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2013-07-25 08:14:01)
标签:

商管銎玉钺

半圆卷角刃

三孔器

兽面纹

中西文化交流

分类: 工具、兵器

   所谓“楷模”,原以为是楷书的榜样。虽然商代还没有汉字的楷书,也许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落下了重重的一笔。原来“楷”字本身引申的意思就是“法式”“典范”。《广雅》有云:“楷,法也。”英语表述即modelexemplepattern。还是先看看实物图片吧(见图一、图二)。

 

      http://s4/mw690/a3afa4c6gx6Bj4iO10f63&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图一 


       http://s13/mw690/a3afa4c6gx6Bj4piVYM5c&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图二

 

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最长30.62.2-15.80.2-2.4厘米重992

器呈赭褐色,有黄、绿、棕红彩色沁,呈斑块状。宝光内敛、光滑温润。有蚀孔、蚀瘢、绺裂。半圆雕,由斧钺部与柄部组成。斧钺身部呈大半圆形,双面刃部呈弧形,刃角尖内卷与钺颈部相连形成一对卷云纹形孔穿,与钺颈、柄部形成两个对称圆三角形镂空孔;钺体近刃端并排饰有三个圆形穿孔,孔缘两面呈圆滑突起矮环筒状立边;钺颈部饰有兽面纹饰:因减地形成凸起的细长平直眉,眉外端呈对内钩卷云纹状;眉与柱形鼻呈直角相连形成横菱形眼框的上、内缘;用一面斜坡技法在鼻柱间饰有4-5块麟状次递方形纹;在减地菱形眼框中,眼球呈外上斜轴突橄榄型隐起,上饰单阴刻小圆圈形眼珠;嘴为平底上内卷对称云纹头,额头两侧亦以平尾下内卷钩云纹作装饰;柱形鼻上端饰有对内卷钩连云纹,云尾呈角形连接,连接角尖朝上;用一面斜坡刻画从口两侧向外延伸出的细长翼爪,分收三角形鹰鸟状尖锐三趾尖;最外端趾的上内方各连一内卷云头。柄持部近似圆柱体;柄上部刻三组阴双线划分为两节;两节内分别饰两对四组单阴刻内卷云纹并岐出折线纹。

钺刃中下部一小段不光滑凹陷,似为使用过痕迹;低倍显微镜下,可见沁色晶体呈斑块状,油润熟透感;有晶体反光。高倍镜下,可见晶面反光;金色金属颗粒嵌入器表层;可见灰白色原玉质结晶体;赭褐色沁色自然;柄端绺裂呈层次状洞穴,表面覆白色氧化层。

 

此钺面上并排的三个圆形穿孔,会联想到红山文化的三孔器(见图三<1>);孔缘突唇立边,有商朝特有的被称为乳环璧形的影子(见图四<2>); “T”形眉鼻、卷云纹眉端、橄榄形臣字眼、小圆眼珠、平底上内卷纹形嘴、鹰爪三角形尖趾及外趾端上方的内卷云头,似为上卷的胡须,使兽面纹看起来充满霸气;单阴刻内卷云纹岐出折线纹似旌旗大刀,别具一格。此器运用单阴刻线、减地、减地阳起、一面斜坡的技法,亦强烈增加了兽面纹的立体层次感;商代的玉器为什么是褐红色的商代的兽面纹鼻柱上为什么有麟状次递方形纹另当别论;钺面上镂空的“三孔”、“五孔”或“七孔”,准确、对称、平衡的艺术构图,怎么看、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一个字:

 

   http://s5/mw690/a3afa4c6gx6Bj4CozvSa4&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图三 兽首三孔器  红山文化 9.2 厘米           图四  弦纹玉璧 

 

   夏商的青铜钺精美华丽,有实用斧形器的外形,多为礼器性兵器(见图五<3>、图六<4>、图七<5>)。

 

     http://s14/mw690/a3afa4c6gx6Bj4IYOPbcd&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http://s13/mw690/a3afa4c6gx6Bj4KP08A1c&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图五镶嵌十字纹方钺夏晚期   图六 人面铜钺       图七  夔纹钺  商中期

 

   有一种特别的管銎钺,不是条形阑捆绑固位,而是包揽环套固位,从商中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 (见图八<6>、图九<7>、图十<8>)。此三件管銎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陕西榆林出土的銎背中间有玲,上下各铸一兽的三孔管銎钺(见图十一<9>)。这种带有动物装饰题材的艺术风格,“西起太平洋,东到日本,北至北极海,南达中国平原,具有广泛的地域性。”<10>

 

     http://s5/mw690/a3afa4c6gx6Bj4R4KFea4&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图八  云雷纹管銎钺               图九 七孔半圆形刃管銎钺  西周早期

