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十七篇南宋修内司窑之美?——记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

(2015-08-16 13:02:18)
标签:

修内司窑

葵瓣碗

十二瓣

三锥足

细线大开片

    问古玩店老板有没有静一点的单色瓷,专卖古瓷的父子俩介绍了这一套叠落在一起的花口碗具。一再追问还有没有再多两个,就十全十美了。老板答:“只有八个,多一个都没有,有多的送给你。”闪念:“莫非是九鼎八簋的替代品瓷八簋”?古代的簋有点像现在人们吃饭用的大碗。这一套瓷器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每个碗底都有三个外撇乳突样锥状短足。奇妙的是花口碗的个数刚好是“八” ,一字排开,一个比一个小,就像列簋(见图一)。


  http://s12/mw690/002ZQLl4gy6UE7jU7UL6b&690

              图一八个花口碗“一”字排开,一个比一个小,像列簋。


   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从大到小的高度和口径分别是:7.5-7.3、7.6-7.4、6.9-6.6、6.9-6.6、6.5-6.2、6.4-6.2、5.8-5.7、5.2-4.9和17.4、16.4 、15.6、14.8、14、13.2、12.6、11.1厘米。重量分别是528、516、403、392、344、275、263、192克。器形作十二瓣葵花式,撇口,瓜棱斜腹,圆底下装三个乳突样锥状短足。里外施不透明白釉,釉层较厚,灰黑色细线纹呈不规则大网孔交织,间中隐约纤细浅黄色线纹。可见边缘圆顿的缩釉孔。八十倍显微镜下观,灰黑色线纹呈线嵴隆起相对表浅,浅黄色线纹隐入釉质内若隐若现。镜下检视和肉眼侧光看,没见到釉质表层有开裂线纹。足底无釉,露深褐色胎骨(见图二、图三)。


    http://s15/mw690/002ZQLl4gy6UE7tjaxg8e&690

 图二 灰黑色和浅黄色线纹层次不同               图三足底露深褐色胎骨


       参观国家重量级博物馆,在青铜器橱窗内总是能看到商周时期的九鼎八簋。那些鼎和簋一字排列,款式一样,体积次第减小。青铜鼎用于烹煮肉食、祭祀和宴飨,缘于上古炊具。鼎主要为圆形、三足两耳,或矩形、四足双耳。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造型是圆口、敞口、圈足,源自同类陶器。青铜簋是鼎之外另一个被严格限制使用数量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每一等级比鼎少一件。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1>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早期的秦公簋兽目交连纹簋变成了敛口,上面还有了盖,也有了双耳和三足,也许保温、卫生、方便端取(见图四、图五)<2>


    http://s9/mw690/002ZQLl4gy6UE7Krp0c98&690

            图四 秦公簋 春秋早期高23cm          图五 兽目交连纹簋 春秋早期 高24.5cm


        宋代(公元960-1279年)瓷器多见了仿制古青铜礼器的鼎式炉、仿青铜鬲的两耳三足炉、仿玉琮的琮式瓶、仿青铜觯的贯耳瓶等造型。是当时青铜古物、玉礼器的重现或重视?是材质的节省或替代?还是满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崇古尚古复古的精神向往或物质需求(见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


        http://s2/mw690/002ZQLl4gy6UE85iHQd11&690     http://s11/mw690/002ZQLl4gy6UE88dQnw9a&690

  图六 鼎式炉 高17.3cm            图七 双耳三足炉 高5.4cm  

http://s9/mw690/002ZQLl4gy6UE8m8oVW88&690

              图八 钧窑出戟尊 高32.6cm     图九 官窑贯耳瓶 高23cm   图十 贯耳瓶 高17cm 

 

        这八件一套造型奇特带有三个乳突样锥状短足的碗形钵体,会不会也是改良了商周青铜礼器簋,附上了花口和棱瓣,散发出了宋代瓷器强烈的时代气息,既生动活泼,又端重大方?有意思的是距今7300年甘肃泰安县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三足钵也有三个椎足,怪不得“簋源自同类的陶器”(见图十一、图十二)。


      http://s11/mw690/002ZQLl4gy6UE8twuIafa&690

             图十一  彩陶三足钵  高12.5cm            图十二 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簋


        为什么说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可能是南宋(公元1127-1279年)修内司官窑器物?不仅从它的数目、器型、使用者和使用目的来推论,还得从它的釉色、釉质、胎色、胎质及工艺等来分析。当然,最好能做科学鉴定。


