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古梯田\走进吴家花屋

分类: 陕西、甘肃、宁夏 |



【凤江古梯田群】
【巴山支脉凤凰山主脊-鹰嘴崖、人头峰、擂鼓台近景】
【凤凰山主脊全景】
【凤凰山主峰海拔2048米】
走进吴家花屋
安康市汉阴县境内汉水北岸,大巴山支脉凤凰山南麓有一条葫芦状的河沟北向注入汉江,叫茨沟,上半截如同葫芦颈,狭而细长,中部往下像弥勒佛的大肚皮,畅阳而丰饶。葫芦颈出口的地方狭窄的河谷突然宽敞起来,河北岸的台地上扼守着吴家花屋。这是一座饱经风霜沧桑斑驳的老屋,是清朝中叶“湖广填陕西”移民开发陕南的历史见证。
吴家花屋是由汉阴县漩涡镇吴氏移民家族第二代季伦公吴敦伍于咸丰元年(1851)历经三年建成。引一段官方资料:茨沟吴家民居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该民居坐东向西,呈对称两进式院落,叠瓦压脊,合瓦覆顶,前后檐均有勾头滴水,正房为梁搭墙结构,11架檩。厅房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厅房和厢房有木板回廊。整座建筑除正房外均为青砖砌墙,正房为土坯墙。对研究汉阴地区建筑选址、风格、雕刻艺术都有一定的参考。
走进吴家花屋,感觉到了它的风烛残年,也依稀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显然与山西、关中诸多大院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当年山大沟深穷乡僻壤的陕南漩涡镇可是远近闻名。屋内见到了至今留守祖居,花屋的第六代孙吴大林,一名乡村医生。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了花屋的衍化史:他先祖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湖南长沙善化县迁来,最初落脚在漩涡堰坪村。靠打长短工、租田佃地、垦荒修田而逐渐发家,咸丰年间花屋先祖吴敦伍由堰坪总祠堂分出,选择此地单门立户,修建祖屋。之所以起名花屋是因为有着雕梁画栋、镂空门窗,再加上花屋主人种花养草,香气飘逸;东西两进院前边为家族公共活动区域,后边住老爷,南北两偏院住少爷,门楼进来北边一排房是供吴氏子弟启蒙的私塾学堂,花屋正对着的东面是茨沟几千亩肥沃的梯田。1949年土改时,花屋一下子住进十几户贫下中农,被分割成零碎空间,结束了它的辉煌岁月。
两百多年来,吴家花屋家族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过不可埋没的贡献。几代人由兴修梯田发展农业,继而开设货栈兴办商贸,再到兴学重教培养人才,可谓是惠及后代。花屋始建者湖南善化移民二代、吴家花屋一代季伦公吴敦伍,因垦田赈灾曾被诰封记过军功;二代吴正恩,县考贡生,人称“贡老爷”;三代吴学瀛,乡试举人,曾任甘肃金塔县和陕西洋县县令;四代文字辈里,有上北大的留日的,任过省县督学、县小校长、镇长乡长等职;五代明字辈里,诸多人在延安抗大学习、革命烈士、党政干部、教师等;第六代大字辈里,更是人才济济,不一列举。
走出吴家花屋时吴大林告诉我,不久他也要搬离花屋,政府为了发展凤堰古梯田生态旅游,传扬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决定修复吴家花屋,工程队现已进入,已经开始对南边偏院的修复施工。等到吴家花屋修复完毕,将会成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群开放式生态博物馆的一个热门参观点。
随后又来到距离吴家花屋15公里的冯家堡子,没有进堡子只是在公路上俯瞰全貌,依稀看到残存的寨墙、寨门和几百年前的瓦屋。
【正厅外大门及外院】
【正院正房 过厅 厢房】
【正院厢房上回廊】
【北边偏院】
【大门头 偏院门 翘檐】
【后坡上俯瞰花屋全貌】
【花屋前后周围的肥沃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