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寡人之于国也》论辩艺术初探【原创】

(2016-10-27 23:07:58)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分类: 语文教学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辩艺术初探

                    文/南山道士

 

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孟子的语录体论文时,教学目标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当然,作为先秦时代诸子散文中的精品,其语言的学习不容错过,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梳理上,我觉得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还是不够的。还有一点就是孟子这篇文章中的论辩艺术是必须让学生有所领略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对孟子的风格语言等有着较为深刻的体验呢?

在教学时我对本文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自主梳理,然后检查评比。在此基础上,我列出了几个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觉得它既是本文的重点字词,也是最能体现孟子文章特色的词语。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凡是懂得孟子的人都说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那么你读过这篇文章,现在也会背诵了,大家来谈谈自己读这篇文章的体会,你是如何认识孟子的雄辩的?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也对孟子散文这一特点进行了挖掘。

1.孟子的文章看上去是语录体,但是,章法上却显得十分紧凑、精巧、完整,不枝不蔓。比如《寡人之于国也》,本文从梁惠王的问题开始说起,在战国时代国王问政于游士这是很普遍的现象。问题落在了“我已经十分尽心了”,结果却是“邻国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少”;孟子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告诉他出了什么问题,可以说言简意赅。这里孟子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以五十步而笑百步,里面内涵的一个本体是梁惠王与其他国家所施行的政策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霸道,都是驱民于水火,都是虐民暴政,而不是孟子所宣扬的“仁政”。只不过你在施行暴政的时候比其他国家要稍微好一点。所以孟子水到渠成地说:大王你如果知道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啦,一语道破,你说隐晦也比较隐晦,你说直截也直截,因为孟子一开始就指出来,“王好战”;而这一点正是梁惠王治国方略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好战就是秀肌肉,就是行霸道。这是儒家一贯反对的。而接下来是孟子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相关措施,说得非常具体可行,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实行起来也并不困难。前面的部分说到“不违时”、能节用,百姓的生活可以安定。然后再说到劝民农桑,重视孝悌教化,可以看出来,在孟子心中光有民的富足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受到一定的教化,这就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2.孟子善于运用比喻使得说理既浅显易懂,也处处体现出严谨的逻辑。当然我们要弄清孟子在这里的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呢?应该是孟子一针见血指出梁惠王所行的是霸道,在行霸道的问题上,你可能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吧,但是,这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把戏,实质是没有变化的。那只是程度上的变化,你梁惠王还在行霸道,还在崇尚武力征伐,这里儒家极力反对的。据前人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了一百五十九种譬喻。考察其使用情况,“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今察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等修辞学意义上的比喻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它们的运用使论辩中的那些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概括的东西形象化,浅近平易而又生动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提高了说理的易接受性。还有百分之四十的比喻、寓言则属于类比推理范围,如“鱼我所欲”、“五十步笑百步”、“齐人有一妻一妾”等。这些寓言虽然多源于历史故事或生活实践的夸张,但用生活的经验教训铺排寓言来喻理,寓庄于谐,往往使闻者莞尔之后尽纳其理。从逻辑学角度来看,比喻类推是论辩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它在《孟子》整个说理过程中直到了关键性的论证作用。比之一般的类比推理, 比喻类推为论辩平添了一种活泼机智、富于形象感和想象力的色彩,使人在愉悦中更易于接纳对方观点。关于《孟子》论辩中的比喻、寓言问题二十世纪以来有很多专章论述,此处容不详述。

3.大量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行文气韵生动,如风行水上。语言朗朗上口,极富音韵之美。在孟子的许多文章中,比较善于使用像比喻、排比、顶真、夸张等等这样的修辞,所以他的文章就显得非常形象生动。

4.孟子的文章具有磅礴雄健的气势,这一点历来为研究者所推崇。考察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应该给予重视。首先是因为战国时代尚辩,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那个时代也出现了不少的论辩家,所以孟子也就有了对手。当然一般论辩家会把论辩纯粹看成一种技巧,可是,孟子却把它拿来当作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工具,并非像惠施和公孙龙他们那样为了“辩”而辩。其次,在个人修养上,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行大道于天下,并且抱定了舍生取义之心。这“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与“舍生取义”之心使孟子论辩更添一种“气壮”色彩。再次,孟子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所极力主张的仁政思想和性善学说都已经十分成熟,可以说,孟子的雄辩来自于他的强烈的政治信仰和特立独行的个性。他从内心蔑视那些王侯权贵,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修养和言行比他们高尚,他曾经自豪地说,我若为王,我若富贵,决不会像他们行事的,我有我的坚持,我就是标准的君子。因此,他的语言就会十分地犀利,特别是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短文里,后面的语气简直变得是在诘责、质问,甚至充满着愤怒。这种语气,应当带领学生去通过诵读反复体验,反复揣摩,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情感的体验。而在历史上,孟子的这种态度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孟子生不逢时,他的政治主张屡屡得不到响应,最后,在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炯境下,他选择了愤而退,著书立说以传于后世的做法。

5.最后一点,我们觉得在战国时代,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所谓“争鸣”,可见得各家为了宣扬推销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是多么激烈的一个过程。《论语》的“荷蓧丈人”讲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是一次道家与儒家思想激烈交锋的典型例子。我记得一位专家在讲到子路留宿在那位隐者家的时候,隐者是向他做宣传。当子路把情况告诉孔子的时候,孔子立马告诉他:这是一位隐者呀!孔子毫不犹豫地让子路回去,做什么?当然是反宣传啦,由此可见,当时的各个思想流派的论辩和交锋是多么激烈。这也是在孟子庄子的文章里面,我们常常能感受得到那样言辞激烈,锋芒毕露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