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胜:神秘的他留部落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云南旅游 |
在金沙江畔云南永胜县六德乡的玉水、双河、营山三个山村交界处的他留山,在深山和丛林之间,留下了树以万计的古幕群,令人神往的青春棚,残碑断瓦的古城堡。时光不停地奔走,茫茫的他留山怀抱着宁静的他留村落,似乎早已被世人淡忘了,可是这里的4500名他留人,守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山寨,山是他留山,河是他留河,人是他留人,他们居住在他留山上,居住在他们的历史里,居住在他们的执著和热爱里。他们和祖先一万六千座雕刻精美排列整齐的古墓生活在一起,眼前是方圆数公里饱经战火沧桑的古城堡废墟,脚下是曾经人影攒动的茶马古道,头顶是古朴雅致、雕梁画栋的古屋老宅。神秘的青春棚吸引着他留山的青年男女,让爱情和婚姻充满了神奇的魅力,香气四溢的“粑粑节”展示着他们对祖先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阵容宏大的民族舞蹈让每一片树叶和每一朵鲜花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他噜苏与他留人
自称他噜苏的他留人不是一个民族的称谓,他们被划为彝族,他们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甚至连记忆也没有。他们活着只知道此在,他们甚至不愿意自问:我是谁?摩梭人沿袭的是母系社会走婚的生活方式,他留人则保存了父系社会独特环境下串棚子的古老记忆,再现了民族交流和融合的最初形态。走进他留,你就会被浸泡,被他们的灿烂所融化。
可他留,别说在中国地图上,就是在云南、丽江、永胜的地图上也找不到。他伏藏在大山之中,它只是诺大中国一个乡的一小部分,只是中国十四亿人口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小群人。
他留东距钢都攀枝花159公里,南距风花雪月的大理189公里,西距被遗忘的王国殉情之都丽江古城133公里,北距走婚的摩梭女儿国泸沽湖219公里,距离不婚不嫁的斋女永胜三川4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西部伊甸园的园中之园。据他留老人说,北胜高氏土司在宾川鸡足山建传灯寺时,两个尼姑受命从四川峨眉山背运两尊铜像到传灯寺,千里迢迢来到红泥山(他留山)时,突遇大地震,将一尼姑和她背负的铜佛像埋入地下,另一尼姑虽幸免于难,也因饥寒交迫死于途中。明末清初,高氏土司为开辟滇西北经华坪到四川的通道,在红泥山建立兵马驿站,调集一批游牧部落入住红泥山,结庐为寨,拓土躬耕。这批定居的部落被称为“他噜苏”。一天,高土司率部进红泥山狩猎,偶然发现历经山洪冲刷后,男性铜佛像裸露于地表,以为佛像显现是天赐机缘,是他自愿留下来普渡众生,于是下令搬回村寨,建庙供奉,并给寺庙取名“他留大德寺”。他噜苏改为“他留人”。
五尺道、他留山与古墓群
古老的五尺道走进他留山,又走出他留山。随着茶马古道驮铃声的起落,因五尺道的辉煌而辉煌,随五尺道的没落而没落,与他留山的兴衰而兴衰。
走在大山里的五尺道上,茶马古道蜿蜒千里,只在他留山下的小山村中稍做停留。古老而沧桑的五尺道,曾经带来了一群群一队队的赶马人和马帮,马店里热闹喧嚣。而今,荒草凄凄的石板路依在,大德寺的残砖断瓦依在,茶马古道的路石碑记依在,石龙驮负的永济桥依在,马店的破石槽依在,能进出驼子的他留大门依在,消失的只是喧哗与躁动。所有的战火与争斗都被抛在了山外的路上,走进他留都只能用善良面对善良,用真诚面对真诚,用宁静面对宁静,这也许是生存的另一种境界与感悟。
海拔2450米的他留山像个大香炉,像个他留的守护神,居住在玉水、营山、双河三个他留人聚居村寨的结合部,三个村寨就像它的三个腿。
