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第一章

分类: 读书 |
http://s4/mw690/002ZVZjAzy7q2P4gGTV13&690
一、教室里无小事。
二、积极地应对。
我觉得教师要能做到积极地应对孩子,首先是真正的喜欢课堂、喜欢教室,或者是走到有孩子的地方就会不由自主地亲近。其次积极应对孩子的根本是要了解每个孩子,基础是敏感觉察每个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动态,了解孩子的昨天、今天,懂得他们言语之外所传达的东西,懂得他们体态、表情可能掩盖的内在信息,从而适宜地应对孩子,与孩子温和地对话,才能产生真正的共振,最终真正的欣赏这个孩子。只有从内心真正欣赏一个孩子,也才会有循环反复的积极对话与情感共振。教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根本是对每个孩子生活方式的了解。这样得要求,只有真正热爱教师工作得人才可以做到。
三、关注不清晰、不完整的表达。
“‘说清楚点’‘说大声点’,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伫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老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
虽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能很难做到在课堂上慢慢等待这些孩子迟疑不定的发言,但我们可以做到不用消极甚至极端的方式来评价他们,给予他们自我思索的空间和时间。卢安克在《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中,这样说,中国人总是很理性,往往忽略了情感。确实在面对教育教学的时候,我们常常显得过于理性,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起着关键作用的情感因素。这说得太好了。
其实我心目中的润泽教室,是一种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教室环境与教室里的人群之间的信赖、和谐关系。上周六储冬生老师得课,就是这样的教育生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