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怒江贡山捧当乡:老大居住的地方\老大居住的小屋\迪麻洛河谷\雾里调研

(2012-09-24 14:49:30)
标签:

杂谈

分类: 云南旅游

   “捧当”为怒语,意为老大居住的地方。捧当乡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东北部,乡驻地捧当,南距贡山县城20公里,北距世外桃源丙中洛24公里。捧当乡是1984年初分别从丙中洛乡和茨开镇划出部分地区组成的新乡。其东部和北部与迪庆州的维西、德钦两县接壤,南部连茨开镇,西北部靠丙中洛乡。整个地形北窄南宽,形似葫芦。

老大居住的地方(上)

                捧当地图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捧当乡政府

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东保董,1918年(民国七年)称维西县贡山县佐东区,1922年(民国十二年)称菖蒲桶行政委员第一区,1933年(民国二十一年)称贡山设治局捧当乡,1949820日解放后,撤销捧当乡建制,1984年设捧当区,自1987年起复称捧当乡。

全乡总面积488平方公里,辖闪当、永拉嘎、迪麻洛、马西当4个村民委员会,38个村民小组,12个乡级站所,2008年末全乡总人口1604户5791人,其中农业人口1522户5540人。居民有怒、傈僳、藏、独龙、汉等九种民族。现有耕地面积9166亩,人均占有1.5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荞麦。2008年末,农作物播种面积24498亩,粮食总产量2431吨,人均占有粮439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74万元,人均纯收入1051元,比08年全国贫困人口平均收入标准1196元还低145元,总体处于贫困状态,还需要大家的多多帮助支持。

老大居住的地方(上)   
   目前,全乡四个村已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话、通路、通广播电视,目前尚有2507人为农村低保人员,约占全乡人口的45.1%。
集中办学后,全乡目前有3个小学(教学点)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10多人,35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35人,女教师1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学生入学率达95.23%,毕业率92%,巩固率达96.6%(不知啥意思)

老大居住的地方(上)

全乡基督、天主、喇嘛“三教”并存,共有信教群众2225人,占总人口的38.5%,其中天主教1447人,基督教493人,喇嘛教462人。有12个教堂点,其中天主教堂点8个,基督教堂点8个,喇嘛教堂点1个。

捧当乡地处碧罗雪山西麓,这里山势相对平缓,平均海拔1800米,气候温凉,年均气温13.5℃——15℃,全年无霜期265日,日照1352.4小时,年降雨量1300mm左右,有丰富的高山草场及江沿河谷,农牧业生产条件良好。全乡有可利用草场5块,面积约6万多亩。全乡现有经济林木4515亩,人均0.82亩;主要经济作物有白芸豆、油菜、核桃、板栗等。全乡森林覆盖率56.2%,达90万亩,活立木蓄量约为1500万立方米。有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铅、锌等重金属,凯吉公司正在开发的莫坡铅锌矿与温氏矿业集团公司欲开发的龙真矿山是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工程。捧当还有种类繁多的野生药用植物,如黄连、胡黄连、虫草、贝母、天麻等。全乡水能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约5.66万千瓦装机的迪麻洛水电工程是全州重点水电建设项目之一。 

老大居住的地方,自然不同凡响。

闪当村是捧当乡政府所在地,是丙中洛景区的必经之地,是以后德贡公路的进贡山的桥头堡,同时也是全乡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走的是一条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综合产业发展之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正在修建的德贡公路怒江大桥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捧打桥

马西当村是捧当乡的南大门,是丙中洛景区与德贡公路的必经之地,经济发展主要以山羊养殖为主,虽受资源所限,在四个村中发展较慢,但其民居保存较好。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怒江马西当段景点

永拉嘎村是贡山县水稻主产区之一,有“峡谷粮仓”之美誉,是贡山县“十星级文明户”之村,也是云南省文明村之一。永拉嘎全体村民贯彻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科学种植与科学养猪,早熟泡核桃种植也将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永拉嘎水稻田

