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云阳龙缸\惊天大龙缸,神秘石笋河\痴山醉水石笋河

(2012-12-28 11:03:02)
标签:

杂谈

分类: 重庆旅游

简介

       1、位于清水境内的环形天坑。龙缸口椭圆,口下有一约两丈长的天然条石平伸入内,宽约尺余,可于此俯伏窥视坑内特异景物。缸壁上部藤萝覆盖,野花点缀;下则石壁如削,呈青灰色,向坑内投石,需数十秒钟方能听到回声。坑内似有小动物奔突其间;并有鸟往还,其名飞虎,翅利如刀锋。传说曾有人用粗麻绳下吊至半壁,飞虎袭击,绳断人亡。南边缸楞上竖立着一块巨石,约五米高,顶端横卧一块近两米长的石条,一端偏向缸内,稍勾,酷似鹰嘴,人称“鹰嘴岩”。
  2、明代时在景德镇设有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饰云龙纹样,故名。烧制工艺较特殊。主要品种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青花白瓷缸、青色瓷缸等。
  3、龙缸风景区与龙洞风景区现在是卖的通票,票价80元。

云阳龙缸风景区

 地处重庆市云阳县境内,紧邻湖北利川,重庆奉节万州。在长江中游的这片千山万壑之间,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以她那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引人入胜的地球科学奥秘彰显着魅力。2008年,云阳龙缸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即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今年4月26日,龙缸即将正式挂牌为旅游风景区。
美景——水、岩溶、构造、重力作用共同造就
  龙缸史称“炉缸”,因区内规模宏大的“炉”形天坑而得名。云阳龙缸最具吸引力的主体景观,便是以龙缺天坑为代表的岩溶地貌和以石笋河大峡谷为代表的峡谷景观。它们都是距今6700万年以来,经流水、岩溶,构造以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景观
  云阳龙缸地质公园位于著名的重庆平行岭谷区的东南部,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海拔1625米的七曜山脉横亘其中,与景区最低处黄陵峡谷底相差竟达1400米。在大地构造上,龙缸地处渝东褶皱带及湘鄂川黔隆起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受断裂构造的影响,“薄皮构造的上、中、下三种褶曲形态形成的构造地貌类型在区内得以充分体现。而构成景区成景基础的中生代三叠系石灰岩厚达1115米。这些巨厚的可溶性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育了大量节理、裂隙,从而为流水溶蚀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成景提供了空间;到了距今6700万年的新生代,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在流水冲刷,气候变换,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便形成了区内最为惊心动魄的岩溶地貌和最为神秘的峡谷景观。
龙缸——惊世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龙缸天坑,在平面上呈不规则的椭圆,长轴距离304~326米、短轴距离178~183米。深度达335米,这一深度位居我国第三,世界第五;龙缸天坑的坑壁近于90度,这种直上直下的形态更是“当惊世界殊”。 龙缸天坑,其险绝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当您登上缸缘的鹰嘴崖,脚下绝岸万丈,壁立如削;四周群峰起伏,烟霭迷茫。当您俯身窥探缸底,更是“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果您具备足够的胆量,沿缸缘而行,其险绝与刺激绝对难以用言语形容。而能下至缸底者,往往被视为当地英雄。古今中外,寥寥数人而已。
  岩溶塌陷和溶蚀是龙缸天抗开成的主要原因。这里位于多组节理、劈理的交汇处,岩石极为破碎。在这些岩层之中,流水溶蚀形成的多层溶洞交错纵横,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破碎带上的岩石产生坍塌,坍塌物随即被暗河溶蚀带走,龙缸就是在这样反复的溶蚀—坍塌—溶蚀—坍塌中逐渐形成。龙缸天坑无论是成因、深度以及坑体的形态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岩溶天坑的特点,因此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都极高。 龙缸天坑景观组合有序,地表的石芽、峰丛、漏斗与地下的三层溶洞自成系统。尤其是它的三层溶洞,第一层为望月洞,第二层叫月崖洞,第三层是位于缸底的地下暗河,暗河流向石笋河。
石笋河——穿峡越谷直抵长江
  从龙缸天坑北侧的悬崖,沿着一条极为狭窄的山路,经过四个小时艰难的跋涉,便下至最令人心醉的神迷的石笋河景区。源于七曜山的流水在这里切割了巨厚的岩层,形成了极为幽深和神秘的大峡谷。大峡谷东岸,屹立着因溶蚀形成的巨型溶柱——石笋。石笋高达200米以上,巍峨伟丽,雄险如削。石笋河就是因为它而得名。  
       石笋河柔美而不失惊险,清澈而多姿。河水在幽深的谷内,蜿蜒奔流。或飞泻成瀑,或积水为潭,或抛珠撒玉,或惊涛拍岸。峡谷内,河水对岩石的冲刷、溶蚀、雕刻形成造型怪异的奇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峡谷内体现得淋漓尽致。乘橡皮船,顺着石笋河穿过长长的大峡谷可以一直河流到长江,但沿途水势无常,暗流险滩密布。2003年,云阳县县长肖敏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万田等考察石笋河时就曾经被困在峡谷,三天后方才获救。石笋河的惊险与刺激由此而知。

