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一〇篇中国瓷器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名印章款?——记宋官窑“赵桓”款瓜棱双系罐

(2018-10-29 17:12:31)
标签:

哥窑黄釉

金丝铁线

楷书印章款

香发木犀油

西红宝石颗粒

分类: 铜器、骨器、瓷器、漆器等杂项

    香港上环古董街专卖古瓷的老关先生推荐买这件瓷器。典雅、秀美、精巧、端庄,尤其是两个小环穿耳,招人喜爱。黄釉色非常特别,哑光、润泽、内敛、含蓄,关键是有哥窑釉般金丝铁线,网格纹浅细,脉络清晰。底面三枚支钉痕,还有赵桓二字印章款。赵桓?北宋末代那位皇帝?有故事了(见图一、图二)!

     http://s5/mw690/002ZQLl4zy7oGzwCYpS24&690

                      图一                                          图二

赵桓款瓜棱双系罐 9.4 口径5.9 足径6厘米 273

大口,短颈,溜肩,肩上对称小环耳双系,瓜棱垂腹,矮圈足。通体内外施米黄釉,并纵横交错金丝铁线。瓜分瓣面浅弧面凸起环耳侧缘、阳起瓜棱线、内口缘及圈足内外缘黄釉稀薄处,透内胎色呈铁线粗而明显。圈足内外呈斜坡倾斜状,底面斜坡倾斜内侧相当于等边三角形角位各有一枚微隆起中心凹陷圆形支钉痕,圈足中心有一纵向赵桓二字楷书印刷长条印章款,两字中间有一字间隔位。印章为阳文,褐色胎土色。器表顺滑无任何开裂痕迹(见图三)。80倍显微镜下,气泡寥若灿星,釉中散在分布针尖大小不等的红点颗粒,金丝铁线为釉内下胎面粗细、高低不等隆起脊线在瓜棱线上观半透明乳浊釉下呈灰青色胎(见图四)。工艺精湛,设计巧妙瓜棱隆起透显胎色成为瓜瓣分隔, 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http://s14/mw690/002ZQLl4zy7oKt6OEX39d&690

         图三 器表顺滑无任何开裂痕迹         图四 灰青色瓜棱线及“金丝铁线” 

    上网查,宋钦宗赵桓(1100523-1156年),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119-1127320日在位)。宋徽宗赵佶长子,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赵桓受父宋徽宗禅让后即位为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即位后立刻贬蔡京、童贯等人,然后重用李刚抗金。后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刚,向金朝求和,加上在背后受徽宗牵制,作用有限。金朝趁此机会于靖康二年(1127年)南下渡黄河破宋京东京(今开封),史称靖康之变。年初,宋钦宗亲自去金营求和,被扣押。”<1>

    宋钦宗赵桓之父宋徽宗赵佶1082112-11356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223-1126118日在位),自称道君皇帝,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和收藏家,书画方面造诣极高,自创瘦金书字体。<2>

    说到楷书印刷款印章铭识,不能不提到活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早在隋唐,雕版印刷大行于市。传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3>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梦溪笔谈》于卷十八《技艺》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庆历(1041-1048)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掘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被认为是毕升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历史见证。<4>

    即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在赵桓出生之前半个多世纪。活字印刷版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出现在宋徽宗即位之后。宋徽宗作了北宋第八位皇帝三个月后,赵桓出生。赵桓受宋徽宗禅让即位北宋第九位皇帝时,不过二十六周岁!

    除非同名同姓,否则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出现印章款识赵桓,可能就是北宋受靖康之变故,仅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就成了金朝阶下囚的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钦宗赵桓。

    既然赵桓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如果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是传世真品的话,应该是官窑。

    问题来了,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是什么时候的官窑?北宋?还是南宋?总不会是其他朝代官窑制作附上北宋末代皇帝印章款吧?

    唐代有黑釉彩斑双系罐,高25 口径10.7 底径10厘米,现存于上海博物馆,为传世品(见图<5>

            http://s1/mw690/002ZQLl4zy7oGzRzzuE50&690   http://s12/mw690/002ZQLl4zy7oGzUBZRp5b&690

