,还从事一些带有政治性的活动。如给名列元祐党籍的父亲求情,为父亲洗刷罪名向朝廷进献文物等。她接触的社会面广,与当时的政界,文坛名流有过诗文书信的往来。李清照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感情,雄放的气质。她有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①的豪放兴致;有东篱把酒②和随分尊前醉③的潇洒情趣;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④,行为颇为放旷!正如沈曾植所说:李清照既是闺中之秀,又兼有文士之豪 ⑤李清照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入创作之中,使得易安体的思想格调中表现出真率坦诚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的反映了自己的闺中日常生活,表达了离别相思愁苦,对时序变迁的感受,以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之情。她词中的主人公感情充沛丰富,有鲜明的个性,却又善于冷静的分析判断。如《如梦令》中写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不能发现一夜风雨之后的变化,而词人对事物冷静的分析判断,推断出必然是红花凋谢了,绿叶繁茂了,所以她不满意不轻信卷帘人的回答。再如《如梦令酒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词人因沉醉而流连忘返,到兴尽时便回舟争渡,那急速轻快的节奏,充分体现了词人洒脱,豪放的性格。

    又如《小重山》,这是一首词人思念赵明诚之作。这种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的词同样也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个性。下片写道: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当黄昏时候,见到花影重重,月色淡淡,她更加思念丈夫。两年中几次离别,不能共享大好春光。她向丈夫说:归来也,著意过今春。说得那样坚决,果断,甚至没有商量的余地。还有一首《蝶恋花》是因随赵明诚去莱州上任而告别青州众姐妹的词。下片中她写到: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评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写的是与姐妹们分手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她叮嘱道:虽然人分两地,但终究不是去那海上虚无飘渺的蓬莱仙山,可以经常书信往返以减轻彼此的思念。她能在伤心的时候冷静的劝慰姐妹,并用以自宽自解。这些词都反映了李清照刚强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正因为李清照词的创作把握了一个字,所以她的人品,性格在作品中到处可见的。较突出的是她词中写了很多四季的花卉,以象征她自己和她所向往的品格。她更多写的是菊花,桂花和梅花。有一首咏桂花的词《鹧鸪天》是这样写到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人赞美桂花没有鲜艳的色彩,丰硕的花朵,但却淡雅秀美,香气浓郁,胜过牡丹、春梅和秋菊。词人正是以花喻人,通过对情疏意远的桂花的赞美,表现了自己不慕荣华,不求富贵的高洁品质。当朝廷惩治元祐党人时,她敢于写诗:炙手可热心可寒①,在北宋末年士大夫醉生梦死,奢侈享乐时,她为收购书画,古器而使自己处于颠沛流离的处境。她虽然忧患困苦,仍顽强坚持,正如她词中所写的的耐寒的、高洁的梅花。

    北宋覆亡以后,李清照远离了故乡,丧失了心爱的金石刻,书画,古籍。赵明诚病故后,她孤身一人颠沛流离,境遇十分凄惨。这就构成了她后期易安词的沉痛,悲苦的基调。她忧伤国事,哀悼丈夫,痛惜文物的流失,并感伤自己的年老体衰,贫困孤独。她的许多词中都交织着这多重的哀痛,忧愁的情感。这是形成易安体情真意切的思想格调的原因。如《永遇乐元宵》将故国昔日的繁华,个人早年的欢乐同南渡后众人的醉生梦死融合在一起,表达了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悲。又如《菩萨蛮》下片写到:故乡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还有《添字丑奴儿》的下片写到: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她的故乡在沦陷金人之手的山东,她对北方的怀念,实际上是对当时偏安局势,对当时统治集团执行的投降政策十分的不满。

    李清照后期的词还有表达对丈夫真情的悼念。如《孤雁儿》词下片写到: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她难忘往昔与丈夫一同凭栏和折梅相寄的生活细节,而今人去楼空,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所以在微风细雨中难禁千行泪下,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丧失知音后的失落感。这种真切,沉重以及糅合在一起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正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是易安体的精髓。

