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家谈小说写作技巧

(2013-08-27 18:43:08)
名家谈小说写作技巧
  小说创作的基本态度——访孟瑶女士
  受访者介绍:孟瑶,本名杨宗珍,一九一九年生,湖北汉口人。
  受访摘要:
  一、创作前的心理准备:因事情激发灵感,而后构思酝酿,等待时机成熟后,才开始下笔。构思酝酿便是准备工作。
  二、下笔时的考量
  (一)依据灵感所得素材评估适合於短篇、中篇或是长篇。(短篇:空间小,材料剪裁要精细,难度较高,技巧要高。)
  (二)选择人称:第一人称亲切,但常有障碍,因为所有经过当事人都得在场。写第一人称时要简单一些,复杂的就难安排。当第一人称无法安排时,就得用第三人称写。第三人称因头绪较多,安排会较零乱,虽然容易写,也常受限制。但写多了,经验多了,缺点自然可以克服。
  三、记叙方法的运用
  (一)文章修辞各方面都没有障碍,再开始写作;否则就得开始从修辞训练。
  (二)技巧运用是由经验中得来,经验过后再看理论的书,会有帮助。若都没写过,只想依理论来写,很难有作用。
  四、写景的表现
  (一)求真:作家得经过这个景。
  (二)求美:求真后更进一步於文字上求真。
  五、小说创作的态度
  (一)要有专业精神:每天持之以恒。(天地注:练习写作时可以不必太在意这点,毕竟大家目前并不是以写小说为专业,还是要先以自己的学业与工作为主;但若有心走入写作专业,可能就得持之以恒。)
  (二)完整的写作计画:专注在一方面,写完整的东西,才情才不被零割。
  (三)於人生有特殊的感触,才能激发写作动,并专注於此。(天地注:如有人专写反战,有人专写关怀。)
  六、写作是否参与社会
  (一)原则上应参与参与社会才能观察清楚,但有的事情可以去经验,有的事情却不宜去经验,甚至无法经验。
  (二)眼光要敏锐,对於无法经验的事便要体会和观察,设身处地的去想了。
  七、仿作的看法
  (一)创作一般从模仿入手,但要不止於模仿,而能跨越,建立自己的风格。
  (二)不以此为满足,满足了就没有进步。
  八、仿作前阅读的态度:以敏锐的眼光读别人的作品,知其优缺,长处吸收,短处避免。
  九、小说家须具备的条件
  (一)必须是一个文人,在文字各方面不成问题。
  (二)眼光要敏锐,感性比较高,能看到别人没看到,感受别人没感受的。
  (三)要有专业精神,专心一致从事写作,不能自视天才。就是天才也要努力。
  (四)文章的风格是作者人格的反射,作者必须先有器识,文章才能有份量。
  小说的定义及其形式——访子于先生
  受访者介绍:子于,本名傅高,一九一九年生,祖籍天津,生长在东北。已於一九九七年辞世。
  一、小说的定义:众说纷云,子于先生认为:
  (一)小说是一种感受的传达,用故事传达出来。
  (二)他以技巧和语言传达对事的感受,至於读者如何体会或体会为何,他不强迫。他认为大家都是一个想法,并非好事。
  二、如何说故事
  (一)预先想好一个故事,想怎麼写就怎麼写。
  (二)先把故事说完,而后再来修改。
  (三)先勿重视结构,以免被同一形式给锁住。
  (四)必须超脱故事,故事只是故事,重要在於怎样将故事说好,把故事表达出一点什麼。
  (五)不能胡乱剪裁,故事本身具生命力,必须注重真实性,较能具有说服力与震撼力;胡乱剪裁会影响完整与真实。
  (六)创出自己格调。即使模拟前人佳作,也要注意不被前人的形式拘束。
  (七)避免严肃说教,用亲和力引起读者共鸣。
  三、小说的形式
  (一)有了故事内容,才来编配安排表达内容的形式。
  (二)在表达能力有馀后,再来注重形式。
  (三)避免漏洞。
  (四)认清对象,要想到读者能否接受。
  (五)创新词句,可以让语言活泼。
  四、初写小说者的心理准备
  (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二)要多读、多看、多写。
  (三)要有强烈的感受力。
  (四)切勿勉强写作。若没有想把故事告诉人家的想法,切勿勉强写作。
  (五)退稿不要灰心。
  (六)修改要有耐心。
  (七)下笔不必拘谨。
  (八)要能忍痛割爱。
  如何汇集小说材料——访王鼎钧先生
  受访者介绍:王鼎钧,山东临沂人,西元一九二五年生。
  一、小说是表现人生,人与人生的关系是『生活』,小说的材料与生活有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生活』,就一个人在人生中,很真实、很深入、很认真的活著。有『生活』就会从人生中得到写作资料,反之,没有『生活』,则没有材料。
  二、间接的生活:(一)读书也可以得到资料。(二)交朋友也是一种生活,可以得到很多材料。
  三、材料需要处理的技巧,有些材料有天然的小说结构,有些材料则只能暂时储存。把零碎的资料经过重新组合,成为完整的作品,是作家的重要本领。
