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谈艺术

标签:
川音成都美院饰华现代彩墨工作室吴冠中谈艺术文化 |
http://s3/middle/a3bfd8d2xc23f92baff62&690
吴冠中谈艺术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 饰华(现代彩墨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
吴冠中谈艺术个性和创造性
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是与创造性紧密相关的,有个性才更有创造性。吴冠中认为,一个艺术家要有个性,要有创造性,就首先要有一个独立的出发点,用独特的眼光观察对象,用独特的思维剖析对象,用独特的手法表现对象。这种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不但要表现为对文化传统,对前辈师长,对既有的“成功”模式不能盲从,而要保持个人的冷静观察与思考,同时也要表现为审美上的艺术对于自然、绘画作品对于生活原型的相对的独立性,能动地在画面上“拉开距离”。
吴冠中谈艺术创造力
对于创造力,吴冠中总结性地说:“创造力就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喷发的一种状态。一直崇拜前人古人就不会有创造力,要敢于否定才会有创造力。”他结合自己的从艺经历又谈到:“学艺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与名作,盲目的。岁月久了,见识广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识别力,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要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凝结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正是在一代代人的不断创新超越中积淀和发展的。一个艺术家自己的作品不但不应该与别人的作品相貌雷同,也不应该重复自己的老路。同样,也不要与描绘对象过于摹仿与接近,更不能毫无创意地用固定的表现技法去一概对待所有的描绘对象,而使自己的创作陷入模式化、“程式化”的套路中而难以自拔。吴冠中认为:“创造力完全是由情感来支配的”。“技法应该跟着感情走,新的感情用新的技法,技法不择手段。石涛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明确反对以古人笔墨程式束缚了自家艺术。”
吴冠中谈传统和师承
在如何对待传统和师承上,吴冠中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艺术上,继承而后叛逆,是艰巨的创新。” “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针对香港为他举办的“叛逆的师承——吴冠中”画展的冠名,吴冠中欣然允诺,他甚至直言不讳:“我很乐意接受加于我的这顶‘叛逆的师承’帽子,倒认为是桂冠,因我认为师承中的叛逆学生,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
吴冠中谈艺术的“程式化”
传统的中国画在长期缓慢的发展进程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不仅在工具材料上,更在审美定向和形式特征上,都已经从稳定走向“程式化”。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稳定的发展,才能够使中国画,特别是水墨文人画,修炼成一种超逸脱俗而又极其精致稳妥的表现模式和制作规范——表现技法的“程式化”。也正是由于对这种“程式化”表现技法的惯性依赖,使许多画家失掉了个人艺术个性,且代代相袭,制约和延缓了中国画的改革和发展。对此吴冠中大声疾呼:“艺术上的重复是衰落的标志。”并尖锐地指出:“一个艺术程式是前人创作经验的归纳,是对后人创作的重要启示。但程式往往被当成模式,不断复制而失原作精神,于是产生了大批庸俗的‘作品’。”“文化在交融,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固执自己的‘纯种’传统。……面对繁荣、多样、色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只靠传统现成的手法来反映人们感受的时代性,必然是一筹莫展。”
吴冠中谈中西结合
吴冠中认为中国画要改革、要创新,就必须走一条中西艺术相结合之路,即融合双方艺术之所长。他说:“发现愈往高处走,东西方艺术的本质愈显得一致;油彩或墨工具之异不是区分中西艺术的关键。”他在教学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中西画理的精华部分其实都是一致的,艺术规律是世界语,我希望大家不抱成见,作些切切实实的研究。”他认为,既要深入研究中国的传统艺术,也要明了掌握西方现代派艺术,只有在分析比较中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吴冠中戏称自己创造出的作品是“中西杂交”出的“混血儿”,并自信地说:“我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是个‘混血儿’,是个新品种,尽管这个新品种未必发展得很好。今后世界上,‘混血儿’甚至‘混混血儿’的艺术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