    3、易安体的地位

    易安体是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时代社会基础上的产物,它体现了那个时代时期历史发展和文学流变的阶段性特征,但它更主要的是李清照个人的生活遭遇,文化修养,思想感情和性格气质的真实反映。所以易安体是属于李清照自己的,易安体体现了李清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中的地位。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压抑个性戕害才华的时代,由于封建礼教严重束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女性被剥夺了参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权利。在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下,政治上﹑文学上几乎都是以男性为主宰,多数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空闲度日。李清照就是生活在在这一时代。她的易安体反映出强烈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带有浓厚的女性自恋自怜的思想感情特色,是女性自尊、自强意识的体现,易安体鲜明地显示出这些特色,使李清照成为女性词的杰出代表,为女性在文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3.1 女性意识的觉醒

    首先,易安体集中体现了宋代女性词的自尊自强意识。李清照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北宋末至南宋初,正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候,金贵族政权的疯狂侵掠和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投降派的妥协退让,使词人目睹的是纷飞的战火,遍野的尸横,破碎的山河和民族存亡未卜的悲惨现实。李清照的政治态度是鲜明的,她是一个主张抗战、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者,从她的诗作《夏日绝句》中可以看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对项羽宁死而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的热情礼赞,讽刺和批判南宋以高宗为首的统治集团苟安偷生,毫无气节的奴才相,表明自己反对投降,主张抗战的政治立场。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诗作占少量,但多流露出豪壮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感。

    李清照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心系社稷安危的作家,她采取的是以女性较为细腻的心理和情感,将独特的感觉表现出来而已,如《南歌子》①结句说到: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今晚的天气和旧时一样,今晚穿的衣服也是旧时衣,然而今晚的情怀却不似从前了。三个字,把词人怀念故国,伤感时事的感情全部倾注出来。《永遇乐》②通过对汴京元宵节热闹场景的回忆,表现作者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感受和对故国的怀念。词中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引起的悲秋,无不蕴涵着家国衰亡的沉痛。李清照首先将国家大事写入词中,虽然是曲折的、隐晦的,但对后来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词人为国家命运大声疾呼是很有启发的。如辛弃疾的《菩萨蛮江西造口壁》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所表达的感情同李清照的《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的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是相同的。

    其次,易安体首先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古代中,拘于封建道德的拘束,女性描绘的多是隐约其词,谦逊有加。到宋代,女性词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大胆描述自己的形象和感情,到了易安体时达到了极致。易安体中的自我形象,无论是少女,少妇,均个性鲜明,活灵活现,远胜于同代女性词。她在《点绛唇》词中写到: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通过见客羞走,倚门而首,嗅①李清照《南歌子》②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青梅的一系列的动作,将词人自己活泼而调皮的少女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而笔端流露出词人自我欣赏时的喜悦。她的《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塑造了情思深挚的思妇形象,这些形象都很鲜明突出。除了个性鲜明外,她词中的词人自我形象还有完整性,综观她的全部词作,忠实记录了她不同时期的形象,使其词成为她一生心路历程的完整历史,对比其他宋代女词人的零星散篇,易安词的完整词人形象不可同日而语。

    易安体女性意识的觉醒还体现在女性词中的自恋自怜情结。自恋是体现女性对是理想生活的追求,自怜是体现女性对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她的词《庆清朝慢》中写到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这是以花来比喻自身的美貌。《渔家傲》则是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学诗谩有惊人语。她的《醉花阴》则极力塑造自己可怜兮兮的思妇形象: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自恋和自怜都体现了李清照对女性价值的自我肯定,同时两者都使易安词具有女性柔情脉脉的特色,富有艺术魅力。同时,易安体集中反映了宋代女性词委婉绮丽,语浅情深的特色。易安词多任情而发,故感情真挚动人,而语言浅白自然,又大量吸收宋代口语,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色。