  四、发掘资料、搜集资料的基本要领:观察、体验与想像。
  小说的叙事观点——访杨耐冬先生
  受访者介绍:杨耐冬,湖南宜章人,一九三三年生。
  一、叙事观点就是作者以他的立场来看人与事物。作者写小说,当然有他本人的看法,但是作者的看法不能直接表露主观判断。
  二、通常可以归纳为四种叙事观点:
  (一)第一人身叙述者。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这个故事,而这个「我」是小说人物之一,并参与故事人物的交谈、动作和对话,但这个「我」并不就是代表人表作者本人。第一身叙述者的叙事观点是一个有限度的观点,他只能告诉你他所看到的,如果他要超越他自己的观察,那麼他对那些非他自己亲眼所见的事件只能推测;即使假装看到了,也没有信心把那些亲眼所见的事件,作身历其境的有效表达。这个「我」只是把在小说中所看到,所听到的事物,透过这个「我」的眼睛表现出来而已,绝对不能发表他的主观判断或价值判断。
  (二)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是最古老的讲故事方法,而并不是过时的方法。优点是给予我们人类生活的广泛观察,并且,按照大师们的手法,不断改变事物万象的焦点,而又达成观察周详的效果。但这种改变焦点的手法,需要灵敏的智慧,否则焦点混乱反而形成无焦点的现象。「全知全能」的叙述观点要超脱小说人物,藉小说人物适合的身份来表达他的概念,作者本身绝对不能参与。
  (三)第三身的旁观叙述者。叙述者以客观身份作主观判断,没有前两种方法的困难。叙述者引著读者进入小说的故事中,去对人物的个别了解,而叙述者却站在一旁观察,以客体身份的主观判断,领著读者进入小说人物的生活圈,具有小说人物一样的眼光,一样的听觉,一样的心跳。叙述者必须能充当一个公允而超然的报导者,他只将他看到的以及听到的记录下来,没有个人的意见,冗长的说教以及象徵式的想像。但他的耳朵却是非常敏锐的。
  (四)主角第三身的叙述者。叙述者化身为小说中的主角。小说中所有的动作都与他有关,他记述并评价每件事情,包括他本身内心的冲动与外界的接触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别的人物的言行主要是受他的意识影响而活动。这一种方法具有第一身叙述者大部份的直接经验,却避开我们一般的本能冲动来运用他的判断能力。事实上这一方法有其他三种方法之优点,而很少有艺术家一般的缺点。但是,这一方法需要极大成熟的判断能力,最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控制这一方法的最高技巧。
  三、叙述观点主要是:谁在说故事?叙述者是谁?他与故事有什麼关系?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初学小说写作者,只要选择一种最适合表达你这个故事,而又最不易犯错的叙述观点就可以下笔。
  小说的结构——访段彩华先生
  受访者介绍:段彩华,江苏省宿迁县人,一九三三年生。
  一、一般小说结构写法,可分两个单元来介绍:其一是由一个故事构成一部小说,必照情节发生的时间、前后秩序,作适当的安排。另一是多个故事构成一部小说,必依同时进行故事的多寡来布局。
  二、由一个故事构成一部小说的结构有三种写法:
  (一)顺叙法:即小说的内容,配合时间的进展,从头至尾,按部就班的描述。
  (二)倒叙法:即是先说明结果,后述原因的写法。利用突出的结果,激发读者的兴趣,更进一步吸引读者自动对故事情节,加以揣摩,加以推敲,这是倒叙法不同於顺叙法的特殊效果。
  (三)参差法:这种写法是根据人类思想意识发展出来的另一种写法。因为人类的思想易於浮动,思绪错综杂,所以依此原理来写作,最易於激发读者共鸣。比方说,有一个故事由三九岁写起,踏回二八岁写一段落后,再回顾到一八岁的日子,继而笔锋一转,又跃进五十岁高龄,最后终於六岁的孩提时期,此种错综的描述,即为参差法。
  三、多个故事构成一部小说的结构有四种写法:
  (一)单线式:即一个故事构成一个小说的主体。
  (二)多线式:即一小说有二种以上的故事同时并行发展。
  (三)复合式:开始时是一个故事,中间分成两面发展,既含有单线式的规模,又含有多线式的格式。
  (四)穿珠式:即很多故事各自独立,皆以单线式发展,组合连结而成。
  四、小说结构除了前面所提的七种写法之外,尚须认识结构的四大要点,即开头、过场、高潮和结尾。
  (一)开头:好的开头是作者必须在下笔时,能正确的掌握自己的思想,要求自己有创新的、独特的风格,异於别人、异於自己以往的风格。要求描写突出生动,而且要有深度,确实抓住读者的心理。
