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篇 汝窑?还是……?——记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

标签:
天青釉芝麻钉花口方形变化瓜棱纹虬耳方棱瓶 |
分类: 铜器、骨器、瓷器、漆器等杂项 |
美,天青釉,芝麻钉,花口,方形,放开收敛瓜棱纹,工艺难做,是买这两个瓶器的原因。虽然表面有白色沉积物,不易拭去(见图一、图二)。
天青釉虬耳方棱瓶
敞口,缩颈,弧腹,缩胫,外撇方足。四方花口是由纵向棱线纹由上到下凹凸弧面宽窄和深浅坡度顺滑变化而来。从瓶口经瓶颈至瓶腹,纵向棱纹呈由深到浅,由浅到深,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从瓶腹部经瓶胫至瓶足底,纵向棱线纹宽窄、深浅弧面弧度又变化一次。瓶颈有一对虬耳,虬头有角,鼓凸眼。足底面近边缘处有四枚黄棕色微隆起半个芝麻大小的圆形支钉痕(见图三)。棱纹凸起薄釉下透肉色。
天青釉弦纹贯耳瓶
口微敞,粗颈,长圆腹,外撇圈足。颈两侧堆贴贯耳,贯耳上下各有一条浅宽弧面弦纹。足胫亦有一条隐起浅细弧面弦纹。圈足缘圆钝,浅凹足面有五枚黄棕色微隆起圆形支钉痕(见图四)。
两器内外施满天青色釉,釉面极浅细冰裂网格状。釉面宝光靓丽,散在银白色斑块像又薄又干的鳞片皮屑,不易拭去。器表可见几个针孔大内缩釉孔(见图五)。80倍显微镜下釉内可见稀散大小不一明亮气泡(见图六)。
宋代(960年-127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有南宋和北宋之分。明(1368年-1644年)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是关于宋代名窑至今可见的最早文字记录。之所以为“名窑”,应该有与众不同的产品,有明确的窑址和突出的特点。“官窑”听起来像是代表权贵势力集合所有权的代名词。元代有景德镇窑,可以说是皇家御用瓷器的产地和唯一来源。明清珐琅彩瓷器又有所不同,还得送进皇宫再加工烧造。宋代呢?南宋(1127年-1279年)建都临安(现杭州),考古学发现郊坛下窑或许是南宋的修内司建立的南宋“官窑”遗址。这南宋“官窑”烧造的瓷器有专门的类型和特点吗?还是集“柴、汝、哥、钧、定”几大名窑之大成?所谓“官窑”,在“官窑址”和“官窑器”的应用上,是不是指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
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不同于平民百姓家日常生活中的碟碟、碗碗、盆盆、罐罐。若不是仿青铜器钫和觯的话,也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即使不插花,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作为摆设,仍然赏心悦目。
宋代尚文不尚武。宋代文人审美追求的是淡雅、恬静、幽美、柔和,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无一不能体现。您看,淡淡的天青色,天青釉虬耳方棱瓶透过凸起处微带肉色,纯净含蓄,闭月羞花;韵律变化的棱纹,委婉圆滑,既不静止,也不张扬;天青釉弦纹贯耳瓶若隐若现的宽细弧面弦纹,即恒定又内敛。同一来源的两件器物同时体现色彩的静谧、纹饰的律动和平衡的美感,设计并完成需要多大的功力、定力和耐力!这是一团瓷土捏制的呀,细腻的匠心是不可缺少的,除非模具压塑或灌浆成型。
天青釉虬耳方棱瓶表面的极浅细冰裂纹网格小,天青釉弦纹贯耳瓶表面的极浅细冰裂网格纹相对大。天青釉虬耳方棱瓶足底面分布在四角近边缘处的支钉痕微隆起,表面黄土色,只有半个芝麻大。即使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有“天青釉”“香灰胎”“蟹爪纹”“芝麻钉”,就是汝窑了吗?肯定不是“临汝窑”“汝民窑”,因为瓶内满釉,工艺精湛,无以复加。如果有南北汝窑之说的话,窃以为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可能是南汝窑,即南宋官窑御制一对祭祀用瓷制礼器。为什么呢?
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1件汝窑器,除了“莲花温碗”之外,看不到瓜棱纹器;除纸槌瓶和胆式瓶以外,也看不到其他有高度的立器了。想象把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放到这21件汝窑器内,棱纹、方口、虬耳和贯耳会不会显得太另类了(见图七)<1>?
