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参观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有一件器物引起了兴趣,那就是史前制陶工具——陶垫(见图一)〈1〉。为什么呢?因为从侧面看,陶垫有个一端大,一端小的近似椭圆三角形的贯穿孔,会与龟壳纹铭文玉瑁〈2〉和人面龟鹰纹玉瑁〈3〉的椭圆形贯穿孔,产生联想(见图二、图三)。
http://s13/mw690/002ZQLl4gy6HmoI6w3Ofc&690
图一 陶垫
图二 龟壳纹铭文玉瑁
图三 人面龟鹰纹玉瑁
除了《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说“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之外,现在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玉礼器“瑁”。《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持冒,四寸,以朝诸侯。”许氏《说文解字》:“瑁,诸侯持圭朝天子,天子持玉以冒之。”从以上文字记载中,我们知道了瑁的尺寸是四寸,诸侯持圭朝见天子时,天子用瑁在诸侯的圭上,冒覆一下。台湾故宫博物院那志良老先生认为这“冒覆一下”不过是一种仪式,“与现在人们相见,互相握手,是差不多的。”<4>
让我们再一次看看天子手中“四寸”玉瑁,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吧(见图四、图五、图六、图七)。
http://s8/mw690/002ZQLl4gy6HmoX6xZte7&690
http://s10/mw690/002ZQLl4gy6HmoZQNSh19&690
图四 图五
http://s7/mw690/002ZQLl4gy6Hmp7UCiOb6&690
http://s6/mw690/002ZQLl4gy6HmpaL8Z7f5&690
图六 图七
龟壳纹玉瑁
最长13.6
最宽 10.4 最高 4.4厘米
重495克
器呈褐红色,有蚀孔、蚀瘢、绺裂。质地致密,坠手,有包浆宝光。圆雕,龟壳腹侧環扣状。龟壳近似椭圆形,长径为弧脊状,中脊两侧呈浅圆弧斜面倾斜。表面龟壳纹中部以减地阳起双條紋带饰长方菱紋、尖首圭纹和梯形纹相间,周边浅细阴刻线两环圈间飾四条十二组直角折线纹(参见圖五)。纵面观龟板腹面随外形稍凹陷,腹侧半中空环带近似椭圆形中空倒拱桥状(参见图四),桥墩圆滑收于龟壳板边缘内侧(参见圖六)。龟壳背面宽环带扣板位于腹侧中部,侧面观“T”型大檐冠冕状(参见圖七)。
器型别致,做工细腻。表面风化,有打磨痕迹。高倍显微镜下,青、白、金、红、黑色彩相间,散在金色金属颗粒嵌入玉质表层内,可見晶体暴露、晶面反光。
古代的一尺等于10寸。夏、商、周的一尺分别相当于现在的29.4、31.l、19.9厘米。〈5〉商代的一寸等于3.11厘米。龟壳纹玉瑁最长是13.6厘米,最接近是商代的“四寸”12.44厘米。
当年买回来,将其称作“龟壳纹玉隧”,是因为在可查找的玉器书中,尚未发现相同的器形,不知道如何归类和命名。当时的记录是这样的:“彩沁自然,有‘熟’、‘透’、‘细’‘丽’感。龟壳纹玉隧本身的作用尚未明确,就像红山文化的‘三孔器’。虽然新石器时期有类似小型物,如良渚文化出土的一端中空封闭、一半呈回形钩状物,称为‘带钩形器类’。与战国秦汉以后携带剑挂于腰间的玉隧有异曲同工的作用。窃不认为具此重量的龟壳纹玉隧是穿在腰带上,用于挂携之用。龟象征长命长寿,古代有龟形物,商代推崇用龟甲占卜。此器原为白玉并饰有龟壳纹,由其材質、型具、重量、规模、紋飾、工藝,以爲像礼器多过像佩饰。制作如此精细美观、色彩絕倫、极罕見,堪称夏商周三代‘皇帝玉’之珍品,值得珍藏。”
事过多年,回头看,以为当时称作“龟壳纹玉隧”,现在称作“龟壳纹玉瑁”,不但可能是三代的礼器,究其最初的雏形可能源自古老的制陶工具——陶垫。为什么呢?