  (二)过场:小说是一连串面的延伸,而不某些点的串积。通常也须像电影剧本一样,一场一场地写,且在不同的场要有不同的立意。构思时必先在心灵内有腹案,才不致使场与场之间脱节。过场时要注意的是人、事、时、地、物五个要求,还要给读者一个预感,后面就要发生一重大事件。要留下伏笔。过场与过场之联系,由故事共同点来连接每一场,前呼后应,结合成整体。
  (三)高潮:是小说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主要部份,其他场景的描述和对话,皆是在衬托高潮,使高潮的气氛更逼真,更吸引人而已。高潮必须由过场中自然酝酿而形成,不可牵强。写激烈冲突的状态时,要逼真清楚。通过高潮之后,人物的心理必须有所改变,并且要有馀波汤漾,也就是用小波浪来衬托。
  (四)结尾:字句必须精密,避免冗词赘语,不然可能破坏通篇的效果。一部作品结尾的几行可以表露出作者独特的风格,因此最重要的留在最后才写,作家常常是在给读者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
  小说的情节安排——访郑清文先生
  受访者介绍:郑清文,一九三二年生於桃园,在新庄长大。
  一、情节是事件的选择与安排。事件为何要选择?因为不可能把所有事件都写进小说里,要看事件有无重要性,以及是否合乎需要性。而后再来安排,要放在哪里较为适当。
  二、事件不一定是事情的发生。在小说里,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想法,可以是事件。这些事件经过选择后,依其时间顺序,安排於故事之中,然后依情节的法则,求其逼真、惊奇与悬疑,使小说的布局紧凑,有变化,有必读性。
  三、情节也包括结构的运用,情节要与人物配合,人物也要与思想配合。
  四、对话也可以用来处理情节,冲突可以在对话里讲出来,场境也可以在对话中悄悄的换了景,对话中可产生一种暧昧性,使得转换不露痕迹。
  五、事件的冲突常能引起高潮,增强故事的戏剧性效果。冲突,一般来说,有内在的冲突,有思想成长的冲突,有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小说的冲突到结尾时若没有解决,便可以演变成悲剧;反之则可成为喜剧。假的冲突则常成为讽刺或反讽的作品。
  六、冲突虽然重要,但没有冲突,还是可以成为情节。
  小说的场景描述——访王祯和先生
  受访者简介:王祯和,台湾花莲人,一九四一年生,台大外文系毕。
  一、小说中必要的五个元素是人、事、时、地、物。所谓地,就是指场景而言。
  二、选择场景要有用意在里头,如果没有用意,就没有选择。若有选择,那麼就有作者的用意在里头。选择是否恰当,要看作者的功力。
  三、选择好场景后,便要描述场景。场景的描述要力求简洁,只把重要的用简鍊的句子勾勒出来就可以了,不必太过於冗长的叙述。描述时不要用抽象形容词,像光荣、美丽…..都太抽象了。应该用具体的东西来做比喻,希望每一句话都像一幅昼,那麼就要用具体的语汇,绝对不可用抽象的词儿。例如:你常看到小说,描写一个人心里怀著恨啊!怀著爱啊!这些都太抽象了,这也是作者所用的偷懒方式(天地注:在思远居几篇倩女同文类作品中常有这个问题出现,想来作者未必是偷懒,而是初试小说写作,还掌握不到描写的技巧;作者若想学习,可以多观察戏剧里的镜头是如何的带动,演员的表情特写是如何展现),爱与恨我们可以用描写动作来表示(天地注:基督山恩仇记里曾用「胸膛不断的扩大」来描述内心的激动)。
  本段应讲场景,而王祯和先生却提到了情绪的描述,也许王先生认为用情绪的描述读者较容易了解。为了方便远迷了解所谓场景的具体描述与抽象描述之差别为何,创作一段秋天景色的描述,以两种方式呈现,让远迷读读看:
  抽象描述:
  阁楼的秋天是带著愁绪的,在秋天的黄昏里待了片刻,令人心情愈是沮丧。
  (都是用抽象的情绪形容景色,感觉上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知愁在何处。)
  具体描述:
  从阁楼的小窗望去,窗外原本翠绿的叶子不知何时换了容颜,参差著惨淡的黄色。煞时,一阵凉风吹来,枯黄的叶子颤动著,心里也不禁打个哆嗦,寒意从心底升起,原本的一股热劲儿,好像也被风吹凉了!这时,斜日的影子逐渐拉长,阁楼渐渐暗了!
  (用具体的情境描述,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居住在阁楼的人物这时将会是何等的情绪。)
  四、场景与场景间的区分与转换要很自然,要能使故事进行,不能使故事停顿下来。如果多了一个场景反而破坏故事的全面气氛,那麼宁可不要那一场景。
  五、关於场景,初学写作小说者,观察力要够,要敏锐一点,眼睛要放亮一些,把对故事有用的才描写进去,不要什麼都写。
  六、要写好小说场景,就应多读剧本,多看电影。因为戏剧一开始,就是时间、地点要同时把握到。
  小说的人物刻画——访吴念真先生
