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研究

(2016-03-04 10:52:54)
分类: 研究

http://s9/mw690/002ZVZjAgy6ZQsvtfnyf8&690

摘要:新课程提出了发展性评价这一重要命题。而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涵义、特征、评价目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就如何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发展性  课堂教学  评价模式

正文: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培养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思想和体制,对现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危害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学评价普遍重视终结性评价,极力推崇甄别筛选功能的考试,认同“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评价尺度,这种单一的、单向的评价机制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评价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学生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思考,使学习失去了挑战和乐趣,严重地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阻碍了学生的动态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广大教师深深感觉到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重要“瓶颈”之一,从而也越来越重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这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几年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对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现就有关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涵义与特征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以目标意识、师生双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反馈意识和教学基本功为依据,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发展性”,除了指改进课堂教学八大功能性内涵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不仅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还指促使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尤其促使学生情感、意志、个性、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对教师发展与提高来说.既体现在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方面的提高,也指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拓展教师的课堂文化视野,促进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更是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现实的有效途径。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

1、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注重过程评价。

3、关注个体差异。

4、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三、评价目的和原则

(一)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

1、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2、促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促进教师群体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评价的主要原则有:

1、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

强调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得共同进步,改善少数教师的教学,而且要改善全体教师的教学。通过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未来发展,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

2、导向性原则。

评价致力于以人为本,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以“有效教学”为标准,以开发教师潜能,改进和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为主攻方向。评价要能充分反映学科教育发展和教师未来发展要求,学校发展需求,具有导向和促进功能。

3、关注过程,体现民主的原则。

评价实施建立在评价者、评价对象彼此理解,评价目的、标准、方法、形式、程序和结果处理的基础上,不由学校或评价者强加于评价对象。

4、自评、他评和学校评相结合的原则。

5、定性分析为主的原则。

6、与奖惩脱钩的原则。

四、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实施策略

1、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性及时评价。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的,围绕一定教学目标的交流、合作和沟通活动。其间不仅有认识、经验的交流和沟通,更多的是情感、态度的交流、碰撞和体验;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评价对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性及时评价要实施以下策略。

(1)充分理解学生的策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更多是心理因素差异的反映,因此,要善于熟悉和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价值去理解孩子,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灵中去,不要把成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强加给学生。

(2)鼓励质疑和不断提高质疑水平的策略。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发问是鼓励学生质疑的有效途径,其正确的做法是:或者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寻求答案,或者启发引导学生当堂探究问题的答案,或者提出可供选择的多种答案让学生去选择判断,或者引导学生评价答案并进行延深和发展。

(3)合理评价学生应答的策略。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2、抓好对知识、能力的单元形成性评价,并着重抓好单元测试后的分层次教学。即对尚未达标的学生实施成功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拓教学。

3、关于学习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是建构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的表征。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更新, 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即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 同时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而且,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 一用就灵,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才能转化为适用的知识。另外, 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形成的网络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学习者寻求进行创造知识的有意义性和对知识进行具体描绘, 不在乎知识的数量而在乎知识的有效性。

改革终结性考试,对有的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有的学科实行分项考试,如语文的写作、英语的口语可单独组织考试,对更多的学科则增强题目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坚决杜绝当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考试名次的做法,视学生的成绩和名次为隐私加以保护。

4、对学生的情感和日常行为的评价。包括品德、兴趣、动机、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按以下程序进行:学生自定目标和制定自我发展的实施计划———学生努力实施计划———阶段性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期末(或期中)自我评价(写出自评总结)———小组评议———教师收集评价信息与评价对象面谈———用多元化评价标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写出鼓励性评语。

(二)实施方法

    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首先要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内容。评价目标和内容要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要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发展性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其次要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各种信息,监控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第三要注意评价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这样会削弱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且有可能增加评价结论的不一致性。第四要做到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必须是全面、重要和有效的。

    发展性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交流评议法。参与者对评价内容进行事实判断之后,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行价值判断。

2、案例分析法。通过解剖具体的案例(案例与被评价人有关),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3、表现性评价法。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被评价者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其发展现状。

4、档案袋法。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被评价者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

信息的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三)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堂观察要客观全面。在搜集评价信息的过程中要做好观察记录;要保持敏锐性、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及其内在的心理原因作出准确的诊断和解释;为了提高对观察所获取的评价信息解释的科学水平,授课教师主动请同事和专家帮助,集思广益,寻求正确的科学的诊断。

    2、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教师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进而给予二次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成功,树立信心。

3、要恰当地运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同时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4、要实行多主体评价。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5、要保证评价资料准确性的有效性评价的资料是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纪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还包括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分数、等级、评语及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既是一种培养和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有效办法,也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可靠途径之一。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最终要靠广大教师来实施,需要教师学习的东西的确很多,观念上的、知识技能上的,而且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参考文献:

1、刁培粤:《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13.

2、胡中锋 董标:《教育评价:矛后与分析—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观照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5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J].教育科学,2000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命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6、徐勇 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8,2.

8、求真  孙萍:《发展性教学策略探微》  江西教育 2005 11B

9、曹红旗 潘永庆 :《关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认识与实践》  山东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与评价  2002,5

     

 

                                           2010年12月http://s8/mw690/002ZVZjAgy6ZQswDQs76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