    3.2 词学理论专著《词论》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不仅是才华横溢、冠盖群雄的词作家,还是卓有见地、别具风骨的词论家。李清照文学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著述,当属她的词学理论杰作《词论》。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创一家之说的词学专论,《词论》在词学理论审美批评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在《词论》中,李清照高屋建瓴,评古论今,论道了词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创作特点。她指出,第一阶段是在盛唐时期,词与音乐相结合,这在李白的诗词中体现出来;第二阶段是在晚唐五代时期,诗词数量大增,虽然艺术性很高,但思想格调却很低,主要以李煜为代表;第三阶段是在宋词时期,这是词史上的黄金时代,不仅词作家辈出,词作数量增加,而且词风各式各样。

    在《词论》中,李清照还强调词作不同于诗文,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创作特点。为突出词有别于其它文学创作的体裁特征,李清照特别强调词的音律的严整性,并以此作为衡量词的短长的尺度。同时她也强调词的思想内容和词语风格的高下,较早提出将词的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作为词学的审美评论的两个重要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此理论观点应用在自己的词学审美评论中。她要求词的创作要协音律、文雅、浑成、铺叙、典重、情致、故实。在创作实践中,李清照对诗词作了明确分工,她把有关时事政治、咏史怀古之类的题材吟之于诗,而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悲秋之类的感受赋之于词。在音律、内容和表现艺术方面,李清照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就集中体现了她提出的协音律的特点。诗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胆运用了十四个叠字,在音律上轻重相间,抑扬起伏,读来铿锵有力,使全词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又如,她在《词论》中提出词须典重。典重,即典雅庄重,含蓄委婉。而在易安体中,其一表现在她善于移情于物。李清照所写的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梧桐芭蕉的凄凉①,海棠梨花的愁苦②,菊花木犀的高洁③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其二,她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帘卷而西风入起兴,为结句做好铺垫;《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落花象征生命凋谢,流水象征岁月流逝,本身又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起兴,表达青春年华的可贵,而两地相思之情更加浓烈。其三,拟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如梦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描绘经过一夜风雨,叶茂花少的情况。《念奴娇》中的宠柳娇花寒食近活脱脱现出了花柳得意与得宠的婀娜艳丽,这些都或烘托了词人幽怨的情怀。《词论》的创作原理和李清照的易安体深切的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了易安体在词史上的地位。

    《词论》的词学理论是在李清照词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今天看来,李清照的《词论》对个别问题的看法有些片面 ,但从整体来看,堪称前无古人、独树一帜的词学专论,至今令人刮目相看。总之,李清照适时地提出词别是一家,把词从诗余的附庸地位中独立出来,自立门户。这是符合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也是宋词走向成熟的标志。

    结论

    女性文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只有几个亮点而已,缺乏传承性和系统性。而在可以号称国粹的宋词领域,以擅长于描写女性的词界,几乎被男性一手遮天,李清照的出现,不仅带来了真正女性的韵味,而且带来了一个清新而有个性的崭新女性形象。我们在她的词中,不仅可以体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④的相思愁情,也可以慨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⑤的豪情。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一个个性鲜明,个人感情充实的没有枷锁强加的女性形象。因此,李清照的易安体对于社会是进步的,她对女性意识的觉醒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25,78,89.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36.

    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李清照研究.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33,59.

    申焕.从诗词关系看李清照《词论》的词学意义.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2):1-4.

    李正春.易安体的内在结构和表达功能 .江苏社会科学, 1991.1:147-152.

    徐翠华.李清照之女性自我意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3):75-77.

    汤贵仁.李清照的价值观念及其历史地位.泰安师专学报,1998:24-30.

    张惠林,乔志.别是一家词.河西学院学报,2004,(4):41-43.

    金启华.中国词史论纲.南京: 南京出版社,1981.

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文章来源:国学数典论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