  受访者简介:吴念真,本名吴文钦,台北县瑞芳镇人,一九五二年生。
  一、人物刻画方法:
  (一)直接描述法:直接把人物交待出来,在开头时便把故事中人物穿著、相貌、职业、个性,作一个介绍。
  (二)戏剧方法:不直接描述,作者让小说人物透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自己。也就是很自然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刻画出来。
  (三)小说人物谈小说人物:藉著小说人物的相互谈论,把另一个人物给刻画出来。
  二、如何使人物突出?
  (一)个人表现特殊:例如举止、谈吐、服装、思想或者长相,也许是动作皆很特殊。
  (二)用故事中的多数人物来烘托主角,那麼主角人物便能突出。
  (三)对这个主角多加著墨。
  三、作家只有在了解并进而同情他所意欲创造的人物时,才能赋予人物以真实的生命。初学者常误以为他们必须凭空去想像或虚构人物,结果他们所创造的人物常流於不真实,没有生命。小说中创作的角色,最好是作者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如此才能抓住这个人物的一切,否则只能描述其外表,而无法写到内心。所以必须养成观察人们的习惯,尽可能利用种种方法去接触各种各式的人。
  小说人物的心理描述——访尼洛先生
  受访者简介:尼洛,本名李明,一九二六年生,江苏东海人。
  一、对小说人物的表现,有表情、动作、服饰等外型上的刻画,也有心理上的描写。外型上的描写是作家看得到,内心世界却是看不见,摸不著的,然而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往往比较易於表达他们的个性,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是作者必需补捉细察的。
  二、作者必须赋予主要人物不同的个性,因为有不同的个性,那麼他们对一件事物的发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和处理行为。也因为有不同的看法、意见和行为,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节或者事件。
  三、小说人物的描写比较重要的有两种:一是写命运的悲剧,一是写社会的悲剧。大概以命运的悲剧来描写人物,差不多比较偏向於浪漫主义,当然并非完全都是。如果要写成一个社会悲剧,则几乎偏向现实主义。塑造这个人物,同时决定人物是受命运的安排,而发生一连串事件,则属於比较浪漫性的,属於作者个人意愿的。倘若人物的决定是因为社会原因,使他发生生命旅程中的波折,可能是写实性的藉书中的人物来描写社会的状况。命运悲剧与社会悲剧的安排,全由作者自己决定。但若从社会现象之下发展这个人物的故事,必须要描述这个人物的社会背景,否则人物就会很凌空。
  四、在描写人物心理时,作者要先有一个目标,或有话要说,而后再塑造上这个小说人物,这个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从社会中众多的人,综合塑造成一个人物,再把他展现於小说中的人群社会里,来看这个人物,生命中的趣味,他的缺点和长处。
  五、一个人物的性格,跟他本身教育、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有闗。
  六、戏剧之中,大多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安排。小说情节亦如此。人物在活动当中,一定不能让读者在接触作品时,就晓得这个人物的发展。然而作家要表现一个现象,或一个需要的事件,可以不必过份拘泥於故事的发展,而是让人物自己去发展。所谓人物发展,是不同性格的人物处在一块,所引起来的情节事件。
  七、如何呈现人物给读者是文字的一种表现,有人喜欢在人物未出来之前,便是已经如闻其人,呼之欲出。有的人却不大事先安排,让人物自然出现,让读者自己感受。
  八、在塑造人物时,不必要把很多要读者知道的关系和背景,先作安排或描绘,甚至於不必先作介绍,让他自动的出现。再从他交往、言谈中,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出身、社会背景、家庭环境。
  九、初学小说写作的人,在人物心理描述方面,需加注意的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的性格藉人物的对话来表现,因为他一张口便可知道他的个性。在某些情况下,必要制造环境使这个人物突出,使他表现独特的语言。其次是用小说中自己的愿望、;懊伤、回忆,以及他对一件事物的意见,来表现这个人物的个性。