人对死的恐惧犹如儿童恐惧黑暗,可他留人却反其道而行,单摆浮隔地在0.32平方公里的他留山山坡上建起了一万六千多座坟,比活着的四千五百他留人阵势还大。他留坟墓的墓碑多以圆帽碑为主,还有一字碑、进身碑和土洞碑。坟墓也有单碑、双碑和三碑并列。碑上不仅刻有麒麟鹿马、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文臣武将、狗头石狮,还配有行、草、隶、篆各种汉文字,走进坟山,无论五品军功千户长的蓝华还是明万历年间简易的石碑,都是祥龙瑞凤,麒麟鹿马、文官武将,文字更都用规范的楷书、隶书或行书汉字,在这里,似乎每个人消失的路,又都自然出现在这里,仿佛生者与死者站在同一个梦里。
古宅、炕床与服饰
他留代表性的建筑应是古城堡,可惜早已毁于战火,仅存的大德寺正殿,属于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明显汉化。现今他留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特征就是“青春棚”“炕床”“底楼式四合院。正所谓:“苍山佩古泉,底楼正四合。”从外观上看,他留民居青瓦白墙捎带斗拱飞檐,与汉族土木建筑结构无异,所不同的是楼很矮,人在楼上不能直立行走。据说这是朝廷规定,他留民居不得超过一丈四尺九,呈现出底楼宽室、扑地相边的景观。门窗雕梁画栋,彩绘朱刻,可与大理白族门窗媲美。
他留古宅一般正房稍高,中间为堂屋,左面一间是炕房。炕房大半被炕床占据。炕床高80厘米,用圆木搭成,床面先铺一层竹篱,再铺上草席和羊毛毡。床中砌一火塘,老人孩子围着火塘,边打油茶边烤他留粑粑,边聊天边吃喝。儿媳姑娘则在下边忙着伺候家人和客人。炕床上有一个小土洞,里面有三个木碗,三根干梨树枝,两个铁碗,终日香烟缭绕,这是他留人供奉祖宗的伸龛。
偏房远离父母住房又靠近大门的一间就是未出嫁姑娘的青春棚,每个姑娘一间,这是他留人专为女孩谈情说爱所用。
和其他民族一样,他留人利用他留山盛产的火草和各种麻类植物纺纱织布,制作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无论他留男女老少,每人都有两身火草布制成的衣服。而且这两身衣服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一身是礼服,一身是孝服。而这两身衣服在结婚时,就一起送来了。虽然他留人现在也可以到市场上购买所需的衣物,但他们的火草绒民族服装,每人必须备齐两身。这些服饰的制作方法,都是男耕女织的他留人一代代传承,手工完成的。这种独特的火草布虽不奢华,但却粗朴自然,和他留女人一样。闲下来的女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如同别的地方女人打毛衣一样,开始互帮互学的纺线织布。他留的织布机虽然简陋,可就像家里必备的生活用具一样,户户都有。现在年轻的他留女孩,学纺线织布的越来越少了,她们多愿到永胜买着穿。可父母还是照例给她们准备两身火草布衣。或许现在还能一眼分别出民族特征的,就只有民族服装这一象征性的包装了,因为他们说的话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可也是流利的永胜话了。年轻女孩们的民族服装,除了自己动手织的,也有不少是买来的了。双河二村的蓝老太,就是这种火草布的纺织能手,她可以熟练地两个月就能织做一件衣服,她经常为别人量身定做。但父母们还是要求女孩学会纺织,这就像生活的技能,必须要学会,否则一个火草绒编织挎包都做不出来,串棚子时男女交换礼物可就惨了。而用火草编制的挎包是他留人定情的礼物,他留男女几乎每人都背着这种包,就像一个民族的标识。接亲时就更要背着这种包,而且要把包装得满满的。如果装不满,就会被人瞧不起,被人笑话。以此火草和麻也就成了他留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种生命。而他留的传统服饰有五种,其中妇女四种,男人一种。未成年以及未婚女子穿的是白或青上衣白裙;少妇穿的是白衣黑裙;中年妇女则穿蓝或青衣黑裙。这三种是短衣短裙,衣服是胸襟式姊妹装。衣裙都镶有鲜艳的花边。还有一种妇女服饰,上衣过膝大披领花格,齐胸对开。