        说到釉色之美,唐代就有“南青北白”代表越窑的“千峰翠色”和代表邢窑的“白如霜雪”。唐代的白瓷海棠杯越窑海棠碗“只是底足高低不同,而有了杯碗之分而已”<3>(见图十二、图十三)。 

    


      http://s5/mw690/002ZQLl4gy6UE8OdL2A14&690

  图十三 白瓷海棠杯  唐高6.3cm          图十四 越窑海棠碗 唐 高10.8cm


        就白釉而言,宋代的消费者已经是“只知有定,不知有邢”<4>了。金灭北宋(公元960-1279年),大批工匠南逃,把优秀的窑艺传到了南方景德镇。“南宋以后,景德镇有些青白瓷产品,无论造型、装饰或装烧工艺,都与定窑十分相似,因有‘南定’之称”<5>(见图十五、图十六)。


      http://s10/mw690/002ZQLl4gy6UE8SLSpre9&690    http://s4/mw690/002ZQLl4gy6UE8Ury5d73&690

           图十五 定窑孩儿枕 北宋长30cm          图十六 景德镇窑孩儿枕 长20.5cm

 

        所谓官窑,指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官窑往往从各个窑厂选派最好的工匠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南宋修内司官窑和扑朔迷离的哥窑都有褐色胎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八方碗、澳门中信2014年春季拍卖会上的一个南宋哥窑葵花洗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莲蓬笔洗,均可比拟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的大开片细线纹饰。尤其南宋哥窑葵花洗的釉色、缩釉孔和碗边缘的修边工艺,与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最相近(见图十七、图十八、图十九)。


      http://s15/mw690/002ZQLl4gy6UE9debDM0e&690

         图十七  哥窑八方碗 北京故宫藏        图十八 南宋哥窑葵花洗 澳门中信拍卖

                    http://s14/mw690/002ZQLl4gy6UE9hnl5bcd&690

                        图十九  哥窑莲蓬笔洗  台北故宫藏


       “冰裂纹,又称‘开片’,釉面裂纹如同冰裂,故名。”<6>“瓷器开片是因为内胎和外釉烧制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缺陷。宋以前的青瓷和白瓷中较常见哥窑却有意识地利用开片作为巧妙而别致的装饰,所谓‘因病成妍’,反而产生自然天成的‘缺陷美 ’,这也是制瓷工艺的一个杰出创造。”<7>


        如此看来,除了控制温度和开窑时间,是不是釉质和胎质颗粒越细腻,内胎和外釉材质的膨胀系数越接近,则冰裂纹越纤细?南宋官窑会不会不但汇集了北方汝窑、定窑等窑口的技工,保证了釉色釉质的窑艺,也集中了南方哥窑烧制冰裂装饰纹饰的能人巧匠,利用了官府的雄厚资金,就地取材,为宫廷烧制出既有定窑如玉似雪般的白釉,又有哥窑“金丝铁线”般的纤细冰裂纹的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


        还是看看古人古籍是怎么说的吧。北宋1126年灭亡,南宋(1138年)官窑问世。南宋人叶寊在《坦斋笔衡》提到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曹明仲在《格古要论》中如是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臃(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明万历(公元1573-1620)的高濂著《遵生八笺》:“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微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之质隐纹如蟹爪,哥窑质隐纹如鱼子,但汁不如官窑佳耳。修内司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说到“澄泥”,就会想到始于汉,盛于唐宋的澄泥砚,自唐代起与端砚、歙砚和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是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质地犹如婴儿皮肤细腻,可媲美石质佳砚的特点。以为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簋深褐色胎骨象“澄泥”般细腻,致密度高,因为厚重,有坠手感。

 

       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的釉色是乳白的,粘稠的,没有表面的透明釉层,没有亮丽的光泽,未盘摸前发着幽幽的哑光,盘摸后如盘摸古玉般变得油润。以为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簋的釉色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淡白次之”。说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的釉质是粘稠致密度高的,是因为圆圆的凹陷的缩釉孔缘并没有氧化疏松架构(参见图二、图三)。“紫口铁足,南宋修内司官窑特征之一。<8>如果“紫口”是因为青色的釉,黑色的胎,胎口釉水下流,釉层薄,胎色微露呈“紫”色的话,那么白色的釉,黑褐色胎,釉质粘稠,釉层厚,胎口釉水稍薄,您以为会看到什么颜色呢?“紫口”还是肉色口缘(参见图十二)?


