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糖白玉玉铲 长16-18 宽7-8.6 厚0.8孔径0.9-1厘米重279克
器呈灰白色雾状氧化,表面有不规则薄层次结晶体伴晶面反光。体作扁平宽端斜刃肩端圆角梯形,单面磨斜刃缘,近肩处有一单面钻圆孔,通体光素无纹。
器型规整,折角线锐利清晰,两侧腰边缘可见线形开料台阶痕迹和对称不规则凹陷(见图三)。
http://s16/mw690/002ZQLl4gy6SzWODDDp8f&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http://s13/mw690/002ZQLl4gy6SzWQSP1y3c&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三 两侧腰边缘可见线形开料台阶痕迹和对称不规则凹陷。
糖白玉玉铲两侧腰边缘均有不规则凹陷是在照相的过程中才发现的。不像是巧合的磕碰痕。莫非是此玉铲制作工艺中,使用什么工具或机制,卡住玉片玉块使之不动或协调运动留下的痕迹?这在所见的玉器中似乎是不多见的(参见图三)。
在互联网上查了查什么叫糖玉。糖玉的主体部分是白玉或青玉,糖色通常包裹在主体表层,呈过渡关系。因其颜色像红糖,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糖玉。糖的厚度有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但形成的原因说不清,有原生的、次生的,有植物染色和手染色之分。〈1〉
糖玉的产地不同,颜色、致密度和油脂度亦各不相同。糖玉的产地有新疆、俄罗斯、辽宁、青海。除了新疆的籽料糖玉外,其他均是山料。新疆糖玉山料糖色发咖啡色,俄糖玉糖偏红,辽宁岫岩玉糖色发灰,青海糖玉色灰暗。
糖白玉玉铲呈白色雾状氧化,盘摸处变灰,没有皮壳,没有宝光。强光下,可见半通透鲜红色糖玉色变(见图四)。
http://s5/mw690/002ZQLl4gy6SzWY0kHq14&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四
强光照射下,可见半通透鲜红色玉变。
有意思的是像碱花羽状的次结晶体,阳光下如贝壳云母般熠熠生辉,浸水后变翠青色,玉质亦呈现了棕红色和橙红色,出水后瞬间又恢复原样。神奇变幻,妙不可言。(见图五、图六)。
http://s11/mw690/002ZQLl4gy6SA2AJhjA9a&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五、图六
浸水后的云母般碱花状次结晶体,呈现翠青色。
什么是古玉的次结晶体?为什么说次结晶体的存在是鉴定古玉的方法之一?
所谓的古玉的次结晶体,窃以为就是古玉人工完成以后,在其表面再结晶、附着的矿物质结晶体,有同源的和非同源矿物质之分。在《第五十三篇
有熊氏?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一)》一文中曾有阐述。那个红沁方脚玉熊的身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非同源棕黄色次结晶体凸起的条痕(见图七、图八)。
http://s4/mw690/002ZQLl4gy6SBu0rfgfd3&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七 图八
糖白玉玉铲的次结晶体的变幻魅力是在清洗中发现的。那鲜艳的翠青色应该与古玉的铜绿沁有关。也许糖白玉玉铲葬藏时接触到了金属铜元素,也许在制作中已经使用了含铜的金属切削工具。
糖白玉玉铲光滑细腻,玉质致密,有坠手感。如果糖白玉玉铲的材质来自新疆或青海,切割制作精典而规范,或使用了金属工具,贝壳云母般的次结晶体生成伴以雾状氧化白斑和糖色玉沁玉变,足以证明是一件古玉的话,您猜想糖白玉玉铲会是什么地方、什么时代的产品?
翻开玉器书籍,直线形刃缘的玉铲好像比浅弧刃缘的玉钺少许多。
1959年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10号墓出土了一件玉铲,出自埋有大量陪葬品的一女性墓主的胸腹部,无使用痕迹。《中国玉器定级图典》将其定级为国宝级一级品。同处的男性墓甚少或无出土文物。定级要素是玉铲代表墓主权威的象征物,它的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见图九)<2>。
http://s13/mw690/002ZQLl4gy6SzXr8wpu7c&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大汶口还出土了另外两件新石器时代的玉铲(见图十、图十一)<3>。
龙山文化(距今4900年-4100年)的玉铲看起来也没有使用的痕迹(见图十二)<4>。在《中国玉器全集(上)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一书中有一件1967年在陕西省延安市碾庄芦山茆村采集的龙山文化玉钺,从直线形刃缘来看,以为还是玉铲(见图十三)<5>。还有一件出自广西隆安县乔建遗址的玉铲,看起来确是像铁铣或簸箕(见图十四)<6>。
http://s7/mw690/002ZQLl4gy6SzXzhRVYe6&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有意思吧?青色沁成褐黑色、淡黄带绿色、墨绿色等玉铲,也许玉材产地不同,沁色五彩缤纷。除了广西出土的玉铲有柄像有肩石斧,形制上像不同源以外,其他五件玉铲似乎均和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有关联。从山东的龙山文化,到陕西的龙山文化,会不会龙山文化时期玉铲的特殊作用传播的脚步走得更远?青海?新疆?当然,玉石材料是可以移动的,同样,玉铲的制成品也是可以移动的。不管怎么说,这种无使用痕迹,或者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玉铲形制中,还真是缺少了一件灰白色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锦上添花也不错呀(见图十五、图十六)。
http://s6/mw690/002ZQLl4gy6SzXDDnXT75&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http://s9/mw690/002ZQLl4gy6SzXFu90Q58&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十四、图十五
浸水后的糖白玉玉铲色彩斑斓。
巧合的是在本博客《第一篇
这是红山文化的“规”与“矩”吗?》一文中,那十二件一组可能代表红山文化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水平玉器中,也有一件孔嵌方晶铲饰。文化的传递总是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吧(见图十七)。
http://s16/mw690/002ZQLl4gy6SzXKUwP55f&690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TITLE="第七十四篇 会变戏法的糖白玉玉铲——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二)" />
图十七
第二行左起第二件就是孔嵌方晶铲饰。
一件糖白玉玉铲,可以看到什么是古玉的雾状氧化白斑,什么是古玉的糖色,什么是古玉的铜绿沁色,什么是古玉极其罕见的次结晶体极品,这些都是判定古玉的最简单直观的方法,因为都是时间的痕迹。当然,最主要的是知道古代的玉铲是什么样子的。至于为什么说新石器时期的玉铲象征墓主的权威,当另说。呵呵。
注:
<1>.参考互联网百度百科:糖玉。
<2>.参考《中国玉器定级图典》主编单位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
本卷主编 周南泉 商务印书馆
2006年7月,第63页。
<3>.<6>.参考《中国古玉图释》那志良著南天书局发行彩版49、彩版48。
<4>.参考《古玉收藏入门百科》张广文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1月第1版,第51页。
<5>.参考《中国玉器全集(上)原始社会-春秋·
战国》杨伯达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2009年10月第3次印刷,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