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也没有本博客《第九十五篇纵有家财万贯
“莹动”,即由“汁水莹厚”<3>和“汁水莹润”<4>而来。萤火虫忽明忽暗,那是“莹”;阳光下,水珠随着空气的流动变化的反射光,也是“莹”。“莹”本身就是一种暗自发出的光泽。“莹动”是一种自发的、诱人的、引人注目、像徐徐散发的光亮光泽。它就在那儿,不管您留心,还是无意。
汝窑器的“莹动”发光,窃以为与“内有玛瑙末”<5>有关。玛瑙末由无数微小呈三方晶体结构二氧化硅组成,对任何方向的光射均能产生折射和散射的作用,折射和散射的强弱取决于外在光源的光照,使釉面因散射而没有刺目的光泽,像玉一样内敛温润。玛瑙在古代是美石,硬度高,粉碎难。史上唯有记载汝窑器“内有玛瑙末”,以为是汝窑与其他青瓷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北宋御用汝窑官用瓷器不惜工本制作奢华的体现。
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没有“莹动”的感觉,可能因为釉内没有放入玛瑙末。金兵入侵,皇室南下,窑工可以迁徙,窑址和玛瑙矿在战乱中是不能移动的。南宋官窑器应该是集北宋“汝、钧、哥、定”几大名窑巧匠窑工之大成,加上当地的材质和特点。技术的转移、扩散、改型、变化和创新,在国家改朝换代时,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本博客《第八十八篇昜(yáng)定?还是易(yì)定?》一文中比较“昜定”款瓷器和“易定”款瓷器在釉色、胎质、纹饰、工艺上相近但不相同,有时间和地区差异一样。南宋官窑有能力在汝窑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发挥了瓜棱纹的特色,做出天青釉虬耳方棱瓶这么优美传奇的造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传世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高31.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1.7厘米,瓶体硕大,通体施梅子青釉,色泽莹润,光洁无暇,为国家一级品文物 (见图八、图九)<6>。
“龙泉窑为宋代著名窑场,始烧于北宋,南宋最为极盛时期,青瓷质量最好,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窑发展的最高水平。”<7>
古物的器型、纹饰如同穿衣、打扮一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流行、审美和风格。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定位于南宋,也许与当时龙泉窑发明梅子青釉的时间有关。同样,天青釉弦纹贯耳瓶与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如此相像,造型协调比例及优美程度有过之无不及,怎么会不认为是同一时期互相借鉴、仿造、流行的制品呢?不同之处只是釉色、胎土、工艺方法,最明显的莫过于天青釉弦纹贯耳瓶底足面的芝麻钉与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圈足表面像是涂有褐色遮胎釉(参见图四、图九)。
“芝麻钉”是汝窑器的特征之一,但汝窑不是唯一使用支钉烧造的窑口。景德镇窑、南宋官窑、张公巷窑、清凉寺窑、明清历代至今的仿品……,乃至也曾见过色彩斑斓像是钧窑瓷器上也有支钉痕迹。只不过支钉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的胎土色有黄、灰、白之分不同而已。虽然“汝窑李”(汝窑爱好者)说,支钉是反复应用的,第一次用支钉痕就小,多次用,支钉痕就会越来越大,还是觉得越细小的支钉痕越刻意越精细。天青釉虬耳方棱瓶的支钉痕只有半个芝麻大,以为达到精细的极限了,除非是摆设。
为什么说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像是一对祭祀用瓷制礼器?
