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悦读笔记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 |

范梅南教授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一部经典之作,读来感受颇深。此书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选取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课程与教学理论名著加以编译,为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对话提供一个“平台”。
在书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时地例举出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不断地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与自己所教的儿童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对其所管辖的学生负有像父母亲般的责任,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这就是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教师。
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呢?来看一看书里的解释: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它存在于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
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书中谈到“教学机智的表现方式”时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它可以表现为自身的克制,对孩子经历、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常反思:教育的机智也涵盖了我们每一天,每一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有没有引着学生去学,引着学生过“河”呢?我们常要学生自己走过来学习知识,其实该行动的是老师,是教师该走到学生身旁,帮助学生认识他所要学习的东西,带着他一路走来。教师要有一种“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教学,用自己的语言、沉默、眼神、动作、建立气氛以及树立榜样来加以调和,那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注意教学中产生的各种现象。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和人性尊严、同样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海纳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善更美,那么教学机智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而精彩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