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自己看书,断代为西周的犀琥饰,所以觉得特别珍贵。
一件看似广州越王坟出土的犀牛饰片,一会儿被摆在柜台玻璃下躺在那儿,一会儿用装饰架放进橱窗内立在那儿,古玩商推介我买,说是真的。我一直没有心动,因为它看起来象木头,跟玉一点也拉不上边儿。几个月下来,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又看到了这件东西。这回古玩商还挂了个标签,写着
“战国的玉琥”。他知道我还没有这类片饰,就说“很便宜,拿回去玩嘛”,还拿出个光度很亮的手电筒和西德产的放大器教我看边儿。“那儿,是玉,不是木头。”果真看边缘有点玉石透光的感觉。他告诉我是“青白玉”。整个一个“黑家伙”,跟白一点儿也扯不上关系。敲一敲,声音倒还清脆。“对呀,不是木头。”想一想越王坟博物馆的犀牛饰片,看书觉得挺漂亮,可是看实物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跟这个也差不多。出土的东西可能就是又黑又脏。是什么不知道,买回来再说(见图一、图二)。
http://s13/mw690/a3afa4c6gdfd0d6f8534c&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一
http://s1/mw690/a3afa4c6gdfd0daeb0570&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二
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先看《中国玉器定级图典》,在国宝级一级品中有个春秋早期的玉琥,颜色是褐黑的<1>。在《中国玉器全集(上)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同一件器物称作玉虎,玉质黄绿色,虽然分别注明是1982年、1983年,但都是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见图三)<2>。在《古玉收藏入门百科》有个战国玉虎,外形有七份相似(见图四)〈3〉。在《中国艺术收藏鉴赏全书玉器卷》又找到了个和田青白玉质的玉犀琥(见图五)<4>。看这类“春秋”“战国”的片形玉饰,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满”。器具全身佈满了纹饰,不留空白。向后翻书,汉代的玉犀形璜饰背腰臀部凹凸起伏、遥相呼应、张力十足。有一圆孔,显然是佩挂的(见图六)<5>
。虽然一件比一件精彩,但还是有点失望。
http://s2/mw690/a3afa4c6gdfd108ef4991&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http://s7/mw690/a3afa4c6gdfd10a6936d6&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三
玉虎 春秋早期 长12.7厘米
图四
玉虎战国长14.8厘米
http://s3/mw690/a3afa4c6gdfd1203dfcc2&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http://s9/mw690/a3afa4c6gdfd12172c5e8&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五
玉犀琥战国
长13厘米
图六 玉犀形璜佩 西汉前期 长8.5厘米
翻书往前看,“西周玉器的材质仍保持商代玉材较丰富的特点。”“其颜色有青色、青白色、灰青色、黄清色、淡绿色、墨绿色、茶褐色及黄褐色。”“造型以片形为主,圆雕者很少。造型有几何形、动物性和人物形。”“动物形主要是各种动物玉佩饰,有牛、鹿、虎、兔等。”“西周早期的玉器纹饰较多地保留了商代玉器的风格,大约从西周中期开始,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为阴刻线琢出,或为单阴线纹,或为双阴线纹。双阴线纹中的一条阴线(外侧线)又琢成一面坡线,即把阴线线槽的一侧琢成坡状。阴线又常表现为较长的弧线,线条的转弯处也呈弧形。”“同商代及春秋时期的玉兽面相比,西周时的兽面纹显得简练,且表面的弧线较多,方折线较少。”
“表现动物纹样时,善于以夸大局部特征来概括全貌的艺术手法,达到笔简意赅、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6>
“一面坡阴线”?“较长的弧线”?咦?我这个““战国的玉琥”的前肢后胯不就是用双阴线一面坡较长的弧线琢刻出强有力的肌肉,“夸大局部”兼“琢简意赅”?喜悦的兴奋一下子就冲上了喉头,“没错,应该是西周的东西”(参见图一、图二)。
问题来了,这类造型是玉虎、玉琥,还是玉犀琥?每本书的出发点不同,名称也不同,容易混淆呀!“战国玉虎”(参见图四)、“战国玉犀琥”(参见图五)和这件老板标明的“战国的玉琥”(参见图一、图二),腰臀部都有个向前弯的钩尖,唇面部宽厚肥大呈斧钺状。看来这三件器物是在刻画同一类动物,与“春秋早期玉虎”不同(参见图三)。而“西汉前期玉犀形璜”明显看到耳后有一只细长弯曲的尖形角状物。“犀角?”“犀牛角?”不知为什么会想到是水牛的角(参见图六)。
还是《孙机谈文物》书中的一篇文章《古文物中所见之犀牛》,令人茅塞顿开。图片中山东寿张出土的商代小臣艅尊那宽宽似立钺的唇鼻,和我这“战国的玉琥”似斧钺的肥厚面部有几分相象(见图七)<7>。被称为“小臣艅犀尊”的这件青铜器,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见图七A)<8>。另一件陕西兴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错金银云纹犀尊”,同样令人瞩目(见图八)<9>。原来那宽宽厚厚似斧钺的唇鼻面部,刻画的是一只上翘的犀角(见图九<10>、参见图七、图八)。一个在山东寿张出土,一个在陕西兴平出土,一个是商代的,一个是战国—西汉的,说明“中国古代是产犀牛的。不仅产,而且相当多;不仅华南产,而且在华北大平原上成群结队的出现。”<11>甲骨文“有一条记载焚林而猎的刻辞说,那一次就获‘兕’(甲骨文字)71头(《乙》2507)。”<12>《新华字典》“兕(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
古人能分辨出犀牛的雌雄?用不同的名称?
