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2015-08-19 18:06:44)
标签:

不知名的黄山松

裂石扎根

倔强生长

开山凿路人

黄山挑夫

          两次去黄山,印象最深的还是黄山松。黄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这一方面说明黄山集五岳之精华,山势和景观独傲天下,堪称华夏之最;同时也说明它与五岳多有相似之处,是中国山岭风光的代表。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黄山四绝以奇松为首,黄山松是特有物种,这是国内其它名山所没有的,当然在别的国家也不存在。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更让独具一格的黄山松享誉世界。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黄山松是天地孕育的精灵,是山风劲吹日晒雨淋锻造出来的勇士。它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把根深扎于崖壁和岩石之中,没有土壤就裂石吸髓风化生土,把大自然恩赐的点滴养分丝毫不浪费地变成生长元素,在风刀霜剑中顽强生存,谱写出一曲不屈不挠的生命赞歌。在一年四季,无论是风狂雨暴的炎夏,还是大雪压枝的严冬,黄山松都会用翠绿、浓绿、深绿、墨绿等不同颜色的松针和苍劲奇特的枝干,向游人彰显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黄山有十大名松,国宝迎客松自不必说,探海松、黑虎松、连理松等也名扬天下,但在不同版本的资料上,十大名松的说法却不尽相同,即使是一种版本的十大名松,想全部看到也极不容易。我就是想把自己看到和拍摄到的不知名的黄山松呈现给朋友,那些漫山遍野的无名松足以把黄山装扮得妙不可言,无比精彩! 在前海、北海、天海、东海和西海的不同景区,一片片、一株株不知名的黄山松千姿百态,竞异争秀,即使没有十大名松的存在,也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甚至让你惊叹的黄山松。在山顶,在深谷,在绝壁,在危岩巨石,若能舒展身躯,这些不知名的黄山松则卯足了劲儿,长势粗壮挺拔;若生长空间逼仄狭迫,它们则弯拧着脊干,像龙蛇般虬曲横生,迎着强劲的山风,迎向哺育万物的太阳。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游完黄山回到家里,我在整理照片时把所有黄山松的照片集中在一起,发现有幸拍到了一张贴壁松。这株不起眼的松树颇似一名不知疲倦的哨兵,紧贴绝壁栉风沐雨站立,奇特的身姿甚至像一株经过精心处理的标本,可谓黄山一绝,令人惊叹!它虽然不在十大名松之列,但据说整个黄山只有两株,在我国的其他名山大川绝难找到复制品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说到十大名松之外的不知名的黄山松,免不了联想到人,这不仅让我想起茅盾先生把白杨树礼赞为北方农民、丰子恺先生把黄山松喻为抗日将士的名篇。咱的眼界怎能与两位文学巨匠相比,思路也狭窄,境界还不高,我所想到的就是在黄山谋生出力,流汗甚至流血的普通人。

     黄山松生长条件贫瘠严酷,生命力却极其顽强,若说像谁我首先想到的是为黄山景区开山凿路的工匠。如今什么都现代化了,就连爬山只要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又不是人类生命禁区高度以上的山,在开放之前架设了索道缆车不说,这些能工巧匠们也早已为游客开凿了上山之路,当然如果没有政府或相应的公司投资,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试想一下,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当时出行顶多也就是骑一头毛驴,带一名书童,用今天的说法叫助理或背夫。他登的山那个时代基本上是原始状态,没有人工开凿和修筑的上山路,也许能有采药人踏出的若干小道,那种挑战和艰辛危险的程度我们今天真难想象!再看看现代人的旅游,虽然也很辛苦且有一定风险,但更多的是浏览自然风光、品读历史文化的享受,摄影拍照留下的人生美好回忆。

     吃水不忘挖井人,爬山不忘开山人,所以当我重访黄山,再一次看到如此倔强生长的黄山松时,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黄山景区的开山人。虽然没看到他们的矫健身姿,目睹他们的艰辛劳作,但在出游前已经看过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六集电视片《大黄山》,对他们的不凡经历、技能胆识和高尚情怀都有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在新开发的西海大峡谷梦幻景区,我听到了风镐凿石的突突声,拍到了一张正在开凿的险峻山路的片子。这些大山的骄子也许没有旅游的追求,因为见惯高山峡谷也许习以为常,但他们为了生计,用最好的年华,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精彩世界的大门。在游览步仙桥、欣赏这座飞驾于百丈峡谷之上的世界名桥时,桥对面山头上一座用片石垒砌的小庙也进入了我的镜头,不知是当时修桥人祈望神灵的护佑,还是悼念亡故的工友,这让我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这个画面在离开黄山以后的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总是挥之不去。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这些不知名的黄山松还让我想到了真正的黄山人,那就是当地的黄山挑夫。一幅《伏尔加河纤夫》的油画曾享誉世界,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纤夫这个令人心酸的职业,在我国的长江三峡,解放前和解放初,也曾有过几乎赤身躶体弯腰弓背拉纤的纤夫,现在可能早已消失了。而黄山包括许多江南名山的挑夫却经常被四面八方的游客所见,人们惊讶他们有踩疼大山的脚力,常常发出自己拄杖上山尚且力不从心,人家挑担百斤上山却如家常便饭的慨叹,然而对于其他却可能一无所知,起码我是这样。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崇拜的是精英,只有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才是他们心中的偶像,谁还会去关注一介挑夫的生活和收入、家庭和情感?