   “蟹爪纹,瓷器釉面的纹片如蟹爪,故名。”<9>“金丝铁线,宋哥窑瓷器釉饰特征之一。……出窑时用草木灰涂抹器表,使草木灰浸入裂纹内,纹片既呈黑色;以后在黑纹片之内又续开细小裂纹,日久又呈褐黄色,两种纹片一黄一黑,因有金丝铁线之称。”<10>不以为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是哥窑器,是因为哥窑瓷除了“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之外,“聚沫攒珠”是说在显微镜下至少可见大小不同的两种釉泡。但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虽然具深褐色“铁足”,在八十倍显微镜下观,白色釉质像定窑瓷玉质般莹澈纯洁,比汝窑的“寥若星稀”的釉泡还少。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呈网孔较大灰黑色和极纤细浅黄色线纹“隐纹如蟹爪”,与哥窑“隐纹如鱼子”确是有所不同。实际上,不论是肉眼还是在80倍显微镜下观,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的釉层表面并没有见到任何开裂纹!显微镜下灰黑色线纹似线嵴隆起相对表浅,浅黄色线纹似隐入釉质内若隐若现,灰黑色和浅黄色线纹只是存在于釉质的层次深浅不同而已。


       那么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灰黑色和浅黄色不同层次的线纹是怎么来的呢?正如汝窑纯净的釉色,传闻是由于名贵的玛瑙入釉一样,能够想到的是古人会不会同样将制作名贵丝绸的蚕丝或丝线,掺入乳白色釉质中?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相对表浅的灰黑色线纹和若隐若现极限纤细浅黄色线纹,是掺入乳白色釉质中的蚕丝或蚕丝线所在位置和其表面的釉层厚度不同,由此产生了灰黑色和浅黄色两种颜色的视觉偏差;肉眼和显微镜下观釉质表层没有开裂,网孔较大仿似哥窑的“金丝铁线”,以为是掺入釉质中的蚕丝或丝线在烧制过程后的遗迹遗存。宋代瓷器有蚕丝或丝线入釉,这样的想象会不会太离奇?呵呵。


       说到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的陶艺精湛,毫无拖泥带水的瑕疵,是因为塑造一个十二瓣花口碗不难,但制作八个款式一样,大小不同,不论一字排开还是叠落起来,碗缘平衡,错落有致,对三个乳突样锥状短足的长短、摆放位置、倾斜度和美观要求颇高,手工制作并烧制成功,不能不赞叹工艺高强。有意思的是1970年南京博物院清理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汪兴祖墓,出土了一式哥窑葵瓣盘11件成套“成群队者”的器物<11>。说明至少在明洪武四年,确实有科学出土的成套瓷器。


       说到南宋的祭祀祭坛和供器,《咸淳临安志》有这样的记载:“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就是说当时有用陶器和木器代替铜制和玉做的礼器。也许宋官窑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的难得和珍贵之处,在于一式有八件,次第排列,大小错落有序,十二瓣花口瓜棱,三只外撇锥足,白釉开大片细线纹,非官窑制作、非帝王使用、非一般人不可拥有,内涵就是用于祭祀用的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是商周时期“天子用九鼎八簋”的青铜制礼器,在宋代“权以陶、木”的瓷礼器的翻版和写照。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深褐色胎骨和白釉开大片细线纹,以为是北瓷影响南瓷,哥窑、汝窑、定窑影响南宋官窑的一个典范。


       从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十一件一式成套“成群结队”的哥窑葵瓣盘,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级国宝哥窑葵瓣碗的大开片纹饰,对照古籍古文的记载,是否可以说历史上曾有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产生的机会和可能?就看定在那个时间段位上,可以是宋代,也可以是元明清,甚至当代。这就是为什么最好做科学鉴定的道理。


       您说,谁来做这个科学鉴定好呢?呵呵。

 






注:

<1>.<2>.参考《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铜器卷》史树青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55月第1版,第15页“鼎”和第18页“簋”、第19页。

<3>.<4><5>.<7>.<11>.参考《图说中国陶器史》吴战垒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月第1版,第94页、第119页、第115页、第117页。

<6><9>.<8><10>.参考《古玩鉴赏与投资》史树青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1月第1版,第145页、第144页。

白釉三足十二瓣花口八簋图片外,.引用图片均来自《图说中国陶器史》一书,.引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在此一并鸣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