  小说的对话——访朱西宁先生
  受访者简介:朱西宁,原名朱青海,一九二六年生,山东临朐人,专事写作。(天地注:朱西宁就是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的父亲)
  一、对话是把小说中人物所说的话呈献给读者,读者藉著人物的对话和声音,去了解人物的表情、性格和动作种种,因此对话在小说中便具有刻画人物和促进动作的功用。所以对话的技巧乃是作者在下笔之前,必须认识、熟悉和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小说对话有两个要素:一是自然,即人物身份的自然流露,什麼身份说什麼话。另一是可信,让读者能体会到是真正符合该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下所该讲的话。
  三、先谈自然:
  (一)小说所使用的对话,是一种寻找的性质,不是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但也不是动笔时才去寻找,而必须平时大量的储备,大量的吸收别人所使用的口语。
  (二)一个小说作者该有一个爱听话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听各种年龄、各种身份不同的人说话,而后贮藏起来。当写小说时,便可以到自己的储藏室找出适合该小说中的人物对话。
  四、次谈可信:
  (一)为使人物对话可信,对话有时不免使用方言,但是也不能使用过多,而使自己的作品受到时空的限制。
  (二)一个人内在的一切,包括情感、思想种种,都是未成形的,也就是抽象的。说一个人老实,他从那儿表现呢?当然要从他的人生态度,实际生活中去察言观色,他表现於外的是表情、动作和语言,对话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项。因此小说中的对话实居重要的地位,尤以中国之小说为最,因为中国小说起源於说书,都是诉於听觉的,所以特别注重对话。
  (三)小说要表达的一切,特别依赖对话。因为那些刻画、描写都投入到对话中来。所以一个人能够完成他的造形,所能看到的行动、表情、动作和语言,中国小说都透过对话表现,因此对话所负的责任,本身就含有刻画、动作和表情。
  (四)西方小说在形式上分得较清楚,因此不太仰赖对话。西方小说把中国对话中的刻画描写分开,成为直接的描写,直接的刻画,所以就不必依赖对话来表现。
  (五)现在一般的新小说处理,已经离开听觉,把现代小说拿起来,我讲你听,几乎是办不到的事,而章回小说很适合用听觉来接受。听觉重视对话,视觉则是重在文字上,目前小说比较重在视觉的接受上。
  (六)对话不能杂乱无章,也不是一个人的独白;须能不失自然,而又不浮杂。
  (七)广义来说,人物的内在思维也是一种对话。
  小说的文字运用——访司马中原
  受访者简介:司马中原,本名吴延玫,一九三三年生,苏北人。
  一、文字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者藉著语言文字把思想和感受传达给读者。是以,一篇好的作品,往往需要看作者的文字运用是否简洁流畅,恰到好处。
  二、散文是以作者本身为轴心,是用所谓万事万物皆到心里来。即是对外界的各种感受,化成各种感觉向外投诉。所以散文是用我心应天心,用天心去证我心的一种写法。
  三、小说与散文有些差异,小说必须有几个元素:
  (一)首先是事件:(1)有形事件,即行为事件。(2)无形事年,即精神事件。
  亦即我们心理的各种发展状况,同外界一切行为所促成的事件。
  (二)背景:即这一事件所发生的时空。再次是心理状况,即这个人物在此一事件中,所产生的精神与心理的反应。
  四、小说的文字是生活语言做为重要基础而产生的,比较广博,生活性非常的强。使用这种生活语言时,要看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状况来决定是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或是抽象概念性的语言。
  五、小说文字运用时,首先考虑到的该是何种事件,怎样特定的时空,再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语言基础。
  六、文字运用技法:
  (一)勾勒法:即一个大场景,很多人物,我们不能像照相机一样,每个人都平均的去照他。我们要像素描家一样,去这里勾一笔,那里勾一笔,把整个景致凸出来,把要点特性给勾勒出来,是属於蜻蜓点水的那种方法。
  (二)砌刻法:即一个粗犷的人物,我们要像木刻家的雕刀一般,把这个人物深深的雕在读著的心里,一刀一刀费力的去刻他,把人物的形像刻出来。