       客观地说,黄山挑夫是黄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黄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为黄山文化做出的贡献。黄山挑夫的存在已有千年历史,自古名山僧占多,黄山是道教名山,曾建有许多道观和寺庙,这是黄山文化的历史遗存。当时无论是建在山顶还是建在半山腰,都需要大量的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尽管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大部分肯定需要在山下筹集。这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凝结了黄山挑夫的艰辛汗水,他们与建筑工匠一道,共同完成了不同朝代的历史建筑,使得风光秀美的黄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写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乃至于在当代被评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再说山上道士僧人日常消费的粮食、果蔬及生活用品,庙宇修缮、佛具维护及所有的物品都离不开黄山挑夫的及时供应,如果没有他们的特殊劳动,黄山文化的存续恐怕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知道,历代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天才创造,还要有广大的劳动人民作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直接的参与。就拿今天山上仅有的几家宾馆饭店来说,哪一座不是黄山挑夫像蚂蚁搬山一样挑出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设施配套、游览方便的黄山,仅此一点我们这些前来造访的游客就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格外尊重和感谢,正像没有漫山遍谷不知名的黄山松,仅有十大名松就构不成绝佳的黄山风景,没有绿叶的映衬就显示不出红花的艳丽。

          这次重访黄山我拍了一张两位挑夫共抬大理石板的照片,不知是哪家宾馆正在装修。提起山上的食宿谁都说贵,我也曾有非议,可设身处地想一想,建宾馆时高昂的人工成本大大提升了工程造价,现在的各项支出与城市的宾馆饭店不可同日而语,所有生鲜食品全靠黄山挑夫挑运上山,如果不贵我觉得反而不正常了。当然我们这些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消费习惯选择不同的住宿标准,可以在饭店就餐,也可以携带一些方便食品和水果,当然要权衡自身的年龄和体能看值不值喽!

          黄山挑夫分两行,一行是挑货,一行是抬滑竿。在黄山的短短两夜三天,我不仅多次遇见挑送食品的挑夫,也多次看见运送建筑材料的挑夫。据了解,黄山有三条索道,仅有一条索道可以在停止运客时运送宾馆的备品,能够承担山上60%的运量,其余40%、包括山上所有的生鲜食品全部由黄山挑夫挑上山。另外,山上有多处滑竿服务点,这次可能是天气好,我还真没看见有人享用。坐滑竿的人绝大多数确实需要帮助,他们或是年龄偏大体力不支,或是心脏不适突发疾病,或是腿脚扭伤行动不便,可能也有极少数有钱人贪图享受,坐滑杆上山观景。

     稍微细心点的人都会看到,黄山挑夫大多是三十大几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甚至能见到50岁上下的准老汉,而见不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80后90后谁愿意当这种收入不高的苦力呢?有关部门忧虑黄山挑夫后继乏人,据说现在已经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待遇,期望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其实我倒是希望黄山和所有需要挑夫挑山的名山都建一条专门运货的索道,让挑夫这种太过劳累的古老行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当然也不能完全取消,即便建了运货索道也要短途倒运,另外滑竿总还是有特殊需求的,我们要为那些身体欠佳、遇到突发情况的游客着想。但要提高挑夫这种特殊劳动者的待遇,缩短挑山的工时,比如说干一天休一天,让他们过劳的身体得到很好的恢复。

          我赞美黄山松,包括十大名松,也包括不知名的黄山松。我赞美当代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和公务人员,也赞美诚实工作和劳动的普通人,尤其是那些体力劳动者。虽然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没有他们的辛勤汗水和奉献,就够不成今天完整健全的社会。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和忽视普通劳动者!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重访黄山——不知名的黄山松

         博友言泊远赐玉:

                            黄山松

                  凌崖移步上山巅,更展娇姿向广寒。

                  翠叶铜軀天地骨,凡心一片护天蓝。

                           黄山挑夫

                  循磴攀峰若等闲,一挑扁担默无言。

                  穿石汗透谁知晓,铁脚匆匆日月前。

                                 6月15日2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