罗汉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十领先罗汉峰,因十八座酷似罗汉的溶峰而得名。每一个溶峰旁边都有一个洼地,常常是峰洼相连,错落有致。溶峰高度多在70~100米之间,这些小山体,或似锥状,或似馒头状,在平面上呈链状排列,面积可达几平方公里,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溶峰和洼地之上,为森林 所覆盖,其间常有农田房舍择旁而建。极目远望,四周群山苍翠欲滴,田野郁郁葱葱。山峰上森林密布,峰腰云雾飘绕,岩溶山泉或地下暗河从洼地边缘汩汩流出;清澈透明。更有土家族古朴的吊脚楼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点缀出一派迷人的景色,当是极佳人居环境。
  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糟谷,以清水乡附近为最。谷中浓荫蔽日,谷边峰丛高耸,谷底中崩塌巨石累累,巨石上藤萝树木密布,糟谷忽明忽灭,忽宽忽窄,溶峰时高时低,森林时疏时密,槽谷中多有地下河出露,组合成一幅宁静幽清的槽谷森林景色

环境——一派桃源景色

  区内岩溶洞穴密布,最有名的当数大安洞。大安洞又名鱼泉洞,发育于长江支流长滩河西岸的悬崖之上,是景区最大的溶洞。大安洞,洞体宽阔深长,由9个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厅组成洞中套洞,景中生景的溶洞景凤。洞内石笋、钟乳石 石花 、石幔、石鼓等钙华景观幻化成各种栩栩如生的景物,给人以无限遐想。老龙口峡谷位于泥溪乡境内的海螺溪内,上游为万州市的潭漳峡谷景观。峡谷中,在流水和岩溶共同作用下,河溪时而潜入地下,时而奔涌地表,形成十分有趣的地下暗河与地表河流交替出现的景观。老龙口峡谷,瀑潭连缀,水质清澈。泛舟其间,奇峰怪崖、山石瀑溪相拥,如入桃源仙境。  
       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主要以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带和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为主,原始植被多保存于深切割的高山山地及峡谷区,各类野生植物达1000余种。位于景区以南的岐耀山,自然林曾遭破坏,但经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植草,目前已恢复了较好的植被系统和生态景观。岐耀山草场牧草丰美、环境幽雅,已经成为野营度假的好去处。
土家风情——独有的古朴遗风
  龙缸所在的清水乡是云阳县唯一的土家族乡。受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的土家族过着原始质朴的生活,尽管语言和文字已经泯灭,但仍保留着奉祭白虎、住吊脚楼、渴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等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摆手舞,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是最能体现土家族文化习俗的舞蹈。当有客人前往或节日时,土家族人们会在广场上升起篝火,围着一起跳“摆手舞”,场面颇为壮观。
  位于龙缸以西的岐阳关是古老的“川楚孔道”的必由之路。在未通公路前的很长时间,川楚孔道是连接四川湖北的商贸通道。川楚孔道的遗迹留存已经很少,但漫步在林间荒草中的青石板古道,恍忽还能看到先民们艰辛的身影和这条古路曾经的繁荣。
  龙缸,雄险俊秀,多姿多彩;龙缸,自然科学的博物馆,地质景观的大观园;龙缸,大自然的杰作,跃然出世。
                惊天大龙缸,神秘石笋河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3990/20050525/images/101312_lizhongdong21113281222720.jpg 
在千山万壑之间,云阳龙缸以她那惊世骇俗的风姿,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豪迈……