迪麻洛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离县城28公里,与迪庆州的德钦县相接壤,是德贡公路进贡山的第一个村子。迪麻洛是怒语,积水塘箐的意思,是一个怒族与藏族共居的村寨,坐落在捧当乡西侧的碧罗雪山的箐沟里,箐沟中间是不断翻腾着浪花的迪麻洛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迪麻洛河沙坝之春

迪麻洛有13个自然村,一个村寨一个山头,房子盖在云雾里,包谷种在彩云间,有“包谷地里找虫草,猪圈旁边长木耳”之说,是海拔较高的包谷种植区。每年的五月中旬到八月之间,星期四,迪麻洛赶街的时候,可以买到品质较好的虫草。

迪麻洛村不仅大力发展大牲畜养殖,还生产手工纺织品,加工酥油,采集药材。迪麻洛高山草场众多,放牧条件良好,是贡山县的第一大牧区。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迪麻洛河,贡山县最大的水电水利工程(装机容量7.2万千瓦的迪麻洛电站)将在这里落成。

迪麻洛是贡山县唯一一个藏区,是“三教并存”的一个村,绝大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有一部分信仰基督教和藏传佛教,虽然“三教并存”但是各个教派群众相互团结,发展稳定。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著名的白汉洛教堂

迪麻洛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浓郁的藏族文化,美丽的高山牧场(与德钦云岭和燕门两乡接壤,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洁净的迪麻洛河,著名的白汉洛教堂......

前些年在迪麻洛牧场尚有冰川,近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消失。然而,虽然尤抱琵琶半遮面,但美丽的冰雪、雪山、森林、牧场风光,必将会随着德贡公路的修建,三江并流景区的融为一体,温柔地掀开她那神秘的面纱,以美丽的容颜欢迎各位的光临。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迪麻洛民居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牧场的雪山湖泊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圣洁的天然哈达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绝美的雪融景观

老大居住的地方(下)

                         迪麻洛河之源

迪麻洛村民酷爱篮球运动,他们的篮球打得不是好,而是非常好,好到可以组队参加州级比赛。一到街天,篮球比赛就会一场接一场,从男到女,从十多岁到五、六十岁,都能上场比赛。所属的村民小组也大都有自己的篮球场,每到周日,村民们先到教堂念个把小时的经,然后就开始篮球比赛。

老大居住的小屋

 

原本,想来贡山吃吃苦。刚来时,还能去江边捡捡石头徒徒步,这久雨季来了,江水暴涨,就只能乖乖呆在住处。除了寂寞不好诉,其实生活一点也不苦。吃饭有人煮,一个人住一屋,并且还能上网路。毕竟,要在这里过寒暑,所以,我就地取物,装点了一下自己的小屋,感觉有点幸福有点酷。这是我在捧当的“别墅”,唯一的不足,是缺一块怒毯和一张怒族的弩!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井”形奇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终于补上了)弩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全景小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沙发与床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工作案牍,墙上贴的是怒江和贡山地图

老大居住的小屋

                                     左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披哈达的电视,藏传佛教风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放烧水和泡荼的壶, 我常在这里洗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不同的左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放、养怒江奇石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木头和用作打狗棒的实心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怒江边捡的木头,象一只狗在卧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表演的弦子与怒江边捡的奇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形如“井”字的奇木(估计大多数人一辈子有目难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怒式砍刀与弩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们一顿和一周的食物

深谷幽兰——迪麻洛河谷

 

绝对的深谷幽兰。

贡山公安系统,加上捧当乡政府工作人员,一行十多人,花了三天多时间,平均每天走十多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到迪麻洛牧场,实地解决与德钦牧场纠纷的任务。

我也不辞辛苦,拖着两条残腿,考察了前几任没能到过的,与德钦接壤的,捧当乡最远的乡下——迪麻洛牧场。

深谷幽兰,这是我走完这一趟十分艰辛,却又无比兴奋的奇妙之旅后,想到的唯一成语。的确如此,在信息传播比乱甩鼻涕还容易的今天,拥有如此美景,却不为世人所知,那不是深谷幽兰是什么?