他留妇女戴的盖头布,每块一尺八寸宽,一头绣有花边,另一头折成三寸左右的绉折,一块一块叠起来,三十六块才合成一个盖头布。戴的时候,整齐的一头在前,有花边的一头在后,用带子扎好。男人穿的是多皱上衣,胸襟式,喜欢用银纽扣。包头布用六尺黑布,一分为二两片用,两头绣有花边,里面包一块白色花毛巾。中老年男人都穿大脚裤,半百以上的老者均穿长衫。
过七关、串棚子与他留婚姻
他留人中凡有女孩的家庭,到了女孩快换裙子的年龄,父母就为每个女儿在正房外靠近门口的地方搭建一间“青春棚”,也就是女孩的绣楼。他留人叫它“姑娘屋”。未成年的女孩都穿白麻布短裙,待女孩月经初潮,母亲就会为女儿洗澡换装,换上黑裙子,开始单独住进自己的姑娘屋。住进姑娘屋,穿上黑裙子,也就意味着女孩已经长大,可以结交男朋友了。而未婚的他留女子一般经期穿黑裙,平时穿白裙,住在自己的小天地姑娘屋内,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架势。
他留男孩的成丁礼就简单多了。小伙子们的洗礼是由其兄长来完成。家里看到小伙子长得像个大人样了,长辈们就可择日设礼。净屋焚香,由兄长先给弟弟洗澡理发修面,换上火草织成的麻木上衣,头上包一块六尺黑布。换完装,小伙子要向祖先牌位烧三柱香,磕三个响头,嘴里还要说着“感谢祖宗传给血肉,祈求祖宗一路护佑”的话。之后,他留水是不能不喝的,因为那是见证。履行完这道必须的手续,兄长便把他领去交给一位有经验的姑娘,开始“过七关”,学习男女之事,开始踏上寻找今生另一半的路。
成丁礼是他留男女的必经之事,也是家族人必须见证完成的。而接下来的“过七关”和“串棚子”就只是年轻男女的专利,与他人无关了。“过七关”不仅女孩要过,男孩也要过。阿哥要认真地为自己的徒弟物色一位品貌端庄,富有经验的青春棚棚主。待到月上树梢,便领着小伙子来到青春棚,相互寒暄过后,阿哥便假咳两声,对姑娘恳求说:“姐姐,你瞧,我这小兄弟像公鸡一样的开叫了。他也到了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们都仰慕你的好品行,好人材,来找你就是想请你费心帮忙,尽心尽力提拔提拔我这兄弟,教给他做人的道理,用姐姐月亮一样明洁的胸怀,照亮他的前程,让他真正成人,请你千万不要推辞!”然后反复道谢。被找到的姐姐心中自有一番甜美滋味,嘴上还要客气:“哥哥夸奖了,我实在没这本事,心又笨,嘴又拙,相貌又丑,怎能挑起这副担子,不过,既然你们信得过我,我就试一试吧。可丑话说在前边,要是闪了火,走了气,带不出这位小哥哥,误了他云彩一样的锦绣前程,可不要骂我啊。”阿哥的任务完成了,心头自然塌实了几分,便起身告辞说“天时不早了,我也该走了,你们往下细细说吧!我这兄弟就交给你了,他要是哪句话说错了,那件事做差了,姐姐一定要原谅他一下。”阿哥走了以后,姑娘就会铺床解被,安排就寝。两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子要躺在床的外侧。因为是第一次,两人都十分拘谨,他们漫无边际,又各有侧重地闲谈家常,相互试探,通过各种话题了解相互的家境。推测彼此的性格。通过言语套出对方的见识与修养。自然,在闲谈之中,小伙子也认识了姑娘。谈着谈着,两人困的实在熬不住了,便闭口熄灯进入梦乡。整夜里,小伙和姑娘虽然同床共枕,却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各人都要守住自己的领地,不论青春热潮怎样涌动,干柴烈火如何炽烈,都要凭借毅力坚持住。即使腰酸腿麻,实在想翻个身,也得小心再小心,轻巧再轻巧,以免惊动对方,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第二天一早,如果小伙子神色安详,喜庆洋洋地钻出青春棚,就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赢得了姑娘的信任,顺利过了第一关。