  “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这是晋代文豪郭璞在《江赋》中对长江的赞美。长江——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河流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神秘与美丽,云阳龙缸便是她最为精致的典藏。

  云阳龙缸地处重庆市云阳县境内,紧邻湖北利川、重庆市奉节、万州。在长江中游的这片千山万壑之间,云阳龙缸以她那惊世骇俗的风姿,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豪迈。

  龙缸史称“炉缸”,因区内规模宏大的“炉”形天坑而得名。云阳龙缸最具吸引力的主体景观,便是以龙缸天坑为代表的岩溶地貌和以石笋河大峡谷为代表的峡谷景观。它们都是距今6700万年以来,经流水、岩溶、构造以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景观。

  云阳龙缸位于著名的重庆平行山谷区的东南部,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海拔 1625米的七曜山脉横亘其中,与景区最低处黄陵峡谷底相差竟达1400米。在大地构造上,龙缸地处渝东褶皱带及湘鄂川黔隆起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受断裂构造的影响,“薄皮构造”的上、中、下三种褶曲形态形成的构造地貌类型在区内得以充分体现。

  而构成景区成景基础的中生代三叠系石灰岩厚达1115米。这些巨厚的可溶性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育了大量节理、裂隙,从而为流水溶蚀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成景提供了空间;到了距今6700万年的新生代,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在流水冲刷,气候变换,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便形成了区内最为惊心动魄的岩溶地貌和最为神秘的峡谷景观。

  龙缸天坑,在平面上呈不规则的椭圆,长轴距离304—326米、短轴距离178—183米。深度达335米,这一深度位居我国的第三,世界第五;龙缸天坑的坑壁近于90度,这种直上直下的形态更是“当惊世界殊”。

  龙缸天坑,其险绝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当您登上缸缘的鹰咀崖,脚下绝岸万丈,壁立赮驳;四周群峰如丘,烟霭渺茫。当您俯身窥探缸底,更是“枯树倒挂倚绝壁,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果您具备足够的胆量,沿缸缘而行,则“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龙缸带给您险绝与刺激绝对笔墨难表。而能下至缸底者,往往被视为当地英雄。古今中外,寥寥数人而已。

  岩溶塌陷和溶蚀是龙缸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这里位于多组节理、劈理的交汇处,岩石极为破碎。在这些岩层之中,流水溶蚀形成的多层溶洞交错纵横,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破碎带上的岩石产生坍塌,坍塌物随即被暗河溶蚀带走,龙缸就是在这样反复的溶蚀—坍塌—溶蚀—坍塌中逐渐形成。龙缸天坑无论是成因、深度以及坑体的形态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岩溶天坑的特点,因此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都极高。

  龙缸天坑景观组合有序,地表的石芽、峰丛、漏斗与地下的三层溶洞自成系统。尤其是它的三层溶洞,第一层为望月洞,第二层叫月崖洞,第三层是位于缸底的地下暗河,暗河潜流向石笋河。

