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对媒介的定义及我的媒介观
(2012-03-26 16:51:16)
标签:
杂谈 |
Median 媒体,新闻媒介,传播媒介,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别。媒介(medium / media)的语义也经历过了一个类似于汉语的演变过程。据威廉(Raymond Williams)梳理,medium 源自拉丁文medium,意指中间。从16 世纪末期始,这个词在英文中被广泛使用。在英语中,媒介"media"系"medium"的复数形式,从17 世纪初期起,此词具有了“中介机构”或“中间物”的意涵。19 世纪中叶以来,作为复数的媒介(media)才被大量使用。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等)而由于广播、新闻出版在传播领域中变得日趋重要,复数的媒介从20 世纪中期开始已和通信传播发生了密切关系。按照费斯克(John Fiske)等人的定义:“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机构(intermediate agency)。”“广义上讲,说话、写作、姿势、表情、服饰、表演和舞蹈等,都可被视为传播的媒介。每一种媒介都能通过一条信道或多条信道传送符码,但此概念的这一用法正在淡化。如今它越来越被定义为技术性媒介,特别是被定义为大众媒介(mass media)。”
然而,关于媒介,中外学者对它又是如何定义的?我们可以从中外传播学者发表的观点一探究竟。
西方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一系列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可以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媒介可以是万物,万物都是媒介,所有媒介均可以同人体器官发生某种联系。媒介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
德弗勒:“媒介可以是任何一种用来传播人类意识的载体或一组安排有序的载体。”
在国内,“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1999)中认为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并概括了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如语言、文字、报纸、电视等);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可见二位学者对于媒介的定义都大同小异。由于时代的局限,两位教授都没有对于现在出现的,交互性和交融性很强的新媒介并没有加以定义。
随着社会和传播学的共同发展,西方的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了各种著名的理论。除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之外,之前他的老师英尼斯就提出了媒介偏倚论,另外还有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论、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等。他们都阐述和发展了媒介对社会的各种存在形式和各种功能,并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设想和警示。由此看来媒介确实是传播学的核心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个学科的进步与融合,媒介定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就带来了新媒介(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的出现,这也带来了媒介功能的转变。如:以前媒介比较单一的传播功能,在新媒介下传播双向性加强;在与多媒体结合后,新媒介能承载的资源和信息也比传统媒介多且丰富,并提高了效率;新媒介也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等。但是我们在使用新媒介的时候,也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在日趋全媒体化的环境下,作为传者和受者的人们,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