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的了解人性是为了让救赎的道路更明朗宽阔

标签:
二十一个故事人性 |
分类: 书香 |
格雷厄姆·格林《二十一个故事》:深层的了解人性是为了让救赎的道路更明朗宽阔
文/柒月暖阳
人性有光亮的一面也有灰暗的一面,不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哪一种说法我都不赞同,我以为的人性本是善恶并存,每个人因环境的不同学会了不同的过滤能力,有的人学会了过滤坏的,人性逐渐趋于光亮,而有的人更多的是吸收坏的,所以人性趋于灰暗,但这都不是某个人本身的过错,是整个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本能,每一种人性都在社会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曾看过一句话:永远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的灰暗有时甚至可怕到了让人不敢直视的地步,而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敢于直面人性灰暗面的“猛士”,他的作品几乎无一不是对人性的深层拷问,每一部作品都在揭发人性的“恶”,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恐惧、遗憾,他悲观厌世到了极致,却又希望这个他所厌弃的世界能够得到救赎,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虽然猥琐、恶劣、绝望,却又总是有着一种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奋力的往泥地外拔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却并未能真正使他们得到救赎,他们大多都在挣扎、怀疑、厌世中越发沉沦,而格雷厄姆·格林说:“只有信仰能让他们获得救赎,尽管真正的救赎过程并不会那么迅速显露出来。”
《二十一个故事》是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929至1954年间创作的二十一个短篇作品,王安忆说:“短篇小说往往是在偶然上做文章,但这偶然却集合着所有必然的理由。”这是对经典短篇小说的总体概括,也是对格雷厄姆·格林短篇作品的完美诠释。“短篇小说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光越多,一是要看材料的纯度,二是看匠人的手艺如何。”格雷厄姆·格林几乎可以说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他又是一个最为优秀的“匠人”,在他的作品中,悬念和惊险是情节的助推器,而人性和道德拷问则是故事的叙事动力,他的小说往往开篇平淡,平常的日子、平常的地方、平常的人,然而这些所谓的平常,却在他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中逐渐透出惊险、恐怖、滑稽、荒诞。
在《尔虞我诈》中,老芬尼克以无需上课就可以获得牛津学位为诱饵,企图诈骗那些渴望得到牛津学位的人的钱财,然而却遇到了明明是个穷光蛋却冒充贵族的劳德·德莱弗,他以贵族身份得到了记账的特权给自己在监狱的儿子弗里德里克拿到了假牛津学位。但这却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攀上“院长”芬尼克的外甥女伊丽莎白,而芬尼克也企图让自己的外甥女与“贵族”德莱弗的儿子联姻。但结局却是讽刺性的又一个滑稽骗局的开始,伊丽莎白和弗里德里克决定结婚,骗取两个老骗子的钱财并把假学院这个买卖接手继续做下去。
也许这就是现实生活,处处充斥着骗局,人与人之间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更多的人却深陷其中不自知,以为自己是最后的那只“黄雀”。这个世界的力都是相互的,你给予世界的是一个欺骗、利用的力,世界也必然会返还你一个同样的力甚至会比你给出的更加强悍。
整本书中,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些以儿童为主角的故事,如《地下室》中的菲利普,在目睹男管家贝恩斯偷情之后却没能如自己许诺的为他保守秘密,而贝恩斯太太的尖刻、凶恶又让他恐惧到了极致,最后当贝恩斯失手错杀妻子之后,菲利普幼小、羸弱的心脏已经不堪重负,他在贝恩斯祈求的目光中用颤抖的声音向警察和盘托出命案真相。他以为只要不再保守秘密就可以与成人世界做个了结,然而余下的六十年他却都在这种背叛的悔恨和孤独中度过。《散场》中,双胞胎弟弟弗朗西斯惧怕黑暗,为了逃避黑暗捉迷藏的游戏,他不惜撒谎装病,然而因为软弱因为怯懦,尽管他使劲了浑身解数,尽管哥哥也因为感应到他的恐惧而帮他求情,可最后他没能逃脱这场游戏,恐惧的脉动还在继续,然而他的身体已经冰冷,在被告知没有恐惧、没有黑暗的地方,他的生命却被黑暗、被恐惧吞噬了。
大人总是以为孩子们天真无邪,可其实有时候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更可怕,因为他们的心脏弱小,一点点黑暗都会让他们恐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摧残和折磨从孩提时期就已经开始。
在《里弗先生的机会》中作者写道,“当你深陷丛林,满目枯草,被死亡重重包围,无人还会抱有坚定的精神信念。”也许这就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人性的理解,世界就是一座满目疮痍,无处不充斥着黑暗、死亡的丛林,而我们身陷其中,即便想要自我救赎,却被逐渐被侵蚀了信念。
读完《二十一个故事》,对人性的理解更复杂了一些,但这并不使我对世界悲观,深层的了解人性是为了让救赎的道路更明朗、宽阔,我依然相信“人应该自己成全自己”,即便人性灰暗,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依然会坚定的信仰着、爱着,依然要不断的直面黑暗、克服黑暗。让自己的灵魂越来越圆满,那将是我一生中高于一切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