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古梯田\走进吴家花屋

(2014-03-01 14:00:08)
分类: 陕西、甘肃、宁夏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说起中国的梯田,当然首推云南元阳梯田。可是在北中国,看梯田不必远赴云贵高原,去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有一处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它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陪衬,保护和展示传统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

    查相关资料得知:凤堰古梯田包括凤江梯田群和堰坪梯田群,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的巴山支脉凤凰山南麓,依山傍水连缀成片共1.2万余亩。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至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种植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一年两熟。

堰坪古梯田群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2013清明里,和风细雨,自驾沿汉江北岸,从漩涡镇向北翻越凤凰山到汉阴县城。车逆冷水河盘旋而上,沿途凤堰古梯田群延绵数十公里,在绿树的包裹中,万顷梯田层层叠叠、蜿蜒曲折,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在巴山深处若隐若现,大如曲池,小似新月,阡陌纵横,沃土青苗煞是喜人,若行云流水。村舍散落其间,农夫悠然劳作,静寂如世外桃源。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的田园情趣完美融合,静谧、古朴恰如桃源再现。

    驻车堰坪村赏景拍照,上到一小山包,俯瞰堰坪古梯田群,远处,从云遮雾绕的高山中,蜿蜒伸下梯田群的生命源流—龙王沟,一路而下,渠首渠尾,明渠暗渠,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近处,梯田的一条条优美曲线或平行或交叉,油菜花长着的黄绿相间,已经灌上水的银光闪烁,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堰坪古梯田群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梯田种水稻,靠的是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却看不见水库或堰塘。趁一位吆牛耕田的村民抽烟歇息的空档,向他打听到了两个秘密。 “神田”的“水谜”:这里林密云雾多,山高水也高,除天降雨水外,凤凰山南麓的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常年不息。古梯田群的来历:耕田人姓吴,他的祖先们在清代中叶由湖南长沙府善化县移居当地,繁衍生息在漩涡镇的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梯田以吴氏族人为主营建。始建于清朝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公元 1756年),于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民国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在维护,迄今已有260年的历史。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车继续上行,在行将抵达凤凰山主峰垭口时,最后一次驻停,有幸看到的高山云海。云雾悬在高处时,主峰上的鹰嘴崖、人头峰、擂鼓台若隐若现,诡魅莫测,云雾浮在山半腰时,有莽莽森林的掩映,有漫漫云海的覆盖,凤江梯田群鳞次栉比地挂在约有45度的坡面上,从上而下,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构成了壮丽而隽秀的景观。

凤江古梯田群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云遮雾罩的凤凰山主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走了一遭漩涡,这才了解到风江堰坪古梯田位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中国汉水流域最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之一,是山区农业知识技术体系的集成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梯田。它集“山、水、田、寨、村、屋、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杰作。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巴山支脉凤凰山主脊-鹰嘴崖、人头峰、擂鼓台近景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凤凰山主脊全景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凤凰山主峰海拔2048米
徜徉在古梯田的垄坎上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安康市汉阴县境内汉水北岸,大巴山支脉凤凰山南麓有一条葫芦状的河沟北向注入汉江,叫茨沟,上半截如同葫芦颈,狭而细长,中部往下像弥勒佛的大肚皮,畅阳而丰饶。葫芦颈出口的地方狭窄的河谷突然宽敞起来,河北岸的台地上扼守着吴家花屋。这是一座饱经风霜沧桑斑驳的老屋,是清朝中叶“湖广填陕西”移民开发陕南的历史见证。

吴家花屋是由汉阴县漩涡镇吴氏移民家族第二代季伦公吴敦伍于咸丰元年(1851)历经三年建成。引一段官方资料:茨沟吴家民居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该民居坐东向西,呈对称两进式院落,叠瓦压脊,合瓦覆顶,前后檐均有勾头滴水,正房为梁搭墙结构,11架檩。厅房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厅房和厢房有木板回廊。整座建筑除正房外均为青砖砌墙,正房为土坯墙。对研究汉阴地区建筑选址、风格、雕刻艺术都有一定的参考。

走进吴家花屋,感觉到了它的风烛残年,也依稀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显然与山西、关中诸多大院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当年山大沟深穷乡僻壤的陕南漩涡镇可是远近闻名。屋内见到了至今留守祖居,花屋的第六代孙吴大林,一名乡村医生。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了花屋的衍化史:他先祖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湖南长沙善化县迁来,最初落脚在漩涡堰坪村。靠打长短工、租田佃地、垦荒修田而逐渐发家,咸丰年间花屋先祖吴敦伍由堰坪总祠堂分出,选择此地单门立户,修建祖屋。之所以起名花屋是因为有着雕梁画栋、镂空门窗,再加上花屋主人种花养草,香气飘逸;东西两进院前边为家族公共活动区域,后边住老爷,南北两偏院住少爷,门楼进来北边一排房是供吴氏子弟启蒙的私塾学堂,花屋正对着的东面是茨沟几千亩肥沃的梯田。1949年土改时,花屋一下子住进十几户贫下中农,被分割成零碎空间,结束了它的辉煌岁月。

两百多年来,吴家花屋家族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过不可埋没的贡献。几代人由兴修梯田发展农业,继而开设货栈兴办商贸,再到兴学重教培养人才,可谓是惠及后代。花屋始建者湖南善化移民二代、吴家花屋一代季伦公吴敦伍,因垦田赈灾曾被诰封记过军功;二代吴正恩,县考贡生,人称“贡老爷”;三代吴学瀛,乡试举人,曾任甘肃金塔县和陕西洋县县令;四代文字辈里,有上北大的留日的,任过省县督学、县小校长、镇长乡长等职;五代明字辈里,诸多人在延安抗大学习、革命烈士、党政干部、教师等;第六代大字辈里,更是人才济济,不一列举。

走出吴家花屋时吴大林告诉我,不久他也要搬离花屋,政府为了发展凤堰古梯田生态旅游,传扬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决定修复吴家花屋,工程队现已进入,已经开始对南边偏院的修复施工。等到吴家花屋修复完毕,将会成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群开放式生态博物馆的一个热门参观点。

随后又来到距离吴家花屋15公里的冯家堡子,没有进堡子只是在公路上俯瞰全貌,依稀看到残存的寨墙、寨门和几百年前的瓦屋。

正厅外大门及外院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吴家花屋第六代孙--吴大林
走进吴家花屋

【正院正房 过厅 厢房】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正院厢房上回廊】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北边偏院】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大门头 偏院门 翘檐】

走进吴家花屋

【雕梁 雕花镂空窗棂】
走进吴家花屋

【后坡上俯瞰花屋全貌】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花屋前后周围的肥沃梯田】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走进吴家花屋
   下图为冯家堡子遗址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东河村,面积为3000平方米。系清代冯氏家族修建居住兼防御性设施,堡子平面近正方形,原由城墙和住所两部分组成,城堡四面各有一门,堡内房屋近百余间。堡子内建筑沿东西轴线依次展开,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土木结构,梁搭墙及抬梁穿斗构架,悬山顶,合瓦覆顶。该寨堡为研究秦巴山地民居选址、建筑风格及民间防御工事等提供了新的物证。
走进吴家花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