  (三)晕染法:我们写到杏花烟雨江南,柔美的空气,灵秀的山水,遥远的记忆和无限的思念时,就不能写得太清楚,必须用感情的水份去尽量晕染,使它出来之后,朦朦胧胧的像诗一样。
  (四)描摹法:如我们要离开一个亲人,那麼让我看看你的脸吧!让我再看你一次吧!深深的看了一眼,那麼眉毛眼睛都看得很清楚,就需要用细细的笔去描摹。
  七、写文章的方法千变万化,文字的运用方面,是深深的写、浅浅的写、浓浓的写、淡淡的写。亦即我们用的这支笔,已不是一支单纯的墨水笔,而是像画家所用的画笔。有时候是大笔,浇满了水的笔,有时是拧乾的笔,能够画眉毛的那种红豆相思笔。
  八、运用文字方面,初写稿时,常把自己的个性凌驾在客体的、所创造人物的头上。文字运用虽然是笔随心转,可是心却要随人物而转,这都是有连带关系的。
  九、小说的语言是完全同生活打成一片的,有多广的生活,就有多广的题材选择度,要有多广的题材选择度,也必须要有多广的生活来支援。
  十、文字之运用有所谓虚实,节奏有快慢,这是文章中,或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快的文字是实在的文字,就是场景要跳换的地方,或节奏需要快的时候写;慢的文字是虚的文字,虚的文字要抓起来写,就是用明喻、暗喻、主观的比喻、客观的比喻,然后用象徵的、暗示的、侧面的,多种写法去写。
  小说创作经验谈——访尹雪曼先生
  受访者简介:尹雪曼先生,一九一八年生,河南汲县人。
  一、先谈兴趣:兴趣是作家写作的要素之一,兴趣是一种狂热。
  二、其次谈到小说的主题:
  (一)小说中一定要有主题,因为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二)主题就是作者通过小说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如对事、对物、对人生的看法,亦就是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等。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藉由他笔下的故事,要告诉读者的是什麼事情,或要表达的是什麼看法,以及这个故事所呈现的意识型态。
  (三)主题应以客观的手法,含蓄的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评判,有很多初写小说的作者,或技巧不够纯熟的作者,他们所写的小说常犯一个毛病,就是几乎把主题像喊口号似的喊出来。
  三、第三谈到题材:
  (一)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对人生的看法,题材则是故事的类别。两者虽然不同,但却必须互相配合才能使作品的艺术价值达到水准线上。
  (二)主体、故事、人物,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中的故事是用来烘托、表现主题的;而故事里不可能没有人物。
  四、接著谈人物:
  (一)有人物才能产生故事,有故事才能表现主题。因此人物在小说中占有极大的份量。
  (二)主角必须有代表性,才能成为重心人物,带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在所有的人物中站起来。
  五、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明述:很明白的,很直截了当的叙述。
  (二)暗示:从别人的眼中或嘴中暗示出来。
  (三)烘托:用事件去显现人物的特别性。
  我的小说写作观——访李乔先生
  受访者简介:李乔,本名李能棋,一九三四年生。
  一、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经验,却很难有共同的经验,也因此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观。由於人生观的殊异,对於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自然会不相同。
  二、做为一个作家,如何把听来的故事,或所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加以剪裁组织和叙述,把故事表达出来,把感受投入而形成一篇好的作品,作家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的动力有三:
  (一)潜藏的意识,童年的,歪曲的,被埋葬的,零碎的幼年记忆。
  (二)对大众的关心,对广大人群,甚至整个存在界的爱。
  (三)对大地的乡愁。
  三、想像力如何培养?
