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主流文学界的说法,是“互文”。不仅是“互文”,而且还是典型的“互文”。例如初中语文教材讲解“互文”时,就举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例子。翻译过来就是“将士们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方舟子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如下:《木兰辞》是一首“叙事诗”。没有那么多“有的”、“有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互文”是文人玩的文字游戏。所以这句诗不是“互文”。他们的解释是这样的:
“将军”是花木兰的上司,经过一百次战斗后,牺牲了。
“壮士”花木兰临时代理指挥,十年后回来,受到嘉奖。“叙事诗”嘛,就应该这样讲。前后文都是描写花木兰的个人经历,为什么这一句不是?也有道理!
要我说,这句话确实不符合叙事诗的特点,还有一个问题:它的对仗过于工整,不像南朝民歌。倒像唐诗。基于这两个理由,我认为:这句话经过了后人的润色。古代的文人有修改前人作品的毛病。尽管这句诗是唐人的作品,但它确实是互文。
文科不像理科有标准答案。对于文科的问题,大家完全可以标新立异,百家争鸣。所以方舟子的文章因为比较新颖,得以在《文史知识》杂志上发表,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方舟子以为自己的观点发表在《文史知识》杂志上,就是绝对真理,别人不懂语文,那就是笑话了。这种观点不值一驳。只要问问他,是文史知识更权威,还是中学语文教参更权威,就可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