第二天,阿哥还要领着小伙子来到这个姐姐的青春棚。这回的情形却大不相同,第一位姐姐要带他们一起,到别的青春棚去找另外一个姑娘。阿哥依然重复一遍曾经对姐姐说过的那一番话,姐姐则在一旁帮腔引荐。时间差不多了,阿哥便借故告辞,姐姐则要留下进行一番托付后,才返回自己的棚子。自然留在棚中的姑娘和小伙又是同床交谈沟通的那一套程序。如果小伙子仍能谈吐把握有分寸,行为检点规矩,第二关也就可以过去了。如此这般,这第一位姐姐要负责给小伙找够六位姑娘,加上自己一共七个,让小伙子一一过关。可以想见,这一字排开的关口是怎样的艰难辛苦,初涉人世的热血男儿,需要经受怎样的严峻考验?小伙子一旦过了七关,就说明他品质好,素养高,小伙子的美名便像清风一样吹遍远近的青春棚,被棚主们念于口,记于心。日后,小伙子单枪匹马进入任何一个青春棚,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不仅小伙子要“过七关”,姑娘们同样也要“过七关”。所不同的是,阿哥的位置换给了阿姐,由阿姐托付,分别找足七个小伙子,领到小阿妹的青春棚,供他交往和挑选,如同正式开棚的垫场一样。
在他留人眼里,七关并不好过。他们称第一关好比过独木桥,过不去就会落入万丈深渊,所以悬之又悬;第二关就像用两只筷子夹豌豆,夹不稳就会落空;第三关犹如火塘里的三脚架,在心中三足鼎立,极易造成争风吃醋的三角恋爱;第四关一如织布机上的四只脚,孤单而摇摆,时间长了就会散架;第五关如同葫芦笙的五根管子,长短不一,音调各异;而第六关是纺纱车上的六片叶子,叶片因摇柄摆动而旋转,不能自制;第七关则像秋千架,一荡就甩来摆去,难以长久。只有通过七关,才能八福寿喜,吉祥如意。也就是说,通过七关才能自由串棚子,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另一半。过七关是他留人意志品质的另一次洗礼,也是人性的一次淘洗,是他留人对他留爱情的一种注解和诠释。
睡在青春棚里,虽然共用一床一被,但那被子中间,却有一条无形的界限,稍有逾越或造次,好不容易的默认就会变成断然的拒绝。串姑娘的棚子,无需事先约定,只要发出信号,姑娘愿意为你开门,你就会得到神恩。串一个姑娘青春棚的男孩子越多,女孩子越高兴,也说明女孩子越有魅力。当男孩在星夜里举着火把来到青春棚,进门后熄灭火把,放在火塘边,大家或站或坐围在火塘边闲聊。女孩要留哪个男孩过夜,便先看好他的火把,故意把他的火把放进火塘里,当炭烧掉。言语也是多接那个男孩的话,其他闲聊的人就会识趣地点燃自己的火把告辞,没有火把的自然也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留女孩心中的今夜之星,全不用语言。还有的男孩跑全场,他们忙忙碌碌,举着火把从这个棚出来又赶另一棚,一晚上能跑十几个棚。通过串棚子,逐渐确定自己的结婚对象。已婚男女,便再不允许串棚子了。他留人最早的婚姻十分复杂,他们讲究“三个一”。在他留,过去实行包办买卖婚姻,婚姻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都由父母做主,没有丝毫的自由。痴心的小伙子上门提亲,姑娘的父母都会拦在门口说:“请你拿出三个一来。否则就别想娶走我家姑娘。”小伙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痴情的姑娘只能隔门相望,以泪洗面。这“三个一”就是:要娶一个姑娘就必须带着一百盒粑粑,而每盒要有三十六个;一匹骏马和一百两银子。自从实行了自由婚姻,他留人的婚事也就简单多了,过了七关的男女,就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只要双方觉得合适,结婚也就仅仅是个履行手续的问题。少男少女经历了青春棚中的洗礼和选择,只要双方确定了恋爱关系,平时热闹的青春棚就沉寂了下来。