  从龙缸天坑北侧的悬崖,沿着一条极为狭窄的山路,经过四个小时艰难的跋涉,便下至最令人心醉神迷的石笋河景区。源于七耀山的流水在这里切割了巨厚的岩层,形成了极为幽深和神秘的大峡谷。大峡谷东岸,屹立着因溶蚀形成的巨型溶柱——石笋。石笋高达200米以上,巍峨伟丽、雄险如削。石笋河就是因为它而得名。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3990/20050525/images/101312_lizhongdong21113330640211.jpg 

  与龙缸天坑不同,石笋河柔美多姿而不失惊险。清莹碧透的河水在狭窄的峡谷底部蜿蜒而行。或者飞泻成瀑,或者积水为潭,或者激荡险滩。峡谷内,河水对岩石的冲刷、掏蚀、溶蚀形成造型怪异的奇石。

  乘橡皮船,顺着石笋河穿过长长的大峡谷可以一直漂流到长江,但沿途水势无常,暗流险滩密布。2003年,县长肖敏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万田等考察石笋河时就曾经被困在峡谷,三天后方才获救。石笋河的惊险与刺激由此而知。

  除龙缸天坑和石笋河峡谷而外,区内的其他岩溶景观也十分丰富,且形态完整。

  十八罗汉,因十八座酷似罗汉的岩溶峰丛而得名。这些峰丛在岐耀山广袤的土地上,呈串珠状展布,面积达数平方公里,蔚为壮观。峰体之间以溶蚀槽谷相连,槽谷底部漏斗、洼地、落水洞发育,两侧石芽林立。峰丛、槽谷之下由看不到的地下暗河组成的庞大岩溶管道系统复杂而神秘。

  区内岩溶洞穴密布,最有名的当数大安洞。大安洞又名鱼泉洞,发育于长江支流长滩河西岸的悬崖之上,是景区最大的溶洞。大安洞,洞体宽阔深长,由9个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厅组成洞中套洞,景中生景的溶洞景观。洞内石笋、钟乳石、石花、石幔、石鼓等钙华景观幻化成各种天神、仙女、魔怪,带给游客以无限遐想。

  老龙口峡谷位于泥溪乡境内的海螺溪内,上游为万州市的潭漳峡景区,是区内另一处特点突出的峡谷景观。峡谷中,在流水和岩溶共同作用下,河溪时儿潜入地下,时儿奔涌地表,形成十分有趣的地下暗河与地表明河交替出现的景观。老龙口峡谷,瀑、潭璧连,水色始终清莹。泛舟荡漾其间,奇峰怪崖、山石瀑溪相拥相嵌,如入桃源仙境。

  除了岩溶景观和流水景观而外,人们还可以从区内出露的各种褶皱、断层、化石等地质遗迹,去追溯龙缸更为久远的地质演化历史。

  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主要以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带和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为主,原始植被多保存于深切割的高山山地及峡谷区,各类野生植物达1千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创造了优越条件,区内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豹、大鲵、鸳鸯、金鸡等。位于景区以南的岐耀山山原地带,自然林曾遭受破坏,但经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植草,目前已恢复了较好的植被系统和生态景观。岐耀山草场牧草丰美、环境优雅,已经成为野营度假的最佳去处。

  龙缸所在的清水乡是云阳县唯一的土家族乡,“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的土家族过着原始质朴的生活,尽管语言和文字已经泯灭,但仍保留着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等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摆手舞”,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是最能体现土家族文化的习俗,也是流行古老的集体舞蹈。

  位于龙缸以西的岐阳关是古老的“川楚孔道”的必由之路。在未通公路前的很长时间,川楚孔道是连接四川与湖北的商贸通道。川楚孔道的遗迹留存已经很少,但漫步在林间荒草中的青石板古道,恍惚还能看到先民们艰辛的身影和这条古路曾经的繁荣。

  龙缸地质留存着地球最古老的记忆和最纯洁的心灵,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珍贵的馈赠,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石笋河景区简介

