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2018-02-03 22:25:28)
标签:

宋代官窑红釉

宝石红釉

单柄洗

西红宝石粉末

裹足支钉痕

分类: 铜器、骨器、瓷器、漆器等杂项

在香港一间拍卖行的拍卖图鉴中,看到标有“宋代官窑红釉帽子器”,挑起了我的神经。看《中国瓷器收藏和鉴赏全书》,明明说“纯然一色的红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工首创。<1>单色红釉整器怎么跑到宋代去了?莫非挑战书籍?挑战历史?挑战观念?看到实物,那个小环耳太可爱了!会想到唐代金属单鋬(pàn)耳杯。有意思的是底足面有5枚裹足支钉痕(见图一、图二)。

 

    http://s3/mw690/002ZQLl4zy7hRVYeawW12&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一

    http://s15/mw690/002ZQLl4zy7hRW74OXcee&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二

 

宝石红釉单柄洗  4.7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7.8厘米 276

敞口,弧璧,浅腹,卧足。口部一端出5瓣如意形沿饰,其下连一环耳。通体施红釉,口缘和如意沿边因釉层垂流微露胎色。侧光看,如意沿上下有极浅细网格状冷纹(见图三)。器表面釉红分两色,小环耳半边色浅,光泽含蓄内敛,表面平滑如摸婴儿皮肤;相对环耳另半边红釉像涂了油脂,熠熠生辉,莹光闪烁(见图四)。80倍显微镜下,小环耳半边几不见气泡(见图五);相对环耳另半边红釉布满深浅大小不一明亮气泡(见图六)。在口缘和如意沿边红釉稀薄处明显可见弥漫鲜红色细小微粒(见图七)。底面浅卧足内近足圈边有5枚芝麻大圆形裹足支钉痕(参见图二)。

           
   http://s1/mw690/002ZQLl4zy7hRWEuKI070&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三  如意沿上下有极浅细网格状冷纹    图四 另半边像涂了油脂,熠熠生辉,莹光闪烁

       http://s1/mw690/002ZQLl4zy7hRWSFwys70&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五  小环耳半边几不见气泡      图六另半边大小不一明亮气泡

              http://s4/mw690/002ZQLl4zy7hRWZIFFh93&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七 口缘和如意沿边红釉稀薄处明显可见弥漫鲜红色细小微粒

 

“冷纹,一色釉或彩绘瓷器,出乎窑工意外的在釉上的短而极少的裂纹,是受冷空气袭击,自然形成的。”<2>

在同一件单色红釉器上半边稍淡,半边明亮,显微镜下小环耳半边几不见气泡,相对另半部却布满大小深浅不一明亮或乳白气泡,莫非同冷纹一样,因摆放方位所遇到的氛围不同所致(参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

还是先看看什么是唐代金属单鋬耳杯。西安博物馆藏八瓣侍女猎手纹银杯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高5.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9.2厘米(见图八)<3>

 

           http://s7/mw690/002ZQLl4zy7hRX4W4yq36&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八  八瓣侍女猎手纹银杯  唐代 西安博物馆藏

 

看见八瓣侍女猎手纹银杯环柄上方七瓣三角形护手吗?当看到宝石红釉单柄洗的小环耳,第一反应就想到这件器物。只不过宝石红釉单柄洗半边花边式口沿,是将八瓣侍女猎手纹银杯环柄上面的三角形护手体积放大,做成单端如意形沿饰而已。

为什么说宝石红釉单柄洗可能是宋代的呢?在《中国瓷器定级图典》国宝一级品中有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传世品北宋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6.7厘米(见图九)<4>

 

            http://s5/mw690/002ZQLl4zy7hRXeBDGQ14&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九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另一件金代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高3.5厘米 口径7.9厘米 底径3.7厘米(见图十)<5>

 

              http://s8/mw690/002ZQLl4zy7hRXjCu7Jb7&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十 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 金代 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比北宋钧窑月白釉单柄洗要小,板沿也缩小,仅在小环耳之上。“这类造型近似匜的板沿单柄器物,在宋金以及元代非常流行,不仅定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等名瓷窑均有烧造,还有玉石、金银制品。”<6>果真,有金银制品。

唐代八瓣侍女猎手纹银杯有浓浓的草原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子。那么,显微镜下宝石红釉单柄洗口缘和如意沿边红釉稀薄处明显可见弥漫鲜红色细小微粒,会不会就是随外来文化传入的“西红宝石”粉末呢(参见图七)?