被确定的男青年要风雨无阻,每晚必到,一对年轻的恋人,便在青春棚内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蓝老爷子说,他留自从废除了三个一,结婚一般采取三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请一个人或男孩,自己带上两盒粑粑,两筒茶,两瓶酒到女家,便可以直接把女孩领回家,不必采取其他任何形式;稍微讲究一点的,还要压炕床,就是男方要把女方的主要亲戚朋友请到自己家,摆上一两桌,长辈们坐在炕床上,先相互介绍认亲。新娘也要在男方家的炕床主人那边的边上象征性坐一会儿,以示取得主人资格。大家认亲后吃顿饭便算正式结婚;结婚也有大操大办的。蓝老爷子说,他亲眼看见有的迎亲用十匹马,还要送一个一丈柜,柜里装满米和衣物。长辈们一律骑马,在家里要摆四五十桌请客。他留人看重感情,不重形式。老爷子说她遇到过两对结婚大操大办的,最后一对有了孩子后离了婚,一对的女主人三十多岁就死了,结果也并不比简单办婚事的人好。一般情况下,他留人串棚子看上的,父母都不反对其结婚,除非有“蛊”的人家。他留人把养“蛊”的人家叫“朵扎”。蓝老爷子说,养蛊就如同家里养了毒蛇,毒蝎,是不能和没蛊的人家通婚的。要通婚,也只能是有蛊人家之间相互通婚。有蛊人家的小伙子娶不到妻子,而无蛊人家的小伙子看上有蛊人家的姑娘,只能串棚子,不能结婚。生了孩子只能姑娘自己养,连孩子也是有蛊的。玉水的王玉新家,就因为放蛊,三代的女孩都不能嫁人。营山的和成其也因为有蛊,家里的五个姑娘虽然长得十分标致,就是嫁不出去,也没人敢要。这些被认为有蛊的家庭,男无人嫁,女无人讨,凡与这类人结婚,后代都是有蛊的。双河有一名党员干部叫海成志,为了破除迷信,娶了一有蛊的女子,结果一儿一女,儿子讨不到媳妇,女儿也嫁不出去,已经四十多岁了,仍独身生活。玉水有个叫海天的小伙子,在乡水泥厂工作,已经与女朋友秋玲发生关系,也因女方是有蛊家庭,虽然领了结婚证,可男方的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闹到乡里。乡里也只能遵从民俗,责其赔了三百元钱离婚了事。这种养蛊家庭,在他留几乎每村都有一两户。
因为是自由恋爱,先试婚后结婚,他留人离婚率也就较低。为了避免轻率地离婚,他留人规定,凡离婚者要一头银子一头人,就是提出离婚一方,要付给对方与身体重量同等的银子作为补偿。虽然这种苛刻条件和三个一的结婚条件一样被废除了,但仍然沿袭离婚时,若女方不要男方,女方要支付给男方六卷麻布,而要织成这六卷麻布,也需要六七年时间。如果男方不要女的,则仍然要一头银子一头人。他留人对离婚约束的比较严,而且也行之有效。他留人的婚姻是自由的,如果婚后感情不合,或是一方有外心,或者丈夫长期外出,单方或双方都可提出离婚。离婚后男的又可串棚子去结交,女的又可以换上白裙住进青春棚接待男人。他留人选择配偶全凭自愿,不讲陪嫁和聘礼,婚礼极其简单,金钱在婚姻中几乎不起作用,不存在没钱结不了婚的现象。结婚容易,离婚也容易,真正做到了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社会约束,特别是妇女要求离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可以说他们是一个享有完全婚姻自由的社会。保留了原始婚姻朴素自然纯洁的特性,但因为男女间交流随意,加之外来思想的冲击,也对家庭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村寨中也有孤寡老者独处一院,或未婚离婚的妇女单独居住在青春棚内。看着儿女们或忙于工作或串棚子,能狂欢时且狂欢,剩下的这些老者,就只能静静等待何时回归祖坟。
他留人婚姻没有太多限制。无论是他留人族内婚,还是族外婚,都没有明确界定。可以和任何喜欢的人结婚,而且无论是娶妻还是上门做女婿,都不会受到歧视。这或许恰好证明了他留人是种族融合的产物。夷娘汉老子,对他们或许只是一个最光彩的托词,和那些认为自己习惯背着手走路,就证明是内地汉人的后代的附会一样,天国是他们永远的一个梦。