           图五 黑釉彩斑双系罐  唐       图六 白釉瓜棱腹双系瓷罐 北宋中期 

     1988年,河南清凉寺汝官窑遗址I区考古出土了北宋中期白釉瓜棱腹双系瓷罐(见图<6>

    199612月底,浙江安康陵玲珑镇考古吴越国王钱氏家族夫人马氏(?-939年)石室陵墓,出土了五代越窑青瓷青釉瓜棱塔顶双系盖罐青釉瓜棱双系盖罐青釉瓜棱塔顶双系盖罐通高15.6、足径6.6厘米。青釉瓜棱盖罐塔式盖,通高11.1、口径4.5、足径6.4厘米。两罐均为子母口,溜肩,肩部对称两系。青釉瓜棱塔顶盖罐为瓜棱垂腹,青釉瓜棱盖罐为瓜棱鼓腹。均足面露青灰色胎,并有支烧点痕迹。专家推测应为越窑秘色瓷。现藏于临安文物馆(见图七、图八<7

    http://s15/mw690/002ZQLl4zy7oGA9I2kK3e&690            http://s13/mw690/002ZQLl4zy7oGAcFmy00c&690

     图七 青釉塔盖瓜棱罐 五代            图八 青釉瓜棱盖罐 五代

    小环耳双系瓜棱罐的器型出现在五代延续至宋代,时间上应该不是问题。从器型体积大小来看,赵桓款瓜棱双系罐青釉塔盖瓜棱罐青釉瓜棱盖罐相若,都有双系。区别是青釉塔盖瓜棱罐青釉瓜棱盖罐是四瓣,棱线内凹;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是八瓣,棱线外凸。而隆起的瓜棱线条、环耳侧缘、内口缘及圈足内外缘,恰恰是乳浊黄釉稀薄处,透显内胎呈灰青色,成为瓜瓣分隔,与瓜面“金丝铁线”衬托呼应,绝妙的设计,精湛工艺,自然天成,美不胜收(参见图三、图一、图二)。

    另外,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没有罐顶上的盖,也不见子母口。如果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有盖的话,可能是内插形子母口盖罐。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即使没有盖,看起来也是一件完美的完整器,没有缺失了盖的感觉。或许这正是设计者主观的追求,也是时代的进步。

    奇妙的是赵桓款瓜棱双系罐青釉塔盖瓜棱罐青釉瓜棱盖罐都是有支烧点痕迹,区别是青釉塔盖瓜棱罐青釉瓜棱盖罐足面露青灰色胎,而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是内外满釉,足面除了印章款和支烧点痕迹外不见胎色这也许又是工艺的进步和皇家用瓷精益求精的讲究(参见图二)。

    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是什么用具?值得将皇帝印章款加印其上?

    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小环耳双系如此趣致、小巧玲珑,应该只是装饰用途。看青釉塔盖瓜棱罐青釉瓜棱盖罐盖侧壁面都有贯穿双孔(参见图五、图六)。如果是香薰的话,镂空孔应该更多,应该在盖面尽量开孔,利于香气挥发。如此这般大小的双系瓜棱罐,莫不是用来盛装香薰液?问题是五代乃至宋代有没有提炼出香薰油?

    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可以随时请教看不见的老师。原来不但五代有西域进口的香水称作“蔷薇水”,宋代也有用蒸馏酒的方法仿制仿造出的“花露蒸沉液”,南宋宫中还有名叫“蔷薇露”的御酒,都是与花香有关。

    南唐·张泌《妆楼记》周显德五年,昆明国献蔷薇水十五瓶。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衣敝而香不灭。

    ·赵汝适《诸蕃志》 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五代时,蕃使蒲诃散以十五瓶效贡,厥后罕有至者。今多采花浸水,蒸取其液以代焉。其水多伪杂,以琉璃瓶试之,翻摇数四,气泡周上下者为真。其花与中国蔷薇不同。

    宋词《霜天晓角》“炉烟浥浥,花露蒸沉液。不用宝钗翻炷,闲窗下、袅轻碧。”

    ·周嘉胄、日月洲撰《香乘》记载[江南李主帐中香]“沉香一两(剉细如炷大),苏合香(以不津瓷器盛),以香投油,封浸百日,蒸之。入蔷薇水更佳。”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禁中贡酒名蔷薇酒,赐大臣酒谓之流香酒。”

    花香,惹人喜爱。可以“洒衣”,可以提炼“花露蒸沉液”,还可以做酒香。问题是赵桓款瓜棱双系罐体积不大,口又不小,香水用瓶,酿酒用缶,有用瓷罐装香水香液的吗?装酒的话,会不会有点小?况且,用这么精美的瓷罐装酒,好像又太奢侈了!

    赵桓款瓜棱双系罐莫不是浸花蜜香罐?蜜糖罐?上网查“宋代蜜糖罐”,一幅美人梳妆图,“在宋代,最流行的是‘香发木犀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桂花油’……”。

    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人陈敬撰《香谱》内有云“凌晨摘木犀花半开者,拣去茎蒂令净,高量一斗,取清麻油一斤,轻手拌匀,捺瓷器中。厚以油纸密封罐口,坐于釜内,以重汤煮一饷久,取出,安顿稳燥处。十日后倾出,以手沘其清液,收之,最要封闭最密。久而愈香。如此油匀入黄蜡,为面脂,馨香也。”木犀花既桂花,白者银桂红者丹桂,黄者金桂,还有四季桂、岩桂等。

    哈哈,香发木犀油,不管是面脂,还是髪油,盛于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内,加印“赵桓”款,私人用品专属用具的感觉就有了。赵桓款瓜棱双系罐用来装面脂、髪油似乎讲得通。问题是赵桓作为皇帝,需要自己梳头、敷面霜吗?