 

    http://s11/mw690/a3afa4c6gx6Bj4YnOJk8a&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http://s3/mw690/a3afa4c6gx6Bj532yVc22&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图十 三孔卷云纹狭刃半圆形管銎钺 商末    图十一  有銎钺 12世纪  18公分

 

最近在互联网上看到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中心武大鹏硕士20054月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洛雷斯坦暨西亚管銎斧的研究与比较》(The reaseach and comparision of the shalf-lole axes in Luristan & the west Asia)。觉得很有意思。有兴趣者,可以一阅。

 

之所以觉得有意思,是原来看书时,提到管銎钺,说是北方游牧民族或边远方国的器物,有的只写是公元前14-11世纪。而云雷纹管銎钺因为可能是商王朝南方地方政权——新干方国范围内出土的,所以注明“这是新干方国王权的象征,造型富有土著色彩”<11>(参见图八)。

 

  “土著色彩”?“北方游牧民族”?“边远方国”?如此精致和精美?那文化的渊源时间和地域有多远?“由于北方民族与欧亚草原地带的许多民族之间,很频繁的接触和来往,这些民族的青铜器相似成分愈来愈多,‘动物纹饰’便成为欧亚草原民族通用的装饰艺术,西方学者称为‘斯基泰—西伯利亚’风格。在中国,因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早已享誉海内外,故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12>

 

看武大鹏硕士的论文,不能不使人觉得这种金属制造管銎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巧合,有机会含有来源于西亚的文化和技术元素。

 

洛雷斯坦位于伊朗的西部,地理位置频临两河流域以东,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是两河文明重要的金属矿产地。而管銎斧又是洛雷斯坦以及西亚自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700年间最主要的斧类形式。作者将119件洛雷斯坦和110件来自其他西亚的管銎斧标本作了统计和说明,并详细进行了分型、分类、分式并分时期、分地域。

 

云雷纹管銎钺(参考图八)有DbIII式序号96的影子:窄身弧刃 。有意思的是云雷纹管銎钺管銎背部隆起的部分仍可看出是夏商青铜钺条形阑的形状(参见图五、图六、图七)。洛雷斯坦的管銎钺是没有这样条阑形突出构造的“序号96出自洛雷斯坦,管銎的中央有一条直线突棱纹,管銎与刃身连接处为兽嘴造型,表现为斧身从兽嘴中吐出,刃身有人字形排列。J.迪塞认为此斧属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或古巴比伦时期。”<13>乌尔第三王朝即公元前2400-2000年。古巴比伦第一、第二王朝即公元前2000-1500年,古巴比伦第三、第四王朝即公元前1500-700年。云雷纹管銎钺的窄身弧刃和管銎构造,与刃身表面饰精美的云雷纹饰案和管銎背部条形阑突起,不能不说既有西亚管銎斧的风格,又有本土玉器和青铜器纹饰和形态的特色。

 

三孔卷云纹狭刃半圆形管銎钺有銎钺七孔半圆形刃管銎钺H形新月形斧的狭长弧刃中也能找到相类似的因素。但经改良带有本土代表性标徽的特更为显著。

 

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参见图一、图二)三孔卷云纹狭刃半圆形管銎钺(参见图十)有銎钺(参见图十一)一眼看去非常相像,特征非常明显。相像在哪儿呢?也许就是那钺身并排镂空的“三孔”和弧刃卷角端的造型。如果说镂空的 “三孔”像标记性符号,是代表着自红山文化以来某族份、某血缘、某大宗系,或者说是殷商史祖来源的信号,那么相同的感觉相信会得到考古学和器物学上的证明。而最具“中国”特色兽面纹饰,恰恰是中国神兽类动物类人性化的典型标志,亦相信是王者、英雄、超人的神圣化的徽号。其出现在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柱柄玉钺的表面,怎么能不令人鼓舞和激发联想。

 

在有关饕餮纹饰的论述中,法兰西科学院院士雷奈·格鲁塞教授认为:不应到中国以外去寻找这种怪物的根源,它是中国天才的标志。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列·谢·瓦西里耶夫认为兽面纹应是殷人的至尊上帝(殷人视为传说中的始祖)的画像。日本学者林已奈夫认为不应把所有的兽面纹都视为饕餮,只有在兽面纹的兽头中上部饰有他称的“篦形饰”的才是饕餮。14

 