  (一)扩大生活面
  (二)扩大关心面
  (三)充实知识与常识
  (四)对虚构加以深刻认识
  (五)养成观察与沉思内省习惯
  四、小说创作技巧上的两大课题:
  (一)叙事观点之锻鍊
  (1)技巧观点:作者采用哪种叙事观点?对「观点」的约束力有多少?或作者介入的程度?
  (2)实质观点:作者依据其自成系统的人生观点,生命体认,而想表达於作品之思想、感情;还有就是隐藏在它后面的,作者的潜意识运用。
  (二)语言的铸造:三个境界:
  (1)第三境界的语言,是把日常用语原本原样——意象稀淡疏滥的词语,直摘入文。
  (2)第二境界的语言,是把平常日常语言过滤而用之,且合乎题材角色。
  (3)第一境界的语言,是由第二境界,进而塑建作者自己语言,虽然还是过滤了的日常语言,且合乎题材角色,但这种合乎题材角色的日常语言,已含有作者独有的色彩、韵律、音调、气味、语法、句式、组合、语气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属於这位作家的独有语气世界的塑建。
  五、一个作家在运用语言权利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自己看得懂。
  (二)不妨晦涩,但要有目的,不可为晦涩而晦涩。
  (三)可以出现无法纳入现有文法标准的语言(如疯子的独白,故意造成混乱等),但一般的叙述,应该是文法所能够剖析的。
  谈传记小说——访锺肇政先生
  受访者简介:锺肇政,一九二五年生。
  一、传记小说是以一个人物一生或半生的事迹为基础,而写成的小说。
  二、传记小说既是以个人的事迹为主干而发展的小说,便要搜集相关人物的材料。搜集材料有两方面:
  (一)直接材料:直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来的材料。
  (二)间接材料:取自历史、读书、或他人传述故事中得来。
  依传记材料可分为历史性人物及近代人物两种。
  三、写传记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时代的精神。伟大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往往影响时代,时代也给他带来了撞击。因此,他们的言行、事迹的功与过,都能代表他所处时代的历史。
  四、写传记小说,通常时间、精神,都比普通小说要花得多。
  五、传记小说是否可以加入部份虚构呢?传记小说和传记不同的是,传记小说还是小说,传记则只是传记,将人物的生平、事迹,一一尽可能真实的记录下来。而传记小说是以某一个人为主,把他的生平事迹当成主干,另外可以让它生出支干。这些支干都靠虚构,那麼在虚构中,当然作家可以自由发挥,但是不能离开主题人物的生平太远,更不能脱离那个时代。此外,作家要顾虑到这个人物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为了表达这样的时代精神,作家不妨运用匠心,加一些必要的虚构。
  六、技巧方面与普通小说并无不同,但最重要的是,作者要让这个人物在笔下活起来,刻画人物是传记小说最重要的一点,倘若这个人物不能活起来,那麼这一篇传记小说是不能算成功的。
  七、在写笔下的人物时,最好作者自己的心灵要溶入你这个主题人物,就是说你要把他当作是你自己,把他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他的感情,当作是自己的感情,他的一切都是属於你自己的。写传记小说时,表面上是反过来的,你要将心比心,最好能够把自己溶入於他的人格之中。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对这个人物的生前事迹详加了解。作者必须要有司马迁写史记的精神,不但要从历史文献上寻找资料,并要寻访当地老一辈的人,考察遗迹,尽可能接触那个人物的生活世界,如此才更能体会出那个人物的精神,而生动的表现在作品里。
  八、成功的传记小说要具以下两个条件:
  (一)要表达出那个时代精神。如果那个时代精神没能表达出来,换句话说,读者读这部小说,便不能很清楚的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时代风气、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种种。