    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既有汝窑的味道,如哑光,乳浊釉,支钉痕,显微镜下气泡“寥若灿星”;又有哥窑的“金丝铁线”,褐色胎,釉面纯粹浓厚,不甚莹澈,显微镜下没有“聚沫攢珠”。稳重,大气,细腻,精巧,集汝窑和哥窑之大成,感觉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像是北宋官窑的极品。

    为什么呢?总觉得越是离历史某个时间越近的记载,越有机会可信。宋·叶寘(zhì)《坦斋笔衡》“本朝以定窑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釉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正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此段文字至少提到北宋时的定窑、汝窑、唐窑、邓窑、耀州窑、龙泉窑、“京师自置窑烧造”的北宋官窑和“中兴渡江”后“袭故京遗制”分别置于修内司和后郊坛下的南宋官窑。政和(1111-111810月)是宋徽宗第五个年号,也是他二十五年执政中,六个年号中使用最长时间的一个年号,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宋徽宗诗、书、画作品的印章多是“政和”,可见其间日子过得颇不错,创作灵感丰富。北宋官窑也产生在“政和”。

    如果说古代官府窑业制度“秦汉以前为官府奴隶,南北朝至隋唐是应役的私营手工生产者,两宋及清康熙三十六年以后为官府雇募来的自由生产人,元明两代为系籍匠人既官匠<8>的话那么,也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可以同时具有汝窑和哥窑的优点和特征。因为“为了更多地拥有高质量的瓷器,政府只好自己开办窑场,并通过招募、当班的方法使优秀私营制瓷匠人到官窑场内直接从事陶器的生产。”<9只有官窑瓷场能同时汇集各个名窑顶级专业人才,交流的火花,技艺的施展,怎么不可能烧制出带有各种名窑时代特征于一身的顶级制品?

    如至迟从1118年北宋官窑诞生,到1127年北宋灭亡,中兴渡江,至少还有八、九年的时间,宋徽宗完全有可能运用他的艺术才华和审美眼光,要求北宋官家窑场烧制出诸如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同时具有汝窑和哥窑特征、又带有人名印章款的瓷器。

    说到优秀私营制瓷匠人被招募汇集到官窑场内直接从事陶器生产,赵桓款瓜棱双系罐会不会是南宋官窑制品呢?

    1127年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金所俘,北宋王朝覆灭,到徽宗第九子宋高宗赵构(1107612-1187129日)即位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612-1162724日在位),宋室一路碾转,经南京(今河南商丘)、扬州、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平江(今江苏苏州)、临安等地。甚者一度还曾自明州(今浙江宁波)浮舟海上,经定海(今镇海)逃往台、温,以避金兵锋芒。直至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宣布临安府为“行在所”,正式定都临安。自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重建宋室,至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末代皇帝赵昺(1271-1279年)蹈海灭亡,历时153年史称“南宋”。

    即宋徽宗赵佶已于1135年在金囚禁中去世时,宋高宗赵构仍处在北宋灭亡后近十年颠簸流离之中。此时赵构的兄长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仍在金人手中直到1156年去世时,赵桓也再没有机会回到宋室王朝。

    虽说“中兴渡江”“袭故京遗制”分别于修内司和后郊坛下置南宋官窑,您说南宋官窑会在什么时候制作带有赵桓二字楷书印刷长条印章款的赵桓款瓜棱双系罐?用于祭奠还是祭祀?如此的话,赵桓一世人也未必见过或用过赵桓款瓜棱双系罐。也许根本不知道赵桓款瓜棱双系罐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80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赵桓款瓜棱双系罐黄釉中散在分布小于针尖大的红点颗粒,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镜下观。有点像西红宝石红釉的粉末颗粒。就像在有些宋代青釉器镜下观看到像化不开的蓝点颗粒一样。但红色粉末颗粒更细小,相当清晰(见图九、图十)

     http://s12/mw690/002ZQLl4zy7oLxcIxCzdb&690

              图九  黄釉中散在分布针尖大小不等的红点颗粒
      http://s4/mw690/002ZQLl4zy7oLxcYwzFa3&690
      图十 80倍显微镜下气泡寥若灿星”,釉内下粗细高低不等凸起的金丝铁线