    石笋村位于吐祥镇东南角,距县城90余公里,全村现有628户、1564人,有耕地2005亩,海拔530-1760米。石笋河发源于“夔州屋脊”——“猫儿梁”山脚下的码头村,它由南向北,流经利川、云阳、奉节三县,在云阳故陵镇汇入长江,全长120多公里,流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
    石笋河从发源地向北,河流逐渐开阔平坦,两岸青山连绵不断,流泉几经石棱跌落,形成无数的大小不等的水潭,潭水淡绿。河水清澈现底,水石相击,卵石圆润光洁,五颜六色,有大有小,若人工精心打磨一般。从刘家峡到石门峡约有六公里,山顶堆绿拥翠,山腰悬崖峭壁,山谷云雾缭绕。在阳光的照射下,云雾蒸腾、霞光万道,时而云奔浪涌,时而雾散天青。石门峡口,两岸绝壁千丈,如斧劈刀削,岩石青中泛红,像两扇巨大的石门,立于河谷两侧,紧紧锁住峡口,站在谷底,仰望顶端,蓝天一线,石门顶端的最高峰海拔1760米,而谷底仅为640米,整个峡口上下绝对高度差竟达1100我米。石门峡底幽深狭窄,滩多流急,一旦山洪暴发,峡谷里浊浪翻滚,瀑布飞流直下,吼声如雷。步出石门,天地豁然开朗,一扫峡谷阴霾,忽然一座数百米高的石笋巍然耸立在河谷中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站在石笋根脚下仰望石笋之巅,自然使人头晕目眩,它孤峰突起,危石兀立,风吹影动,云过树摆,给人以惊险、刺激和振奋。高达数百米的石柱如一樽巨塔,下圆上方,直抵苍穹。石笋下面是一个深水潭,其色墨绿,深不可测。
    石笋两岸是一片低缓的河谷,大块大块的农田星罗棋布。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石笋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石笋葡萄、草莓、蔬菜已成为石笋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还种植有多种小水果,葡萄种植面积达900余亩,年创产值200余万元,草莓、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这里的水果和蔬菜,质量上乘,营养丰富,色泽鲜美,味道可口,远近闻名,远销湖北和重庆多个县市,供不应求。在这里,春日花开花香,李花、桃花、杏花、梨花竟相开放,映衬着一排排新房,胜似世外桃园;秋日硕果累累,人们收获着果实,也收获着快乐。勤劳朴实的石笋人,经过多年的奋斗,凿通了一条条栈道,垒起了一层层梯田,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修起三座梯级水电站,如今,一条三级硬化公路经祖寺殿隧洞、绕石笋河谷、旋木井,直达柏杨、利川、万县,为石笋人走出峡谷提供了便宜的交通环境。
    石笋对岸靠右,九百九十九级石梯从石笋河谷拐过九十九道羊肠小道再爬上峭壁可直达祖寺殿隧洞。石笋对岸靠左,是连绵十里的郭家坡。坡顶诸峰如十八罗汉排列,依稀可见在一方平台上站着两个石人,名曰夫妻石。石笋向北,河水经黄林庄到红岩流经花园再至曾家岩,流程50多公里,水位落差近200米,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其沿途滩多浪急,水势迂回。两岸青山绵绵,红岩猿啼声声,若在这里驾艇漂流,破浪击水,其乐无穷。红岩群猴,三五一伙,八九一群,或倾巢出动,结伴玩耍,出没于悬崖峭壁、岩洞缝隙,攀枝援藤,跳跃其间,给石笋风景更添生机。
    沿河而下,又进入一段狭长的河谷,这里的山更雄伟、水更妩媚,前面便是大鱼泉和曾家岩。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站在苦草淌,顿首远望,落日余辉使整个曾家岩一片赤红。绝壁上有几孔洞穴,距地百余丈,洞穴中存放的悬棺被移植到白帝城文物馆,这里的悬棺,寄葬方式和位置选择与三峡悬棺十分相似。1989年山羊村民在干活时从土中挖出一件16斤重的金属器物,经专家考证,此物叫“镦于”,以青铜制造而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乐器,与鼓角相合,用作军号令。
    石笋河奇特的喀什地貌,构成了地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流域两岸大大小小的溶洞星罗棋布,自上而下,金银洞、神仙洞、龙王洞、泥鳅荡最为有名。金银洞里,大洞套小洞,洞洞连环,曲径通幽,扑朔迷离,至今不明其浅深,洞内无数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貌似人、物、花、草、鸟、虫,构成了神话般的景象。金银洞共有三层,内有四五处形似篮球场大小的洞厅,洞中有山,山上有泉,山下有河;洞内有溜溜的“石门槛”,有凌空高悬的“独木桥”,有黑咕隆咚的“地下河”和险象环生的“狼牙巷”、“鸡肠笼”、“狗爬洞”,还有那排列整齐的“十字街”、“井字街”和迷人的“金银二坝”,实为地下奇观。