在古瓷的制作上,“西红宝石”的运用与铜红釉高温发色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吧?“理论上讲,以氧化铜做发色剂,在还原焰中煅烧,就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这就是铜红釉。但自古以来,这种鲜艳红色烧成者极稀,……只要略有偏失,还原不完全,或部分氧化,都可能造成发灰、发绿、发黑、或烧失等现象。”<7>

尽管宝石红釉单柄洗有小环耳半边和另半边肉眼和显微镜下有釉色深浅和气泡多少的区别,但总体来看红釉显色还是均匀一致的,并没有“发灰、发绿、发黑、或烧失等现象”,也不像宋代钧窑在同一件器物上发出紫斑及其他颜色。

当知道铜红釉的烧制温度是1280oC-1300oC,低于或高于此温度,都有机会烧制不出纯色的红釉整器,不难想象,如此高温,窑炉内仅二十度的温差,在没有现代温度测试仪的监测下,准确掌控显色温度确实难于上青天。

幸运地是在写本博客《第一百篇元代宝石红堆塑花卉鹿纹大罐》一文时,由繁缛的堆塑纹饰看出并想到,若大器形纹饰凹凸的高低决定了红釉滞留的厚薄,红白相间突显了纹饰的立体浮雕效果,红釉显色是可控的而不是随机的,只有事先预成的“西红宝石”粉末在釉中的使用,才有机会将当时铜红釉望而却步、难以成真的的高难度制作工艺变成了相对的简单和容易。以为“西红宝石”粉末的使用,正如珐琅器的珐琅彩石釉填色是低温烧制一样,避免了铜红釉烧制显色温度掌控难度的节点,没有不显色或显色不均的担心和困扰(见图十一)<8>

 

            http://s14/mw690/002ZQLl4zy7hRXpmGPH6d&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十一  宝石红釉堆塑花卉鹿纹大罐

 

在互联网上打上“单柄洗”,可类比的有许多。譬如美国佛福尔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单柄洗(见图十二)。

          http://s7/mw690/002ZQLl4zy7hRXvakjY26&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十二 龙泉窑单柄洗  南宋美国佛福尔博物馆藏

 

1984年山东东高村葬墓出土的金代黄釉单柄洗(见图十三)。

 

        http://s8/mw690/002ZQLl4zy7hRXB0JCLc7&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十三  黄釉单柄洗  金代  1984年山东东高村出土

 

宝石红釉单柄洗如意沿銴外缘弧线相类似可媲美一件在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一件是在新浪博客笕盧的博文中看到的哥窑单柄洗。可惜这两件均没有照出环耳(见图十四、图十五)。

 

            http://s9/mw690/002ZQLl4zy7hRXGmhW8a8&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十四 钧窑单柄洗  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藏

               http://s13/mw690/002ZQLl4zy7hRXMl1cEcc&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十五 哥窑单柄洗

 

除非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钧窑月白釉单柄洗被编制《中国瓷器定级图典》的中国文物学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定级为“北宋”瓷器出现了错漏,否则,宝石红釉单柄洗是金代或元代红釉器的机会不大。

看造型和工艺,钧窑月白釉单柄洗宝石红釉单柄洗的如意沿銴都是五瓣的。如果从如意沿銴外缘弧线的间隔、匀称、顺滑、流畅来看,宝石红釉单柄洗的优美精制程度略胜一筹。如果把单柄洗的容腔看成一个球体的一部分,宝石红釉单柄洗的横截面是在直径以下,北宋钧窑月白釉单柄洗的横截面是在直径以上,有微微敛口(参见图九)。

宝石红釉单柄洗卧足底面的5枚裹足支钉痕,可以想到是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

再一次翻开民国赵汝珍著《古玩指南》,“宋瓷的颜色,大都敷以单彩釉,表面显现出各种碎纹,也有平滑的,色彩或单一或斑驳,有各种不同的白色、蓝灰色、鲜红色,还有暗紫色、绿色、褐色,以及各种窑变色。”<9>清代的人比现代人离宋代近些。赵汝珍叙述宋瓷的单彩釉中有“鲜红色”!间接推翻了看现代出版书籍留下元代才有单一紅釉器的印象。应该说红釉有宝石红釉、铜红釉和铁红釉之分。

宝石红釉单柄洗有没有机会是北宋汝窑、北宋官窑或南宋官窑器,那得看北宋除了铜红釉应用于钧窑制成“斑驳”窑变色的紫斑红斑发色之外,当时究竟有没有外国商人或工匠携带“西红宝石”来到这一方土地上,并将其碾成粉末用于纯然一色红釉瓷器的烧制。

宝石红釉单柄洗底面看5枚裹足支钉痕虽然近浅卧足内圈边,感觉还是不同于本博客《第八十五篇纵有家财万贯不递汝窑一件》文中的汝窑天青釉八方镂孔器支钉痕来得细小、浅凹、表面浅土黄色。宝石红釉单柄洗支钉痕比较隆起,比较粗糙,比较大,颜色深灰,尤其相对小环耳另半边那两枚比较明显,莫非同受热膨胀、气泡溢出、体积变化有关(见图十六)?