    说到西红宝石,不能不想起同样有可爱小环耳的可能是北宋官窑的宝石红釉单柄洗(见图十一)<12>       

        http://s1/mw690/002ZQLl4zy7oLyTwr9ma0&690

                             图十一 宝石红釉单柄洗 北宋官窑    

    说到“金丝铁线”,又不能不想起可能是以瓷器代替青铜祭祀礼器的南宋修内司窑的白釉三足十二瓣八簋(见图十二)<11>

    http://s7/mw690/002ZQLl4zy7oLApjNk2d6&690
                        图十二  白釉三足十二瓣八簋  南宋官窑  

    再次上网查“有没有哥窑釉楷书印章款瓷器?” 意外的地见到有与白釉三足十二瓣八簋器型相像的青釉三足九瓣莲花簋,文中画面标明“汝窑”二字(见图十三)<13>

              http://s10/mw690/002ZQLl4zy7oMaPHOqZe9&690

                 图十三  青釉三足九瓣莲花簋 汝窑

     器型,正如穿衣打扮时尚,每个年代和时期都有不同的款式和特征。在新浪礼孟的博克还真找到了宋徽宗官窑黄玛瑙釉莲花碗(见图十四、图十四A<14>

           http://s1/mw690/002ZQLl4zy7oMb3Voty90&690

                 图十四 宋徽宗官窑黄玛瑙釉莲花碗

           http://s3/mw690/002ZQLl4zy7oMbdB1eOe2&690

             图十四A 满釉除圆支烧痕和宋徽宗楷书阳文褐色胎方框印章款

    宋徽宗官窑黄玛瑙釉莲花碗如同汝窑青釉三足九瓣莲花簋一样,也是九瓣。窃以为如此莲花口器型,分瓣越多,工艺上制作难度越大,时间年代越靠后。因为手工不易,除非压模灌模。

     宋徽宗官窑黄玛瑙釉莲花碗看起来釉面滋润如玉,表面无任何开裂痕迹,足面满釉除圆支烧痕和宋徽宗楷书阳文褐色胎方框印章款。满满的哥窑味道,不是哥窑。满满的汝窑玛瑙釉的如冰似玉的润泽,不是汝窑。赵桓款瓜棱双系罐相类似的宋徽宗楷书阳文褐色胎方框印章款,难道是巧合

    也许正如汝窑内有玛瑙为釉,钧窑镜下绚丽多彩与釉内金属矿物质着色剂密不可分一样,赵桓款瓜棱双系罐不透明乳黄釉内放入了当时珍贵的西红宝石琉璃粉末。赵桓款瓜棱双系罐弹指叩声如击缶瓦,并不是钢音清脆悠远。也许烧瓷温度并不需要如想象般那么高。

    尝试与试验,创新与美感,加上宋人的想象、智慧和勇气,使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史上留名,名流千古

    英国学者李约瑟“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12

    中国瓷器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名印章款?孤例存疑,另例参考。三人行,必有我师。赵桓款瓜棱双系罐这样罕见的器型,造假、赝品的机会不大。除非创意十足,工艺巧夺天工。即使是现代工艺品,都是上乘之作。瓷器人名印章款说不定是宋徽宗的发明和创举谁说得好呢?

    问题是历史上有没有可能和机会将皇帝或皇帝儿子的尊姓大名,就这么赤条条简约地加印在瓷器上?是尊敬?还是大不尊?如果赵桓款瓜棱双系罐是传世真品的话,不但是珍品,瓷器史上留“赵桓”款铭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起码本人学习了半天玩就是了呵呵。

 

 

 

 

 

 

 

   

     

   

   

        


注:

<1>.维基百科:宋钦宗

<2>.维基百科:宋徽宗

<3>.<4>.参阅维基百科活字印刷术

<5>.参见《中国瓷器 定级图典》本卷主编耿东升 主编单位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商务印书馆 20067月第1版,第69

<6>.参见中国瓷网2017-10-20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瓷器集中亮相宝丰汝窑博物馆

<7>.参阅益运居:浙江临安康陵出土的五代越窑青瓷

<8>.<9>.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紫禁城出版社 200412月第一版,第063-064页、第069

<10>.新浪一秀二书博客《第一一篇宋代官窑宝石红单柄洗?》

<11>.新浪一秀二书博客《第七十七篇 南宋修内司窑之美?——记白釉三足十二瓣八簋

<12>.李约瑟《李约瑟文集》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6年,第115页。

<13>.参见《日本名窑陶瓷图鉴》@图博馆 PChome 个人新闻台-Intermet Explorer 2007-11-13

<14>.新浪礼孟的博克《宋瓷研究:两宋官窑哥窑的区别》2016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