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昌宁县耇街苗家五彩衣\卡斯布朗族

分类: 云南旅游 |
昌宁县耇街苗家五彩衣
第一次知道耇街的耈代表长寿的意思。土皮苗寨不知道多少年了,大山间选一块能够群居建房并且垦植的地方多么不易。而祖上最早的聚居地,是中原的黄河边。苗人都知道先祖蚩尤,是和皇帝炎帝同时存在的三大部落首领,后来炎黄族群打败了蚩尤部落,苗人渡河南迁,为了寻找长久的安身地,又越过了长江。苗人没有办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有迁徙和躲避,一直躲到没有谁再愿意理你的地方。一旦触碰到了哪根神经,就又会遭受一次打击。一个外国学者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高山上的生活是一种无奈,却还是要唱歌,还是要织彩衣。有时会站在山上茫茫北望曾经的家乡。他们至今说着的“朵泪郎”,就是黄河边的意思。
终于听到了歌声,是欢迎我们的,偏远和崎岖的山路,很少有外人来到土皮寨子,不是在县里看到出自这里的苗家服饰和专意安排,我们也到不了。现在真正看到那些穿在他们身上的神物了,都是经过数年的手工制作。土皮苗家服饰惊羡了世界,针针线线缝制的五彩服,不仅有苗家女子的技艺,更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苗家的迁徙史、生活史,有着他们的崇拜和追求,他们的喜好和情爱。
歌声又起。彩裙舞动。每一条彩裙都不一样,花色的搭配、珠穗的缝缀都有特点,展示着苗家女子的聪慧。女孩从十五六岁甚至更早开始缝制自己的新衣,一直到出嫁才算完成。可以说,她们把自己全部情感都缝缀在这件彩衣上。一套苗女盛装由十八件组成,被人说成十八一枝花。除作为嫁衣和重大节日穿,死后还要做老衣。裙摆飘起,能看到里面统一的白色百褶内衬,摘下帽子会看到白色毛巾包头,依然是中原人包头的方式。
做衣服须要先种麻,而后经过切、绩、煮、漂、纺,最后牵线织衣,来的路上看到了葱绿的麻林。那是专门经过上面许可种植的大麻,只有大麻才能做出传统的服饰,山寨的服饰奇迹般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的织机同中原没有什么差别。刚才在一户人家就见到笨重的织机还在一个女子手上铿锵有声,一缕缕的麻线变成彩色的布幔。
现在他们开始对歌了。苗家是喜爱山歌的民族,“男不吹笙难结伴,女不唱歌无知音。”生活在大山深处,歌声使他们排解,给他们带来向往和快乐、友情和幸福。
第一次听到这种对歌,比刘三姐的对歌还婉转,是那种一曲十八弯的婉转。调门忽高忽低,音量忽大忽小,大的时候撞到山上返回来又撞上去,小的时候一点点的像沉入了草丛哪片叶子而后又悠悠飞起来。有时像说话,不紧不慢字字硬实,或快人快语成连珠炮。怎么都是好嗓子,不管丑的俊的高的矮的,声音出来都是那么水亮,光听声音,不定就迷倒了谁。没有人为他们谱曲,完全是祖辈相传,竟然传得如此艺术。
山对山来岩对岩哎,
蜜蜂采花顺山来呦。
蜂蜜好吃花难采哎,
这方好玩路难来呦……
屋子在她们身后的山上散落着,墙是干打垒做成,瓦在上面承受着风雨。桃花在房前粉红,梨花在屋后妍白,鸡在门前觅食,狗随着人跑来跑去。一切都是生活的本原状态。让你觉得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是一种自在,闲着的时候冲着大山一声亮嗓,山那边就会响起一连串亮嗓,说不定还会将哪一个人的脆音喊过来,一呼一应地就有了一种意思。
雨飘过来,山越来越绿了,山上走着白云,一些声音裹进了云层。
卡斯布朗族
第一次听说布朗族,去了卡斯镇,卡斯的名字也很特别。一个布朗族聚集的镇子,才有一千多人。据说布朗族原为契丹人,辽国灭亡后,一部分迁到了云南,居住在山间,过着刀耕火种的艰苦生活。近年来当地一直按照国家扶持较少民族的政策,不断组织实施布朗族发展项目,为他们铺路、修渠、造田,帮他们建安居房、文化站,提高文化知识,派驻村大学生,扶持养猪、种植香料烟等,使布朗人的生活起了变化。布朗人的习俗已经渐渐汉化,文字也以汉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