形态决定功用。或者说功用取决于形态。以为人类发明任何工具都有一个需求和认知的过程。试想一个场面,古人每次喝水,都要跑到有水源的地方。也许有一天,因为有的人生病了,来不到水边,其他人可能用瓜瓢或是兽皮兜载运水。就这样,忽然有了盛器的概念。于是,瓶、瓮、坛、罐等器皿类器物的需求就产生了。发明用粘土做盛器,最开始可能只是用于存放猎获和采集的食物。上顿没吃完,下顿接着吃。火的利用,烧熟食物,顺手把那装载食物的盛器都一起架在火上烤了。过后发现,烧烤过的粘土盛器更结实,低温陶器的灵感也许就这样产生了。
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解说唐宋陶瓷,说标准的方形瓷器很难做。稍有差池,视觉上就能觉察并放大偏差。从台湾回来后,专门去选购了个天蓝色有白色暗花缩腰的方形瓷瓶。古玩店老板说,远古时代,因为都是手工,标准圆形的器具反而难做好。看博物馆讲解说明,古代陶器的制作方法早期有泥片贴塑法、泥条盘筑法,当然还有像小孩玩过家家的最简单手工捏塑法。贴片法是一层层泥片拍打贴上成型。泥条盘筑法是粗泥条做成后一圈圈叠加起来。再发展,就有了慢机修正法和快机制陶技术。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要使泥坨尽量紧密。尤其做中空器皿类的陶器。想来最初的制作动作是一手在内,一手在外,压实;或一手在内作垫衬,一手在外用木条拍打。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陶垫”就是用于内外壁的夯实、平整或刻花时,放置于尚未完全成形的泥坯内腔内壁面,起垫衬作用,防止器皿壁走样变形的工具。而在外面用作拍打的器物叫“陶拍”。
不难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龟的壳表面恰恰是呈微凸弧面,而且质地坚韧。如果是古人的思维,手到擒来吃肉剩下的龟壳,绝不会浪费,自然会想到用来代替圆腔内作衬垫的那只手,以抵抗壁外面拍打的力度。而且龟壳的形态和形状比手掌成形也相对稳定和固定。工具的产生和利用,也许就是这么小小的一闪念。就像猿人黑猩猩也会拿根细长条状物,譬如棍棒、茅草或树叶,伸入进蚁穴捉蚂蚁吃一样。由此推论,“陶垫”的发明和制作,实际上是龟壳的仿生器,源自龟壳微凸弧形表面形状,是有一定强度、硬度、微凸弧形面的替代品,主要是制陶程序中的大量需求。不同的是,思维的进化和运用的实际需要,“陶垫”的微弧表面做成平滑弧面,纹饰则出现在背面宽环带扣板表面。那么,进一步思想,为什么“陶垫”背面的穿孔是近似椭圆三角形的?或许是,如果要做高深窄口的容腔陶器,就要加长“陶垫”的手持把柄的长度,而且一定要知道的把持方向。横向椭圆形孔或近似椭圆三角形穿孔,是穿插棍棒,增长力臂,不用眼看,靠触摸就能知道“陶垫”面对方向的传递方法。而且比圆形孔与相楔合的木棒磨擦阻力大,不那么容易旋转和滑脱。当然,也有其他手握方式的陶垫(见图八)〈6〉。
http://s11/mw690/002ZQLl4gy6HwWoHIT06a&690
图八
陶垫(泥质)和陶拍(模型)
从科学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中,我们就看到了有玉龟的造型(见图九〈7〉、图十〈8〉、图十一〈9〉)。也有玉龟壳的雕塑(见图十二)〈10〉。有仿生镂空悬起的龟脊椎骨,当然可做纵向把手(参见图九)。而转横向的椭圆形穿孔,在延长力臂的同时,仍保持龟首尾端纵向示人,或许更胜一筹(参见图二、图三)。
http://s6/mw690/002ZQLl4gy6HwTDkM7P15&690
http://s13/mw690/002ZQLl4gy6HwTHUp2Yac&690
图九
玉龟 高 4.8 厘米
图十 玉龟 分别高9.4和 9厘米
http://s11/mw690/002ZQLl4gy6HwTQ3RP4fa&690
图十一
玉龟 高 3.9 厘米 图十二
玉龟壳
长5.3厘米
从陶垫(泥质)到龟壳纹玉瑁也许度过很长的时期。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龟和龟壳在此地的人类发展史上不但与甲骨文字的产生有关,而最早的利用,可能恰恰是曾作为陶器制作的工具之一,是考古学发现的“陶垫”的始祖,也是龟壳纹玉瑁的文化传递的根基和创作的源泉。
这样的推论,会不会觉得科学性不高啊?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让古物自己说话,或许需要运用对比、联想、反推论和假设的方法。即便是不是办法的办法。就像考证象形文字产生一样,象形文字像其形。最初的象形文字一定有其所要描绘的对象。而且是最直接最简练形象地刻画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物〈11〉。相信任何后世的所谓的玉礼器的产生,也同样不会是无中生有、无水之源。其最初的雏形,都是源于生活,与当时的生活用具或生产工具密切相关。信不信?容小女子慢慢道来。
俗话说“存在就是道理”。中小学课本不是也将陶器的制作和产生看成是旧、新石器时代界限的分水岭吗?新石器早中期,因为已经有了火的运用,有吃熟食利于健康的认知,有煮熟食器皿类陶器的需求和大量制作,“陶垫”的产生和使用,变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不是吗?