  (二)这个人物当然有若干成分是虚构的,不过仍然可以使人感觉出在那个时代里面,有过这样的一位人物,他是受了时代的影响,说不定他对时代也有某种影响,这一点要能烘托出来,表达出来。
  谈科幻小说——访张系国先生
  受访者简介:张系国,一九四四年生於重庆,原籍江西南昌县。(注:这是个人最喜欢的一位科幻小说作家,大家真该去看看他的“城”三部曲)
  一、最简单的定义是:科幻小说就是幻想小说,包括科学以及幻想,可是以幻想为主。这里所谓的科学常是伪科学,科幻小说中所提到的科学新发明,常是不切实际的。所谓科学,在科幻小说里只是一个工具,真正的目的还是在发挥作者的想像力。因此,现在很多人称科幻小说为幻想小说。简单的说,科幻小说是以幻想为主,利用到一些科学的常识,也可能包括伪科学知识的小说。
  二、科幻小说可粗浅分为以下几种(细分则不只五种):
  (一)机关布景派:写作者对科学多少有相当认识,甚至本人就是科学家。基他们的学养,机关布景派科幻小说作家事实上就是在搬弄各种科学机关利器,再凑上一个故事。
  (二)冒险或探险式的科幻小说:有点像以前写人猿泰山的故事,这大多给小孩看,或给青年人看的,充满冒险性。如『海底六万里』,或者『到月球去』。
  (三)社会科幻小说:写一个未来的社会,或者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社会,那麼它的种种情形,有称乌托邦式的科幻小说。
  (四)幻想小说:此种比较接近纯文学,文艺性价值较高的科幻小说。
  (五)文以载道的科幻小说:作者多半是业馀哲学家,半路出家的科学家或职业小说家。他们并不在乎时间机器、机器人、四度空间等无聊玩意儿,而是想藉科幻小说来表达一些哲学思想。因此他虽然是用科幻小说形式,其实他是在批评社会。
  三、就写作技巧来说,与小说基本上是一样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科幻小说比较重想像力,作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可以想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藉此来吸引读者。
  四、小说除了五种之分外,还可以分为新旧两派。旧派的科幻小说完全是讲想像,就是机关布景类的冒险故事,以动作取胜,像正宗武侠片。新派的科幻小说就等於文艺武侠片,写得比较有深度,但所使用的科学知识反倒少。
  谈武侠小说——访温瑞安先生
  受访者简介:温瑞安,一九五四年生,原籍广东省梅县,台大文学院毕业,现旅居香港。
  一、如果武侠小说也能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放进去,武侠两个字也能包容的话,则武是指止戈为武,侠是指真正的侠行,这个侠行是出自於内心,不但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的大侠之风。那麼武侠小说的定义应该慢慢扩大,『武侠』这两个字还是有很大的范畴可以继续推展。一般来说,武侠小说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
  二、武侠小说是利用另一种方法表达,当然也是透过想像。然而应避免过多的幻想,因幻想的极限,使作品表现出来的变成不是文学,而是呓语。武侠小说就不应如此。
  三、汇集武侠小说的材料与一般小说的搜集方法无甚差异,但是在历史资料的运用方面,应加注意,历史的压力有时很大,可以把你原想写成一部武侠,而竟写成传记小说,因为你忍不住。造人名、地名时要有很大的深思熟虑,服装款式和武功招式也需要搜集一些资料,否则一点都不懂的话,就很容易闹笑话。
  四、初写武侠小说的人需注意三点:
  (一)有一个故事:先有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必须先吸引你自己,如果很吸引自己的话,才值得写出来给别人看,否则自己都没兴趣?别人怎会有兴趣。
  (二)这个故事是否有意义?写出的武侠小说,不仅消遣而已,它必须给人有所启示和影响。
  (三)注意服装、配合历史背景,对招式、武功知识要稍微涉猎。此外多看看别人的武侠小说,观摩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