我们知道宋代瓷器有仿青铜礼器的鼎式炉、出戟尊、琮式瓶,两耳三足炉是仿青铜鬲,贯耳瓶是仿青铜觯。想起本博客《第七十七篇南宋修内司窑之美——记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文中一式八只三锥足花口碗,次第顺序一只比一只小,“一”字排开,像青铜礼器的“九鼎八簋”中的列簋(见图十)<8>。
http://s11/mw690/002ZQLl4zy7fxnn03Cqaa&690汝窑?还是……?——记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 TITLE="第九十九篇
但凡说到成双入对,就一定是相似、相近但不相同。传统的阴阳文化正如雌雄文化一般,表现在古代玉器和瓷器中,有的对比明显,有的看起来差异不大,只要有心,总是能找到千丝万缕的共同点和分别之处。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体积大小相若,都是天青色,芝麻钉,都有胎色和釉色相近的极浅细冰裂纹线,外表都有不易拭去的银白色沉积物或析出物,也都有“耳”,只不过“虬耳”“贯耳”之分。器型一“方”一“圆”,恰似中国古老文化“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再现和延伸。正如古代玉礼器中,玉璧礼天外圆内有中孔,玉琮礼地外方内有圆孔一样。天青釉虬耳方棱瓶棱纹伸展婀娜多姿如淑女,天青釉弦纹贯耳瓶口圆腹大像“宰相肚里能撑船”。宋代瓷器不乏仿青铜器造型衍生创意之作,但如此惟妙惟肖,绝美绝妙绝色的搭配所见不多。弥弥之中,尽显“女人之美在于韵,男人之美在于度”。一对瓷器缓缓地述说着古往今来浅显而深刻的道理。
在互联网上看到公安部评审通过“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一文,其中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一,腐蚀线;二,几何图形;三,腐蚀的坑点;四,腐蚀斑块;五,局部釉面脱落;六,变色细胞;七,破口气泡;八,腐蚀网纹;九,胎体析盐;十,釉面混融。<9>
最想知道“九,胎体析盐”是什么概念?是不是就是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釉层表面不易拭去的白色沉积物?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釉层表面不易拭去的白色沉积物是什么东西?是怎么来的?是环境后天造成的,是材质本身造成的,还是制作过程中,譬如火候、氧化还原温度和时间控制等原因造成的?不大相信“汝窑李”说的是“化学作旧”。
有意思的是在香港荷里活道一间古玩店看过一次汝窑瓷片展览,也见到类似的白色沉淀物或析出物,有的瓷片有印花纹饰(见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
2015年9月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出版《汝窑雅集 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第7件“推测为残落的汝窑出香(熏炉)盖顶抓钮”<10>的北宋汝窑天青釉鹦鹉形熏炉盖钮也有相类似的白色斑点。要知道这件器物有17.2厘米高,21.5厘米长,如果是残落的汝窑出香(熏炉)盖顶“抓钮”的话,您能想象出那个汝窑香薰的体积有多大吗?也看不出“盖顶抓钮”和“盖”的连接处在哪儿,足部?尾部(见图十四)<11>?
看《汝窑雅集》附录统计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传世汝窑瓷器共90件,其中“瓶5件、三足尊2件、三足尊承盘1件、椭圆水仙盘6件、酒盏托盘1件、茶盏托4件、荷花形温碗1件、碗2件、圆形洗盘碟59件、花口洗4件、椭圆形洗4件、鹦鹉形盖钮1件,以上錾刻乾隆皇帝御制诗者22件”<12>传世汝窑5件瓶器分别是纸槌瓶2件、胆式瓶1件、玉壶春瓶1件,最高的是现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的长颈瓶,有24.8厘米。这90件汝窑器物中,也只有汝窑天青釉鹦鹉形熏炉盖钮是生动的动物造型,其他除了花口棱和弦纹之外,几近素面。汝窑天青釉鹦鹉形熏炉盖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2001年收购”<13>的,也不是科学出土的。
投降了吧?将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放在什么时间段、放在什么窑口好呢?这么罕见的作品说假容易说真难。仿品也总得有个仿造的对象吧?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创造出难断代,没有市场认受性的作伪古瓷吗?有谁见过天青釉虬耳方棱瓶这种四方体变化棱纹造型的器型?要知道方型瓷器比圆型瓷器在工艺上要难做许多。
现代人谁也没有可能生活在过去,还是让古器物自己说话。也许最新发明的量子核磁共振古玩检测技术称得上是一种科学方法,能帮助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找到一个“家”。
美,是可以传递的。美感是共通的。数百年上千年过后,仍然觉得天青釉虬耳方棱瓶和天青釉弦纹贯耳瓶美,仍然会被深深地感动,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足矣。
注:
<1>.图片来自搜狐古玩鉴赏台北故宫21件汝窑欣赏
<2>.图片参考本博客《第九十五篇纵有家财万贯
<3>.“汁水莹厚”见明代《遵生八笺》“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如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4>.“汁水莹润”见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厚如堆脂。”
<5>.“内有玛瑙末”见南宋周辉《清波杂志》“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惟供御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6>.图片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7>.参见《中国瓷器定级图典》耿东升本卷主编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为主编单位商务印书馆 2007年7月,第83页。
<8>.图片参考本博客《第七十七篇南宋修内司窑之美——记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
<9>.参见新浪蔡暄民博客2015年7月12日《论痕迹鉴定技术对古陶瓷鉴定作用》一文
<10>.<11>.<12>.<13>.参见《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 2015年9月,第042页、第043页、第282页、第0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