刚开始玩古玉就发现有关书籍上经常出现“礼器”两个字。究竟什么是礼器?为什么是礼器?这些礼器的造型为什么是这样的?天女散花,摸不着边儿。只知道所谓“礼器”,就会得到推崇。为什么要推崇?推崇的渊源和道理是什么呢?能说得清楚的所见不多。现在细细想一想,哪怕“礼器”这两个字,可能都是后人牵强附会的解释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的思想和文化现象。所谓“后人”,不但包括现代人,同时包括两千年前说写《周礼》的那些人。不是吗?原因很简单,因为谁也没有可能生活在五千年乃至一万年以前,但每个人都可以思维飘逸,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只是看谁又猜谜又估计,讲的合理成份的机率大一点而已。
既然龟壳纹玉瑁牵涉到“龟”,牵涉到“玉”,牵涉到“礼器”,以为以红山文化玉器作为切入点是再合适不过啦。大家知道,讲故事就有时间、地点和人物,还要有情节和道具。科技的进步,资讯的发达和开放,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地处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时的状况。墓主人说是一位老年男子,双手位置各摆放了件玉龟(见图十三)〈12〉。在另一个葬墓,位于骷髅的心口部,看到了另一个玉龟壳的胸腹面(参见图十四)〈13〉。“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奇先生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奇怪的是,这两座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14〉
考古专家告诉我们,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惟玉为葬”的发展阶段。即“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里,有一个与其他史前文化墓葬很不相同之处,那就是只藏玉器而不葬或很少葬陶器及其他器物。对于长期习惯于从陶器入手认识考古文化的我们来说,一时有些无所适从。”专家的引申是“因为玉器是非实用的反映思维观念的载体,而陶器则是与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以反映思维观念的玉器作为惟一随葬品而‘排斥’其他与生产生活有关的陶石器等,说明红山人在表达等级观念时,重精神因素远在物质财富之上。”〈15〉
哎呀,“等级观念”“重精神因素”,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形象跃然而出。莫非是巫覡?但有没有“排斥”其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陶石器等,还真不好说。
http://s4/mw690/002ZQLl4gy6HxNGiMnN33&690
图十三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五低点一号冢1号墓
墓主人为一名老年男子
http://s7/mw690/002ZQLl4gy6HxNNqdFQ36&690
图十四
图片中,两个葬墓分别至少看到了六件至十六件玉石器的造型。即使是现代,请阁下不用任何机械化工具、赤手空拳制作出如此数目众多、造型各异、对称协调的美观的玉石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不能不相信专家所说“等级”的存在。因为不可能每个红山人都有如此规格的墓葬。即是说,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红山人的墓葬,埋葬的在当时可能就是等级高层的人物。就像当今有人能睡在中山陵,能看到的十三陵墓一样。这些玉器虽然是随一人下葬,属一人拥有,但应该是众多人劳作的结晶,是财富积累,是享有特权的象征。这些玉佩、玉饰、玉件,虽然不是“与生产生活有关的陶石”类工具或器皿,好像也可以说代表着当时的“物质财富”和荣华富贵吧?哪怕是现在,你有我没有,也会调侃一句:“喂,老兄,你行。你发了,您?”玉器,不是“物质”品?“精神”是附加的说辞吧?不明白什么叫“玉器是非实用的反映思维观念的载体”?“非实用”?做出来、穿戴起来干什么?哪怕捉神弄鬼、花枝招展、上天入地,起码也是个排场、演练、装饰的“道具”。更何况……
什么人会享有特权?什么人会位于等级高层?什么人会享有荣华富贵?从现代推到古代,从封建推到史前,从元首、主席、帝王将相,推到氏族酋长、部落领袖,最特别而有意思的可能就是巫覡这个名称。《说文》“覡,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在古代埃及与这一方土地上的巫覡所作相同事情和功能的人,可能就是那通过天体观测可以预测尼罗河每年泛滥的时间和规模,具有神圣力量的法老。〈16〉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有特定的专用称谓。这些人能常人所不能,在古代要比一般人聪明,掌握一技之长,就有机会享有威望,随之而来的就是特权、等级高层和荣华富贵。