痴山醉水石笋河

http://img2.yycqc.com/fg/forum/201211/05/112749qm3euqmmuhe2qkzf.jpg     2012年深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再次来到石笋河。不为寻古,不为探奇,只为一睹石笋河蓄水后的新容。

    老鸦峡险绝要塞处,耸起一道雄伟的堤坝,宛如凭空伸出一条坚强的手臂,轻轻挽住石笋河纤弱的身子。于是,从洪荒时代奔流而来的石笋河,终于歇下了亘古不息的匆匆脚步。这一停歇,神奇而美妙的事情便发生了:石笋河,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在峡谷里蹦蹦跳跳欢歌笑语的活泼小姑娘,一夜间变成了一个丰姿卓约娇羞无语的沉静美少女。

    盖下坝波光粼粼的宽阔湖面,仿佛少女婉约动人的曼妙裙裾,逶迤铺展,惹人遐思。朗阔无边的蓝天白云,层次丰富的斑斓山景,让人不知不觉融进了秋的意境。山风徐来,胸襟畅爽,烦俗顿消,心中一片澄澈纯净。于是,驾一叶扁舟,向石笋河深处更深处漫溯。

    自盖下坝向南泛舟徐行,进入峡口,两岸青山缓缓收束靠陇,然后,巨大而高耸的峭壁挟着逼人的威势迎面而至,空间陡然缩小,狭窄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有人说:石笋河兼具峨嵋的秀、三峡的雄、剑门的险、青城的幽。我无意去作这样的对比。石笋河北起盖下坝、南至双河口,全长仅有12.5公里,是造物主在山水壮丽的三峡地区经过千百万年精雕细琢留下的一个独特的山水小品,是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幽深传奇。千百年来深藏不露,至今外界仍然知之甚少。大自然在这里的鬼斧神工、精妙造化,不是用名山大川能够随便与之比拟的。石笋河是上古时期永谷水河流最隐秘的一段峡谷,它完全切穿了号称鄂西长城的齐岳山脉,一直连通湖北境内的龙关口峡,是三峡壅堵时期长江南向改道留下的雄伟遗迹。当三峡壅塞,长江水位上涨时,永谷水就与出口在巫山的黛溪南向而流,连通清江;当三峡疏通,长江水位下降时,它们又与清江分隔,转向北流。于是,便形成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地理奇观——倒流河。而险峻的石笋河峡谷,也因此成为连通长江与清江的关健穴口。4000年前,神秘的巴人便以此为通道,南北转进,开疆拓土,建立起雄踞一方的赫赫王国。古老的三峡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山青水秀,植被繁茂;各类生物在这里自由进化,繁衍生长。这是一个童话般的生命乐园!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哺育了“巫山人”、“长阳人”、巴人以及灿烂辉煌的巴文明。至今在石笋河峡谷的一些洞穴内,偶尔还能发现一枚石针,或是一柄骨剑,证明这里曾经是远古人类逐水而居的栖身乐园。

