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第三章读后感--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分类: 读书 |
1.关于分层学习
面对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分层教学对于整个学校的学力提升而言也是无益的。
三要点——教师的工作、组织时间、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可以归结为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
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引领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虚心、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从三个维度加以倾听:该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该发言同其他儿童发言的关联;该发言同其先前发言的关联。同时教师有责任将包涵三个维度的精彩的观点串联起来,引发深入的思考。组织合作学习何时开始、何时结束,需要教师强有力的掌控能力。当教学过程中,多数同学浮现出困惑的表情的时候,就应马上组织“合作学习”;倘若学生沉浸于“合作学习”,那么“学习”就形成了,倘若是懒懒散散、闲谈聊天,表明“学习”没有形成,应当尽快结束。小组的组织形式很重要,最好由男女生混合的四人组成。人多了、少了都难以确立起平等参与的学习关系,最好是随意编组---有待于进一步的尝试。“合作学习”是互学关系,是“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不是互教关系。
佐藤学指出在小组活动中绝不强求一体化,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
3.课堂教学
三境界:澄明的学习、合作的学习、交响的学习。所谓“澄明的学习”意味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每一个教师的学习是得到了品质上的磨练。所谓“合作的学习”是指多样性(差异性)学习的交流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融而得以发展,也可以说是“互惠学习”。所谓“交响的学习”意味着儿童学习的多样声音与教师学习的多样声音的交响。
借助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的交流,培育“和而不同”的学校(课堂)文化。在学校的改革中,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从“澄明”到“合作”再到“交响”(——最喜欢这几个词语的表述)的,而恰恰是逆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