 

http://s1/mw690/002ZQLl4zy7hUUpQQE0f0&690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TITLE="第一〇一篇 宋代官窑西红宝石红釉单柄洗?" />

       图十六 支钉痕细小、浅凹、土黄色与比较大、隆起、粗糙、深灰色

 

既然从支钉痕上看宝石红釉单柄洗有汝窑支钉的风格,又不像汝窑,最有机会就是宋代的官窑。看来小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也标注“宋代官窑红釉帽子器”也没有大错。因为即使到了明代红釉器仍是皇家至高无上的宝物,民间有“千窑难烧一宝”之说。

宋代有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之分。南宋与元代(1271-1368年)在时间上有8年的重叠。如果南宋官窑就是景德镇窑址,将宝石红釉单柄洗归为元代始有纯色红釉整器也说得过去。

那么究竟宝石红釉单柄洗是北宋官窑还是南宋官窑?如果从宝石红釉堆塑花卉鹿纹大罐宝石红材质应用和纹饰来看,宝石红釉单柄洗似乎是南宋官窑的机率大一些。因为南宋官窑有机会汇集北宋南下各大名窑最好的窑工和设计,用最好的材料。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宝石红釉堆塑花卉鹿纹大罐是白釉为底釉,上施宝石红釉,而且是亮釉。宝石红釉单柄洗是白胎上直接施宝石红釉,只有相对小环耳另半边像涂了油脂,熠熠生辉,莹光闪烁。

也许所谓的“西红宝石”只是一个称谓,不同时期不同的叫法。如果瓷器的釉质和西亚文化传入的珐琅器的填料没有根本的区别,包括琉璃,都是硅酸盐类等矿物质为主,只是配方不同,合成组成不同,烧制温度不同<10>。瓷器是中国特有发明的是因为高岭土,所谓“西红宝石”可能就是琉璃,再通俗点说就是人造玻璃。正如当时外国人不会烧制瓷器一样,当时中国人也许正在学习烧制和应用琉璃末入釉。中国人烧制带釉陶器或瓷器的历史有三千年,西亚人烧制琉璃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只不过西亚文化传入的琉璃和中国瓷器的釉质发生了碰撞发生在五代或者宋代。

当说到柴窑“明如镜”“光彩绝伦”“宝莹射目”“光色不定”“光足可见人”时,怎么不会觉得这不是形容闪闪明亮的玻璃(琉璃)?“柴瓷青如天”的“青”和“西红宝石”的“红”想来都是说琉璃的颜色吧?正如汝窑“内有玛瑙末为釉”,柴窑怎么就不可能“内有琉璃末为釉”?宝石红釉单柄洗怎么就不可能内有“西红宝石”末为釉?关键是在80倍显微镜下看到在宝石红釉单柄洗口缘和如意沿边红釉稀薄处明显弥漫鲜红色细小微粒,如何解释得通(参见图七)。

史书上记载“西红宝石”入釉多是明清以后的事。考古出土或文献记载琉璃出现可是多发生在和西亚文化交融的时期,汉代、唐代、更早到春秋战国……,宋代、元代也有机会有外来琉璃、外来西红宝石、外来西红宝石入釉,对不?

窃以为铜紅釉和西红宝石显色的根本原理不同在于铜红釉的釉料内含铜0.3%-0.5%作为着色剂,需要在1280oC-1300 oC方可正色显色,在一千多年前是一种条件苛刻的化学反应工程。而西红宝石的外来携带,粉碎成粉末,掺入釉质内,并涂抹于胎料表面,入窑相对低温烧制,不存在化学显色的问题,实际上与珐琅彩烧制的原理相同,只是物理烧制粘合固化的过程。正如预成玻璃碎成颗粒,不到一定温度,还能保持原有的结构和颜色一样。是不是这个道理?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是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去验证宝石红釉单柄洗究竟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咱这不过是个玩吗,有没有这个必要去做这一步呀?呵呵。

 

 

 

 

 

注:

<1>.参见《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下卷》谢天宇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第331页。

<2>.参考《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卷》史树青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集团一氧化碳北京出版社 20055月第1版,第110页。

<3>.参考西安博物馆网站:八瓣侍女猎手纹银杯

<4>.参考《中国瓷器定级图典》主编单位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专家委员会本卷主编耿东升商务印书馆 20067月第1版,第77页。

<5>.<6>.参考《故宫博物院》网站: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

<7>.参考《百度百科》:铜红釉

<8>.<10>.见新浪博客一秀二书《第一百篇元代宝石红堆塑花卉鹿纹大罐》

<9>.参考《古玩指南》民国 赵汝珍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第1版,第61页。

图十二至图十五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不一一标明出处,仅以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