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路生平事迹

(2015-12-03 14:30:11)

生平事迹

子路受教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启示

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两者加在一起,就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此外,若引申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时刻鞭策自己,更进一步的意思也说得过去。

负米奉亲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译文

周代的仲由,字子路。家境贫穷,经常吃一些藜菜、豆类植物的叶子为食。为了父母亲能吃上米,经常跑到百里之外购买然后背回来。双亲过世之后,向南游历于出国为官。随行的车辆上百,积攒的米超过万众,坐在层层叠叠的褥子上,一顿饭要动用许多鼎,生活非常舒适。于是叹息说,虽然想要再吃藜藿,为双亲背米。却再也不能了。孔子说,仲由侍奉双亲非常孝顺。可以说是,(双亲)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力气,去世以后经常思念他们啊。

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启示

子路负米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有人十三、四岁就离家,负笈在外,一直读到高中、大学、研究所,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我们能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是这么的短暂,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现代的父母经常很感慨的说,他不奢求子女会孝顺他,只要不让他担忧挂心,他就非常的幸运了。当今社会,有很多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孤独无依,被送进养老院,子女很少去过问、探望,所以他们非常的孤苦,尤其是内心更为难过。一个人,从组成家庭之后,他就把一生的青春奉献给了孩子、社会和工作,不辞辛劳付出了大半辈子,到了晚年,照理讲应该是安养天年的时候。可是我们看到,当前有许多老人晚年的处境非常凄惨,无人过问,孤独无依,有的甚至三餐不继,并不是因为他穷,而是他没有能力自己来料理。人一旦步入老年,儿女不在身边,眼看亲人、左邻右舍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就会失去斗志,对人生燃不起希望,百病也就更容易侵蚀了。

我们读到,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到较好的食物,都能不计劳苦,到千里、百里之外负米、背着米回来,奉养父母。古人孝顺父母之心,确实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的,感动之余,我们真的应该要向古人学习。

子路问道

孔子闲暇在家,感叹地说:铜鞮(地名)伯华如果不死,天下可能已安定了!子路说:我想了解他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年轻时,聪敏而好学;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老年时 ,把仁义当作自己行为的准则而待人谦恭。子路说:他年青时聪敏而好学是可以称道的,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也是可以称道的,但为什么自己行仁义,还要对人自谦呢?孔子说:这你不知道,我听说 ,凭多数人去攻打少数人,没有不消灭的;自身高贵,而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卑贱的人,不会没有收获的。过去,周公旦规定治理天下的政治措施,而以谦恭的态度接待七十位读书人,难道他本人是不行仁义,不懂道理吗?他是要得到这些读书人呀。行仁义、懂道理,并且能够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天下的读书人,这就是君子啊!

路边难师

据民间传说,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仲由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三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

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住,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您却当真了,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

前一说实在粗糙不堪,另一说如下:孔子道:中字。仲由辩难道,非也,人在井边,仲也!孔子口渴难耐,只好先道歉,好讨得水解渴。仲由大笑,我知道你有才学,想拜你做老师,所以先难为你一二,作为试探。取井水相奉。在被孔子才学折服后拜师,事从孔子。(注:此传说,为家中老人口口相传,并在讲完后说一故事尔,不可当真。仲由曾犯难孔子是确有其事,估拜师故事皆衍于此。--仲氏后裔。)

(注:这是民间传说而已,实际上孔子和子路的相识并不如此文质彬彬。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和孔子一开始是有些矛盾的,后来因为被孔子以文化折服,才拜入孔子门下。原文如下: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两度为官

仲由曾两度为官。第一次是在鲁国做季孙氏的家臣,第二次是到卫国做蒲大夫。仲由赴卫国前向孔子辞行时,孔子关切地对他说: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静,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卫庄公元年,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仲由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高柴,字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且城门已闭,不可去送死。仲由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仲由进城后被人打落冠缨,气愤地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与孔子关系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

名不正则言不顺

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不一般。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四则故事

阻拦孔子费邑为官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做好事。

阻拦孔子中牟为官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陪伴孔子周游列国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为孔子张罗后事

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历史渊源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是时子贡为鲁使於齐。

6论语记载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第五》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第六》

6.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

8.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

9.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子罕第九》

10.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第九》

11.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第十》

1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第十一》

1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1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7.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第十二》

18.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

20.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第十三》

21.子路问成人。子曰: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

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第十四》

24.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论语·宪问第十四》

2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

2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第十四》

27.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8.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

29.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第十七》

30.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第十七》

3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第十七》

3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3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

34.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5.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第二》

37.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8.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9.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第十一》

40.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4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