    此刻,将近中午,小船在峡中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缓缓滑行。朗朗的阳光从高高的峡口照射进来,眩目的光瀑流金溢彩,蒙蒙辉光将前方峡谷映衬得更加缥缈、神秘。两岸石壁上繁茂的树木藤蔓,仍是一片蓬勃葳蕤,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放眼望去,满满的全都是绿。最让人沉醉不已的,是峭壁夹峙间向前铺展而去的绿油油的水面。这是怎样的一种绿呀,如翡翠般清澈纯净,让我不由自主想起朱自清的名句——“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夹岸峭壁高耸入云,狭窄处两壁欲粘欲合,遮天蔽日,光线迷蒙。置身在这样幽暗的万丈深渊之中,仿佛被遗落世外,让人情不自禁有些胆怯起来。这时候,满眼的绿色便在幽明之中迷离了岸线,一时分不清哪是崖岸,哪是倒影。好几次,我们都迷失方向,将船划进了密匝匝的树丛。眼看峭壁挡道,以为水穷无路,谁知拨过船头眼前别有洞天,阳光正灿灿地映在前方崖壁上,漾漾柔波泛起一片跳跃闪烁的细碎晶光,直耀人眼。这时候,你看见一幅窄窄的蓝天映在水里,几朵闲闲的白云漂浮在船下,恍惚间,一时不知是船在水中行还是人在天上游。世界一下子变得分外空明、旷阔了。

    进入峡谷深处,且不说千姿百态悬挂峭壁的石钟乳,不说错落有致的巍峨峰丛,不说直刺苍穹的雄伟溶柱,也不说峭拔蓝天如画屏一般的巨型崖壁,单单是弥漫四周浸骨透髓的这份“静”,即让人如痴如醉。当我们发现除了“伊呀”桨声之外再没有一丝其它声音时,便停下手中桨板,屏息静气,引颈四望。峭峙的崖壁无声,崖畔腾跃的猕猴无声,青翠的草木无声,枝头弄姿的小鸟无声,绿水无声,倒影无声,觅食的野鸭与逃逸的鱼儿无声,连轻轻抚过脸庞的清风也悄无声息……这是从坚厚的崖岸体内、从幽幽的碧水深处浸透而出,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无边的寂静,是一种寂然无虑、安祥娴静的旷然之境。天地悠悠,亘古恒寂。宇宙大音,往往于无声之中奏鸣最雄浑的交响。在这样超凡脱俗刻骨铭心的寂静之中,我分明看到周围一草一木纯净透明的灵体,正默默吸收天地精华并焕发出柔美的清辉,自在地展示着生命的荣耀。此时此刻,大自然的神秘与大美,浸润滋养着我被世俗荒芜枯槁的猥琐灵魂,让我体会到生命至高无上的神圣,静静地感受着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紧密连接有如一体的圆融与丰盛。

    水位刚刚到达海拔350米,这里是真正的高峡平湖。看着岸边碧水漫淹的青青树丛,还有嶙峋峭壁间远古洪水冲刷浸蚀的斑斑痕迹,时光仿佛又回归到了数千年前的倒流河时期。钢筋水泥浇铸的大坝,将科技文明的触须伸进峡谷深处,揭开了石笋河隐藏千年的神秘面纱。这里不再是被险峻阻隔的世外秘境了,一叶轻舟即可长驱直入,任人尽情探幽揽胜。这样突入其来的苍桑巨变,就如同一下子将深闺大门毫无保留向世人敞开。我不知道,此时的石笋河,是该为自己感到欣慰?还是该为自己感到遗憾?

    对此,石笋河只是报以处子般的宁静。

    宁静,是石笋河今天的容颜。

http://img2.yycqc.com/fg/forum/201211/06/21134633e3iv0pl1v6i71p.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