那么,什么又是一技之长呢?当代可能是发明互联网的软件,青铜时代可能是各种青铜器的配方,玉器时代可能是器形的设计及会附加各种说辞,农业时代、渔猎时代可能是耕作、捕获等工具的发明。先人一步拥有这些知识和本领的人都可以说拥有一技之长。就像本人曾推断玉璧的雏形,可能源自类似奥运会投掷项目的铁饼,是打猎时能够旋转抛出去的不规则的圆形手斧;玉琮的雏形可能源自古人火种的保存,是最原始的“可移动的灯座”——火把置放器〈17〉;同样,玉瑁的原始造型的灵感和仿制,可能源自龟的捕食,龟壳在陶器制作中的再利用,陶器的大量制作和需求,仿生龟壳的“陶垫”的因遇而生。古代陶器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分工,一种技能。
现在再回头看,那两个葬墓出土的玉龟为什么“无头无尾无足”,相信一点也不用那么奇怪了吧?如果有头有尾有足,那就是一个真实的龟的写照。而不是“陶垫”的艺术再升华。心揣“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壳的骷髅和双手握玉龟的老年男人,在当时可能是拥有设计和掌握制陶工艺的领军人物。就像当下那些领导时代潮流的著名设计师一样。当然,这位老人,也同时可能是部落的酋长、首领、“法老级”人物。那玉龟是“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也好,是“保护神”也好,以为只是一个标志和身份的象征。
每个人类发展阶段,都有使生产力爆发突飞猛进的转折点。所谓玉礼器,是因为“旋转的手斧”、“火把的置放器”、古老的龟壳和“陶垫”,在古人的生活和进化中曾起到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帮助过我们的祖先。所以才值得先人喜爱、推崇、以至衍变作为后世的礼器玉璧、玉琮、玉瑁来礼拜。
如果说考古发掘现场是一出戏的一个场景的话,民间任何收藏品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剧本中的一件“道具”。不难看出,由一件道具或一个场景推度一出戏的难易程度和分别。导演的原意和编剧的理解和发挥,可以演绎出各式完全不同的版本。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和今人、民间或考古学家都可以各说各话。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和眼界都是有限的,是因为任何人都有其视物的盲点。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啊!但还有一句“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不是个“废柴”,就好了。
呵呵,参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考古学“陶垫”的发现和存在,“陶垫”和玉瑁那如此相像的椭圆形穿孔的造型,也许可以以实物印证“陶垫”和玉瑁两者之间的关联。起码在艺术造型上两者极其相似,这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是不多见的。龟壳纹玉瑁表面的龟壳纹饰,是否也间接告诉我们龟、龟壳、陶垫、人面龟鹰纹玉瑁、龟壳纹铭文玉瑁、龟壳纹玉瑁,在制陶路上、在礼器的成型路上的前因后果,以及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衍生过程。这样的推理和想象,说不说得过去?
“事不过三”,也是忽悠……?
注:
<1>.<6>.摄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2>.参见本人博文第九篇〈捡‘漏’的机会几乎等于零?〉。
<3>.参见本人博文第十篇〈手摸历史,揭开玉瑁之谜〉。
<4>.参考《中国古玉图释》那志良著南天书局发行第107页,礼器。
<5>.参考互联网百度提供。
<7>.<8>.<9>.<10>.图片参考《红山文化古玉鉴定》许强著华艺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第53页、133页和137页。图九: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基地1号墓出土。图十:牛河梁五号冢1号墓出土。图十一: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基地1号墓出土。图十二:牛河梁二号冢21号墓出土。
<11>.参考《图说六书
汉字发现》唐汉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
版,第7页,象形造字法:按照外在事物的轮廓或体态,通过描绘、勾勒来表现事物概念的造字方法。
<12>.<13>.图片十三、图片十四分别参见新浪《大毛说玉》博文〈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回顾与探索(五)〉和〈[原创]超级国宝“指南龟”现身辽宁建平牛河梁〉。
<14>.参见《互动百科》牛河梁遗址: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里手握双龟的神秘老人。
<15>.参考《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杨伯达主编紫禁城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第91-92页,〈玉与陶——中国史前玉文化研究提出的新课题〉郭大顺著。
<16>.参考《气候文明史 改变世界的攻防八万年》田家康 著 脸谱出版
2012年8月,第115-116页。
<17>.参见本人博文第二篇〈由第二盏玉灯联想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