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构建班级文化体系

(2018-09-25 08:35:23)

三、如何构建班级文化体系

建设班级文化的意义绝非做出表面上的成果供人参观、欣赏、验收,凌乱、随意的班级文化活动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对学生的成长也有有所帮助,但如果不围绕“精神文化”这个核心,班级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或选择错误的方向,甚至演变成一出“文化秀”。班级文化没有精神内核,好比人没有了“魂魄”。文化不能形成体系,就不可能全方位影响学生的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不可能对优秀班集体的建设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1、    班级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是群体价值观的形成

     班级群体价值观是学生对班级事务的主流观点、是非标准、价值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准则。如:抄作业对不对,能不能抄作业,抄作业有价值吗,对待作业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等等。只要群体价值观正确,班级发展就会走上正道。

     既然文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大家都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就行了。事实上,表面上的物质文化很好做,但大量的班级却并未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为什么?因为精神文化中的群体价值观恰恰是文化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它既不可能自发生成,也不可能“打造”,需要在长期的班级生活中,在班主任的悉心引导下,全班师生共同努力而逐渐形成。

    之所以说班级群体价值不能自发生成,有三个原因: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研究表明,人成长到17岁,心

智发育基本成熟,已形成较稳定的价值观。心理学家斯普朗格把人的

“价值观”分成6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

型、宗教型。当然,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体。在任

何一个班级都可以找到这些价值观类型不同的孩子。

价值观类型

在班级中的表现

理论型

学霸,只对学习感兴趣,以优异的成绩体现自己的价值

经济型

凡事都和别人谈条件,看看是不是对自己有好处

审美型

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只注重自己的装饰打扮,追求美好的形象

社会型

凡事抢着做,班级里的“热心肠”,喜欢为班级和同学服务

政治型

喜欢“当官”,喜欢拥有权力,热衷于班干部、学生会竞选

宗教型

认为人应该有信仰,有自己的信条和主见(学生中较少见)

对同一个问题,人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解读,会有不同的认识比

如,有人认为抄作业是可耻的,有人则觉得无所谓。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觉得抄作业可以获得一些利益,值得抄,那他就会去抄作业:反之,则会远离抄袭。有的班主任为了在班级形成不抄袭作业的班风,开展了很多教育活动,如出台作业管理制度、开班会讨论抄袭作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保证学术诚信,远离抄袭作业作弊”宣誓,并且在印有“远离抄袭”等字样的横幅上集体签名等,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这件事仍然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价值观类型学生对于抄作业问题的态度

价值观类型

对抄袭作业问题的看法

理论型

有这事?要抄拿去抄好了。

经济型

我抄作业有什么好处?我给你抄作业有什么好处?被发现了会有什么处罚?

审美型

这事和我有关系吗?管那么多干嘛?

社会型

抄作业不好。我愿意帮助那些写作业有困难的同学。

政治型

让我担任作业管理员,看我不把抄作业的人整死!

宗教型

抄作业可耻!别人抄作业我管不了,但我是绝不会抄作业的!

群体价值观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的观念,要把这些个性  异的学生拧成一股绳,谈何容易!

2)班级普遍存在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原因形成的若干小团体和一些能量较大的“领军人物”。每一个小团体都有自己认可的价值观,“领军人物”往往有一定的才能或特质,他们不一定是班干部,却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当这些学生的价值观与班级试图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冲突时,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将遭遇很大的阻力。

3)班级文化(小环境)不能孤立于学校文化(中环境)和社会文化(大环境)而存在。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比如,班主任要在自己的班级教育学生诚信考试、远离作弊,但是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对考风问题并未重视,这样的班主任在作弊成风的环境中很难“独善其身”。

尽管班级文化建设会遭遇种种困难,但我们希望班主任依然要为此付出巨大 的努力。一旦班级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具体的问题,班级也将获得强大的前进动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最能体现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2、    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是班主任

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群体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

就。可以说,从班级组建开始,直至班级解散,班级文化的建设贯穿始终并且在学生毕业之后影响也会长久地存在。根据有关研究,组织文化的形成要经历创建、群体认同、共同价值观形成、共同价值观普遍化四个阶段,班级文化的形成当然也不例外。虽然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毫无疑问,在这四个阶段中班主任的作用最为重要。

班主任是班级真正的领导者,他有权力管理班级,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各种资源教育学生。班主任是唯一可能将几十个孩子凝聚起来的“关键先生”。班主任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比如,关于考试作弊,如果班主任只追求考试成绩,每次都以分数评价学生而忽视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某学生因为作弊取得高分而获得表彰,而另一些学生因为诚信考试而分数不高,未获表彰甚至被批评,就会在无形中纵容作弊行为(因为可以获得利益)。正确的做法是,淡化在集体 场合对分数的强调,不要轻易用分数评判学生,大力表扬那些诚信考试的学生,利用评价让诚信考试的学生在班级拥有很高的地位,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才是树立优良考风的良策。

所以,许多班级中出现问题,追根溯源,是班主任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我的主张是“要想让班级有文化,班主任自己首先要有文化”。这个“文化”,并不单纯指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多地是指一名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技术和一定的领导力,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这些元素的融合也可称之为“班主任的核心素养”)。这其中,坚持教育的公平公正,在班级时刻主张正义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坚持正义,才可能引人向上向善。卢梭曾经说过:“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班主任除了以人格和自身价值观对学生产生影响之外,还可以把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工作和活动落实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鉴于班级文化对班级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班主任要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