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宫门楣上书“瞻岳初步”,告知人们:太岳艰险,始于足下。

红门至中天门这一段登山路比较平缓,还体验不到泰山的巍峨和雄奇,景色也不够打眼,所以很多人选择从天外村乘坐环保车抵达中天门,这样可以马上进入登泰山的境界,挑战十八盘,直奔南天门。但对于我这个时间充裕之人,还是从头开始,在一步一步丈量古登山御道中,去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先从世界地质公园这个角度,去欣赏岩层岩石之美,学习一些地质学方面的初步知识。
下面这个石刻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山东济南名士刘廷桂题镌,看起来比较怪异,令人费解。实际“虫二”是繁体字“風”和月的字芯,去了四周的边,实际是“风月无边”之意。这是泰山为数不多且有名的字谜之一,喻泰山风光幽静深远,秀美雄峻。
泰山有数不清的摩崖碑碣,从上山伊始就处处感受到其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保人员正在给石刻清洗涂漆。
红门至中天门这一段登山路,历史遗存丰富,文化景点众多。依次是:万仙楼、泰山烈士碑、斗母宫、三观庙、总理奉安纪念碑、壶天阁、回马岭、步天桥等。
万仙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主祀王母、碧霞元君,配祀列仙,故称。
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46年,纪念浙东抗日纵队和解放泰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
斗母宫,创建年代无考,古称龙泉观。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改由尼姑住持。是泰山中轴线上唯一的佛教寺院。
卧龙槐,系明代嘉靖年间所植,约300年许,被雷击倾倒,树干平卧山坡,杆端着地生根,树冠仰起,宛若卧龙翘首。
三官庙,创建年代无考,明代为人祖殿,清代改为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1995年重修。
经石峪金刚经石刻,面积2064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我没去观瞻,用一张岱庙石刻园中的仿刻照片权且代替。
水帘洞,历史上曾有记载,不知何年被山体滑坡所毁,现只有重修的石坊。
总理奉安纪念碑,建于1929年6月,是山东各界爱国人士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移葬南京而立。
四槐树,相传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率众登泰山,在此栽下四棵槐树,至今一千三百余年。民国以前已有两株槐树陆续死亡,另一株在1987年7月的连降暴雨中树体倾倒,现仅存活一株。
壶天阁,创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因此处山势若壶,又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遂更名为“壶天阁”。
回马岭之名,一种说法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骑马登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
药
王
殿
过了二虎庙,即达中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