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也许是殷商的当权者吸收了欧亚草原民族的文化精华,将动物纹饰变换成大宗王室“英雄”象征的兽面纹标这兽面纹柱形鼻上的“麟状次递方形纹”,会联想到龙鳞纹、大海里的蛟龙;“从口两侧向外延伸出的细长翼爪,分收三角形鹰鸟状尖锐三趾尖”会想到翱翔的鹰鸷,东夷人的祖先;“外趾端上方的内卷云头,似为上卷的胡须”,这兽面纹的“霸气”来自“英雄”的刻画,是长满虬髯的年长男性;“减地菱形眼框中,橄榄型呈外上斜轴突橄榄型隐起,上饰单阴刻小圆圈形眼珠”,一对深邃、睿智、威严、审视的眼目,怎能不令人畏惧和信服?一不留神这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柱柄玉钺成为商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留有烙印痕迹的器物性证据。

 

有意思的是到了西周早期,改朝换代的当权者也许不想再强调“三孔”的标徽,也许是有意“渐忘”或“淡化”。将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柱柄玉钺表面看起来镂空的“七孔”(参见图一、图二),“一”字排开,变成了七孔半圆形刃管銎钺钺面上的“七孔”(参见图七)。当然这是推测和讲笑。

 

更有意思的是红山文化时期,可能就有这种半圆卷角钺的造型(见图十二,第二纵行中间那件)。因为另有小孔,可穿绳捆绑携带,也许是一件代表身份象征的佩戴饰物。15〉

 

  http://s9/mw690/a3afa4c6gx6Bj7frAwMf8&690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TITLE="第四十一篇 商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楷模? ——记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 />     

                              图十二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是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主要遗址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因1935年赤峰红山文化发而得名。文化的发展、交流、互补、吸收、包容,取其精华、琢刻上时代的烙印,就是这么奇妙!也许这才是推进人类进步、发展,文明产生的原动力。何有谁的发明在前?谁的发明在后?正如李济先生所讲:“不仅不能指出是何人,连何种民族也不能确定。------我们只有把文化的创造和新事物的发明视为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16>所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管銎钺的包揽环套插入式三维立体固位,应该比条形阑平面二维捆绑固位接触面积大,磨擦阻力大,稳定性能高,相对代表着科技的进步。

 

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徒有其表,仅外形类似金属管銎钺的造型。相信在当时是一件象征王权和军事权力的工具类、兵器类的玉礼器。

 

玉器时代、玉器雕琢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阶段和文化。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柱柄玉钺既含有玉文化材质的因素、标志性“三孔”的造型和典型的兽面纹饰,又含有西亚青铜兵器管銎斧改良版造型的元素,圆柱柄表面仍琢有分节隔断包揽环套固位的纹饰装璜。由此是否再次使人相信并证明“自仰韶到殷商时代,北方的民族有新血液的成分加入。17

 

可惜这是在古玩店买回来的。实用考古价值大打折扣。记得古玩店老板说,曾借出过供人拍戏做道具。还说有北京的专家看过,说是“好东西”。“好东西?”“好东西,那专家怎么不买?”当时咱怎么也看不出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柱柄玉钺有《玉器定级图典》上那又白又绿玉器的感觉,原以为可以通过“洗白白”还原其玉色。奋斗了一番,觉得越洗越难看,以为是“假的”,还专门问过老板:“会不会被人换过啦?”现在想起老板当年无语的表情都觉得好笑。想来俺还不是古玩店老板论藏高古玉的谈话对手呀!

 

此类玉柱柄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钺尚未见文献记载。根据国宝级定级标准,具有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研究价值的首发、孤品,即使是传世品,亦无例外。 尝自视兽面纹三孔半圆卷刃圆柱柄玉钺斧为国宝级珍品,极为罕有。也许是商代中西文化交流记录的实物楷模

 

小女子经常被孩儿老爸调侃为“国宝帮”的一员:“这也国宝,那也国宝,全是假的。你不就享受写的过程吗?”呵呵又“玩”了或被“玩”了一 

 

 

 

 

 

 

 

注:

<1>.参考《古玉收藏 门百科张广文 主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61月,第19页。

<2>.参考《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 玉器卷》史树青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55月,第19页。

<3>.<6><11>.<7>.<8>.分别参考《穿越中国历史的时光隧道 上册 从盘古初开到南北朝的兴败》周时奋著明窗出版社200512月,第3450页、第65页、第55

<4>.<5>.参考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 铜器卷》史树青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55月,第10页、第57

<9>.<10>.<12>.参考《中国考古全纪录》通鉴文化编辑部人类智库股份有限公司 200811月,第38页。

<13>.参考《洛雷斯坦暨西亚管銎斧的研究与比较》(The reaseach and comparision of the shalf-lole axes in Luristan & the west Asia)武大鹏著,第29页。

<14>.参考《美术考古与艺术美学》赵宪章朱存明著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12月,第170页。

<15>.参见本博克第一篇《这是红山文化的‘规’与‘矩’吗?》5. 半圆卷角钺饰

<16>.<17>.分别参考《中国文明的开始》“李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58月,第1426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