从牧场回来后,我上网搜了怒江和贡山旅游,很少有提到迪麻洛的。只是在一些驴友发的贴子中,我发现了从迪麻洛出发的三条强驴路线:

第一条是南线,绝对的强驴路线,从迪麻洛村白汉小组出发,翻越碧罗雪山,到澜沧江边的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再沿老放牧路线,到达金沙江边的奔子栏,真正的徒步穿越三江并流;第二条是北线,从迪麻洛河谷往上,一直走到西藏察隅县察瓦龙,要走十多天,一条超强驴路线;第三条还是北线,也就是我们这次走这一条,从迪麻洛村出发,沿迪麻洛河谷,一直走到德钦县云岭乡的永之村,要四到五天时间,难度比前两条稍小。

但难度虽小,景色却大美。

                     云蒸雾绕小山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真正的雾里人家(找找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正前方,云雾缭绕间,只剩下一小块青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仙境人家(龙坡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光影峡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迪麻洛最远的桶当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铺拉天主堂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桶当天主堂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那屋、那马、那球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从林掩映下的水磨房

 天然哈达,从林之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抓住冰川的尾巴。

     迪麻洛牧场原来是有冰川的,但现在,只剩下了这些,不知该叫做什么,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看到。

    但如此奇特景观,极令我震撼,这是很难很难见到的。

     很庆幸,我抓住了冰川的尾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牧场风光。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牧棚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雨中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花满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挤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牦牛与犏牛的对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牧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弩靶(上面还有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小桥流水人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直径两米多的砧板

 

                                     奇花异草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娇艳的野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枯木又长菌(据说味道鲜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蝶状植物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活树长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浣花溪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蝶恋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黑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黄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蛇头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可容三五人的中空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长满寄生藤类和青苔的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野生三七

情迷德拉姆——雾里调研

 

  初闻德拉姆,是缘于田壮壮执导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只知道是关于丙中洛到察瓦龙的荼马古道的,却不知德拉姆是什么意思。昨天陪一挂友到丙中洛雾(吾、五)里村调研,深度体验了荼马古道,于是对德拉姆起了兴趣,今天上网一搜,才知德拉姆之意。

    在藏语里,“德”是“平安”,“拉姆”是“仙女”,连起来就是“平安女神”的意思。大概,每个马帮都祈求平安女神的庇护吧。《德拉姆》表面上记录的是怒江流域原住居民的生活现状,以及“最后的马帮”的古道之行,实际上,它所记录的,是一位倦怠中依旧寻求救赎的游走者的朝圣之旅,一位厌倦现实者在另一种现实中的神话之旅。而我,是潜伏的朝圣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德拉姆与朝红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与荼马古道隔江相望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凶险的荼马古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与荼马古道的亲密接触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整个贡山县田园风光最美、木楞(板)房保护最好的怒族小村庄——雾里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没有一个空心砖,没有一片石棉瓦,真正的怒族风格的木楞(板)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组长家正在熬核桃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组长家墙上的弩、箭包、背箩与张娜拉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木槽与水磨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村民在用水磨磨包谷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水磨飞旋的叶片和水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德拉姆庇护下的怒族儿童

     雾里村有两个村民小组,54户,大部分是怒族,有几户傈僳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夏种玉米,冬种小麦,零星养殖,没什么经济作物。基础设施方面,一个旧篮球场(见上面的图片,土石场,自己做的木架木板),一个新篮球场,开会就在新篮球场上,没有活动室。

    最大的优势在于,保护最好的木楞(板)房,最美的田园风光,现有一家农家乐,是发展旅游的绝佳地方。

    怒江至今没有一个以商业旅游为主的村寨,如果雾里村能在现有基础上,跟最具民族特色的溜索、射弩、独木船体验结合在一起,把雾里村发展成怒江的第一个商业旅游村寨,那此村必将是整个怒江旅游的终极目的地。

 

考察完雾里村,我们得知,原来在雾里村后面,还有一个村子叫碧旺,步行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我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要把这次调研的深度一插到底,叫上一个组长陪我们去碧旺。