葬礼、音乐与粑粑节
他留人看重死,自然也就更注重修建坟墓。那是他们除了建房之外最大的家庭开销。他留坟的特色是四块石坟,这也是他留坟与其他民族坟的不同之处。而到了他留人农牧结合,富庶鼎盛时期,他留山上的坟墓,就仿效了汉地坟墓,和汉族一般无二了。修坟时,不仅请汉人石匠打制墓碑,还要请识文断字的汉人用汉字书写悼文碑铭,做礼薄签点,墓式风格也几乎一般无二。汉族和他留人自此在经济上的往来就更加紧密,他留连修坟也多请汉族工匠,他留一点点被他留着。
他留人相信有灵魂。活着和死着只是一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与灵魂无关。在他留人看来,肉体可以死亡,但灵魂不死,她永远活着,她所租借的肉体,仅仅是它现世的一个床,善待死者也就是善待灵魂,安慰肉体也就是娱乐灵魂。
他留人年老死了,便要轰轰烈烈在院子里搭建灵棚,让棺木的头朝向堂屋,请祭师铎系诵经引领和安慰。超荐仪式要连续进行七天,死者家里还要宰杀牛羊。最高规格的放长孝,必须杀牛,并竖起一根两丈多高的杆子,悬挂一支大花篮,花篮上垂下一条长长的麻布幡。铎系边画边诵经,超度和告慰死者,用牛板骨占卜死者坟墓的位置。参加葬礼的家族中人,全部穿上孝服,出殡时,队伍前边要敲着铜锣,吹着唢呐,举着麻布长幡,抬着棺木,示威游行一般,浩浩荡荡向坟林进发。铎系也将画有十二禁忌他留文字图案的木牌画,一起在坟前烧掉。
进入坟山的死者并无辈分之分,也无先后顺序,只靠占卜,三四代人可以并排葬在一起。非正常死亡的人,则不能在院内举行葬礼,只能停在外边,也不能埋进祖坟。妇女生小孩或未结婚的男女夭亡,同样不能埋进祖坟,要葬在专门葬野鬼的地方。他留四大姓的祖坟全都在他留山上,因此他留山也就成了他留宗支山。有古坟林、古城堡遗址、粑粑节会场的祭祖堂,和娱乐的秋千场。每当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过着火把节,他留人却过起了粑粑节。彝族人死后要千辛万苦地埋进自家的祖坟,而他留人死后则埋在每天抬头就能看见的他留山。他留人的语言属于彝族语系,可他们常用的文字却是汉字,只有他们的祭师铎系才使用他留文字。那些写在猪脑壳皮上的他留文字,被他们饥饿地吃掉以后,只有铎系才用心记了下来。铎系是他留人的祭师,“铎”在他留语中是咏诵法经的人,“系”是与死有关,与灵魂有关,铎系是他留人灵魂与现实世界的使者和沟通者。铎系世代相传,多为父传子,但也有拜师学艺的。他留铎系的规矩十分严格,只要师傅在,弟子绝不能出山。铎系们平时也从事农业生产,一旦有丧葬和重大喜庆节日,才被请出面主持。他留的铎系和许多地方的祭师不同,他只敬奉远祖神灵,不伺候任何鬼怪恶魔。铎系和伺候鬼怪恶魔的尼婆界限分明,由铎系主持的祭祀绝不允许尼婆介入。而他留的尼婆只负责占卜、诅咒、驱鬼、净化。铎系主持祭祀仪式时,要头戴纯麻制作叫岗度的羊角孝服,手持竹节、铜锣、葫芦笙三样法器,边奏边舞边诵经,还要在木板上依次画出十二禁忌的他留文字,每画一个禁忌符号,就要从头到尾唱出这个禁忌的来龙去脉和相关内容。整个祭祀铎系要连续唱上七天七夜,从创世、大洪水唱到宇宙、天地日月的由来,最后唱到死者由生到死的全过程。最好的铎系能唱二十四朵“花”,把死者的由来、成长历程和死因以及他留的生产生活知识全部一一唱出。
他留人不仅要组织大规模的集体祭祖,家家户户也要在家供奉祖宗。他留人有两套供奉祖宗的方法,一种是汉族人的供奉方式,就是在堂屋正房设立天地君亲师牌位,摆上长长的供桌,安放八仙桌和条凳,供上祖宗三代的灵牌,供祭拜用;另一种是他留人的土著方法,在有炕床的屋内墙上挖一个土洞,把代表三代至亲亡灵的三枝青干栗树枝,三块竹干皮,三个木碗,三双木筷放在洞内,每天吃饭时都要如同家人一样,摆上祭品,共同用餐,好象他们并没有死,就在家人中间。待第四代进入祭洞后,再把祖爷爷的灵牌送到祖先的他留坟山烧掉。他留山上的祖坟都是三代以上的,三代以内的都和活人生活在一起,这些和活人生活在一起的他留先辈神龛前终日香烟缭绕,每顿都有人祭酒添饭,用和活人一样的生活祈求先人的神灵保佑他们,让平静与幸福的生活与他们同在。四川有一支莫着人,就是从他留山迁出去的,他们至今供奉祖宗的方法和他留人如出一辙,对祖先的崇拜或许就是他留人这些外路人的比宗教崇拜更重要的崇拜。
