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的挑战》第一章

(2018-12-17 20:44:36)
分类: 读书

http://s4/mw690/002ZVZjAzy7q2P4gGTV13&690


    再读《教师的挑战》,不再是第一次那样激动于作者的内容阐述,因阐述的现象联想起自己的教育实践生活,而是有了一些冷静的思考。整个第一章表现了小小课堂里的整个生态动态,作者在分析了现有的教育实际后隐性强调了教师主体性功能,来反驳仅仅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神话。小小的课堂,也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是否润泽”是最重要的。第一章就是为“润泽”举了很多的例子,进行很深的分析。润泽的特征有哪些呢?
一、教室里无小事。
    教室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值得去认真解读和分析,而不仅仅是指教师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每个班级就象每个孩子一样,有自己的特性: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群体关系;当天的事件背景……评价一次活动,不仅仅是这个活动本身,而要看到活动背后的真正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生态。
二、积极地应对。
    书中所阐述的积极应对,并不是简单地去应答孩子。积极地应对最基本的是用心地倾听,用心可以体现在教师体态和表情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气息上。而要养成一个倾听的课堂,教师是身先士卒的。我觉得佐藤学提出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有所针对的。

我觉得教师要能做到积极地应对孩子,首先是真正的喜欢课堂、喜欢教室,或者是走到有孩子的地方就会不由自主地亲近。其次积极应对孩子的根本是要了解每个孩子,基础是敏感觉察每个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动态,了解孩子的昨天、今天,懂得他们言语之外所传达的东西,懂得他们体态、表情可能掩盖的内在信息,从而适宜地应对孩子,与孩子温和地对话,才能产生真正的共振,最终真正的欣赏这个孩子。只有从内心真正欣赏一个孩子,也才会有循环反复的积极对话与情感共振。教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根本是对每个孩子生活方式的了解。这样得要求,只有真正热爱教师工作得人才可以做到。
三、关注不清晰、不完整的表达。
“‘说清楚点’‘说大声点’,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伫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老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

虽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能很难做到在课堂上慢慢等待这些孩子迟疑不定的发言,但我们可以做到不用消极甚至极端的方式来评价他们,给予他们自我思索的空间和时间。卢安克在《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中,这样说,中国人总是很理性,往往忽略了情感。确实在面对教育教学的时候,我们常常显得过于理性,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起着关键作用的情感因素。这说得太好了。

其实我心目中的润泽教室,是一种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教室环境与教室里的人群之间的信赖、和谐关系。上周六储冬生老师得课,就是这样的教育生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