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灵魂需要诗歌的滋润
(2023-05-20 19:07:51)
标签:
诗歌文化 |
分类: 诗评 |
我们的灵魂需要诗歌的滋润
艾子
我和大多数的诗人一样,首先是受到语言的魅惑才成为诗人的。我尝试过各种文本写作,小说可以靠情节和悬念去带动,散文有细节和白描来铺垫,而诗歌非常直接,语言直接决定一首诗的成败,它需要我们用经验把语言提纯,读者通过一粒盐,就能读到我们内心的大海。这片海或许比一部小说更辽阔,比一部电影更能催人泪下,含有更多的盐分。因此,诗人都是语言的膜拜者,被诗歌语言的张力、它的无限可能性所吸引。一首诗就是一个语言的磁场,也是一个多面体的水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被它美轮美奂的光泽所迷恋和吸引。瓦雷里说过,表达完意义后,还有存在价值的语言,就是诗。不迷恋语言的诗人,将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诗人。
从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出第一首白话诗--胡适的《两只蝴蝶》算起,现在正好是中国新诗百年。新诗虽然被探索了100年,积累了100年的写作经验,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接纳它,把它孤立为小众文学,原因很简单--语言太晦涩,读不懂。对于这个困惑,凡是写诗的人都做过一些探讨和分析,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情感意识已经随着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隐秘,这个时候,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的晦涩是无奈而必然的选择。不只是诗歌,所有的艺术都一样,包括现代舞、绘画、电影、行为艺术等等。卡夫卡的小说并不好懂,毕加索的绘画也并非一目了然,但不可否认,他们的作品意义非凡。对现代诗也可以作如是理解。我认为现代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不确定正是汉语的本性。在现代社会,确定性的事物交给实证科学,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哲学,哲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交给诗歌。艾略特曾经说过:“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现代诗写作,很多时候就是把那种不确定性,难以言说的微妙事物呈现出来。其实我个人认为,从口语诗出现以后,诗就不难懂了,第三代诗人们从亲切、自然、流畅、轻松的口语中体会到诗的朴素要义,很快被大众所接受,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作者稍不留意,就容易写成只有字数没有内容的诗。我一般读诗会先扫一眼整首诗的句子,如果用的都是一些老的词汇和意象,那种在任何场所都可以见到的公共话语,我就不读了,因为公共话语通常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用在诗歌里会变得空洞。如果一首诗,它在标题、或者第一句话就让你感受到新鲜的语言魅力,那么细细品味下去,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一杯醒好的红酒会随着我们的舌尖,散发出妙曼变幻的香味,抚慰我们的灵魂。
在这个一切都慢不下来的时代,我们正需要一首好诗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