每年农历的6月24日,彝族人在过他们的火把节时,他留人却过起了自己的粑粑节。这一天,群山里响起了震耳的锣鼓声、鞭炮声和枪声,各个家族的他留人虔敬地向祖先敬献粑粑。宽敞的草坪正中,有个重约千斤的石鼎,石鼎的基座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麒麟。这个麒麟鼎是专供他留人祭祖烧香化纸用的,祭祖的地点只能在他留山上。人们在草坪前面,用松枝搭成拱形彩门,犹如一个汉地牌坊,鼎的后面,用三百六十根松枝扎成敬献台,表示对始祖们的纪念。祭祖在族长和“铎系”的祝福和诵经声中,各家各户都把从大到小比例匀称的十二个糯米粑粑放在盘中垒成塔形,然后依次端着,缓慢而虔诚地走向高高的敬献台,在蓝天白云下跪放在厚厚的松叶上。然后杀羊点血,完成每年一次的大祭。拜祭完毕的人们埋锅造饭,和先人们一起边歌边舞。
鲜艳的色彩转动起来,火草和麻织成的百摺裙舞动起来,从民歌中走出的他留少女,从青春棚中放飞的爱情,从他留大调里走出的人们手挽手跳起了繁复、欢快的舞蹈。连在旁边看热闹的看客也被这氛围感染,纷纷加入到打跳的队伍之中。舞圈越来越大,他们随着磨磨秋在高高的山冈上像风车一样旋转。
他留人是神秘的,至今自称“塔鲁苏”的他留人,还不知道入定之前究竟是谁?他留土著的远祖图腾到底是什么?他留似是而非,总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祖籍来历不知究竟何源何流?
十九世纪中叶的他留古城堡究竟如何毁于战火?他留碑林被奉为彝汉融合结晶,但其衍射出的众多历史之谜说明了什么?演绎他留罗曼史的青春棚这一奇异婚俗因何没因汉化而被汉化?他留最迟在明末清初就接受了汉文化,可至今为何仍传承着本部落独有的若干特征?这说明了什么?他留用汉字书写又用他留语言发声,原因何在?他留坟山有五大姓,为何坟山上的冯姓在他留一个人都不复存在?究竟是如何怎样消失的?铎系唱经时所表述的以日月和祖先崇拜为本氏族图腾标志,缘何又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铎系主持仪式时边诵经边画出一种符号,这是他留的文字吗?他留人和莨峨、六德、纳渣、六合白衣人、莫着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他留人的家庭是怎么组成的?他留人与汉族和彝族究竟是什么关系?他留采取的试婚方式是自然沿袭形成的还是特殊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他留人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他留人为何重死不重生?他留人的融合性与排他性到底表明了什么?父系社会的他留缘何重视女权?他留人口发展缓慢的原因?三百六十户伍与他留人究竟有何关系?他留鸡为什么出名?他留石是怎么形成的?他留大德寺是怎么修起来的,又因何被毁?他留人的服饰为什么延续刀耕火种时期的火草织布方式?他留山上因何长着圆形塔松?他留串棚子为什么没有性病?四千多他留人守护着一万六千多座祖先坟墓,说明了什么?他留人与马帮的关系?过七关缘自何处?
他留三十问,处处都是他留神秘之秘。想探秘,来他留,想串棚子,也来他留。
他留人用松枝搭的宗支山门。
他留人用具。
他留铎系做法事用的绘满神秘符号的木牌。
他留男女青年婚恋前的“过七关”。
他留人祭祀祖先的公共祠堂。
古老的他留坟墓。
他留学者杨如刚先生介绍他留坟林文化。
最早有汉文碑文的碑石,立于明代。
墓碑上的浮雕——麒麟。
犀牛望月。
老鼠和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