    后来事实证明,我们此行不虚。

    说是一小时到达,那是村民们的一小时,等于我们的一个半到两个小时。

    先是沿着河谷前进,路虽高低起伏,但还好坡度都不大,我缺钙的腿尚能对付。

    并且,我还有精力来摄取美丽的风景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雾里村背后、碧旺村入口处雄壮的山寨版石门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需要弯腰通行的悬崖小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比起怒江边荼马古道一点也不逊色的河边悬崖小道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六字真言

      托这六字真言的福,幸福的河谷小道走完了,痛苦的爬行开始了,我缺元素的腿终于开始发酸发软,大汗淋漓地缓慢行进了感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歇了三、四回后,终于气喘吁吁地看到了久违的碧旺。

    在我脱水前终于看到了入村前的两股山水,我狂喝了两气天然矿泉水后,有气无力地记录了一下碧旺的景观。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山坡密林中不知路在何方的玉米地和木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陡坡上的美丽的碧旺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木楞房与简易的玛尼堆和风马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碧旺村的简易篮球场和球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心啊梦啊的木楞房(这是他们家的储藏室,感觉弯腰进出有点不便)

    不巧的是,碧旺的组长与副组长都不在,一个去牧场一个去丙中洛。巧的是是,碰到了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于是在他们家门口的核桃树下,通过雾里组长的翻译,我们得知了碧旺的一些情况。

     碧旺小组,22户村民,也大部分是怒族,还是信仰藏传佛教,有牧场与西藏和迪麻洛接壤。老头听不懂汉话(其他人也听不懂),耳朵又有点背,所以也没探听到更多的信息。

     虽然语言不通,但接下来,我们真正体验到了怒族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老两口先是为我们抬来一盆刚摘不久的黄瓜,从不吃生黄瓜的我一口气吃了两个,皮都没削,感觉又脆又甜。

     吃完黄瓜,老人又为我们烧来了白开水,虽然没有荼,里面还有些黑黑的小颗粒,但于我而言真的不啻是琼浆玉液。并且,还从储藏室中翻出一瓶包谷酒叫我们喝。

    青玉米连杆砍来后,掰下玉米棒子,把杆丢给楼下的猪吃后,老人把我们让进了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老两口的家和家门上方的符

     屋里是典型的黑:一是用小水电的村里白天没电,二是木楞房都只开一两个小窗,三是使用火塘熏黑掉。过了几分钟,眼睛才适应了屋内环境,一打量,才发现老两口的吃住都在这个小屋里了:火塘、放厨具食物的木板、小桌子,还有一张床在角落里。

     找了两个亲戚和邻居来帮忙,老人为我们打来了酥油荼,我们一边喝酥油荼,一边围坐在火塘边烤起了玉米,烤熟一半吃了,再烤另一半,我和挂友都吃了四、五包烧包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透过屋内小窗拍到的风景

    看看时间差不多快五点了,我们的肚子也再装不下了,就出门与他们五个村民合了影。合影后,我和挂友分别给了老人点钱,老人抓了把包谷在屋前把他家的鸡逗了过来,硬是拉了一只土鸡要给我们,我们再三解释不要,硬是不行,说这是他们的风俗。没法只好提出来一段路后,我又折回去把鸡放了,雾里的组长又跑回去跟老两口说。

    在鸡的问题上拉扯的时候,一条蛇从核桃树上掉了下来,把我挂友吓了一跳,是毒性很大的青竹镖,速度又快,老人捡起的石头还没扔下,早就溜没了影。想起前久县城一个人被蛇咬去医院截肢的事,一阵冷汗直冒:如果在这被毒蛇咬了,等到医院最少要三四个小时,那轻则截肢,重则小命不保。我还跟挂友说,这久要注意安全,最好不要上山了,不然到时缺胳膊少腿的回家,那就非常不好。

    黄瓜开水包谷酒,酥油荼烧包谷土鸡,这已是他们所能提供的最高礼遇!

    上山难,下山也不易。这山路有点陡,收不住脚,所以我们三个人基本上是一路小跑回到雾里村的。去时一个半小时还多,回头时仅用了50分钟左右。

    只不过,过去了一天多,我的大腿还在阵阵发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