http://s6/mw690/a3afa4c6gdfd13aa50e15&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七 图七A
小臣艅犀尊 商 高24.5厘米
http://s2/mw690/a3afa4c6gdfd13ea34431&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http://s9/mw690/a3afa4c6gdfd1404db9b8&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八
错金银云纹犀尊战国—西汉长58.1厘米 图九
如果再仔细观察进行分类,不难发现“战国玉虎”“战国玉犀琥”和“西汉前期玉犀形璜”的额面部都有一个明显的尖锐凸起(参见图四、图五、图六),与“小臣艅犀尊”和“错金银云纹犀尊”(参见图七A、图八)一样,都是在刻画亚洲小双角犀牛(又称苏门答腊犀)头面部前大后小、双犀角的外貌特征(见图十<13>、参见图九)。而西周犀琥饰那斧钺形钝钝的前缘,卷云纹圆钝的隆起额头(参见图一、图二),像是亚洲独角犀牛(又称爪哇犀)面部的造型(见图十一)<14>。
http://s1/mw690/a3afa4c6gdfd15a51f7f0&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http://s1/mw690/a3afa4c6gdfd15bd68e00&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十
亚洲小双角犀牛
图十一
亚洲独角犀牛
李济先生所写的《中国文明的开始》一书中提到,“商代的人种植稻米,发展丝织,进口锡锭、贝壳和龟壳,在王家苑林中豢养象、孔雀和犀牛。”<15>也许王家苑林豢养宠物,可以追踪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记
“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御龙氏。”“龙,水物也。”
这么个“黑家伙”会不会是经人工作伪,又煮又炸又泡又染,还能“盘”出来吗?古玩商说:“你试嘛!”
“好”。回来以后就开始了大“洗”工程。当然是水洗。当时以为古玉从出土到书本上可以看到的“美玉”图片,若要被大众所认同,一定是经过一个
“美化”“还原”的过程。谁不知洗的时候,觉得犀琥足部分开始膨胀,感觉变厚变重。“吸水?”从来没有听说过玉器会吸水。立刻又跑回去问古玩商。他淡淡地说,他知道并也试过。没听说过“凡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16>?老板指点着壁板上不知从哪儿抄来的白纸黑字念给我听。“什么?让我给踫上啦?”古玩商说他另外还有一件,两件是一起拿回来的,说拿回来的时候都还捆着草绳。问他是什么地方来的?含糊:“北方”。“北方?”这地域范围也忒大了。站在香港,北望神州,什么地方皆有可能。“一对?”几天以后,我又买到了另一件几近相同的器物。
所谓“犀琥”,这个“琥”字,想来是将其算成一种玉礼器罢了。把两件西周犀琥饰放在一起看,那才叫高兴。尺寸均为最长15.5、最宽7.5、厚0.6-0.7厘米。重量分别为107克和126克。两件器物不能完全重叠,洗白了足部的那塊有玉缩变形。“洗轻了?”“罪过、罪过。”器表面有黄褐色腐蚀沁皮壳、散在不规则黑色水银沁瘢及嵌入粘附的的银色金属反光点。体扁平,两面纹饰粗看基本相似。如果仔细看,两面的前肢后胯刻画是不同的。请注意看那眼睛,眼角线的延长和歧出,以为也是西周玉器的一种特征(见图十二、图十三)。
http://s15/mw690/a3afa4c6gdfd1849a6a4e&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十二
尺寸均为最长15.5、最宽7.5、厚0.6-0.7厘米。
http://s16/mw690/a3afa4c6g7cc827313a9f&690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TITLE="第三十九篇 一对珍贵的西周犀琥饰" />
图十三
两件西周玉犀琥不能完全重叠,洗白了足部那塊有玉缩变形。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那只战国的玉犀琥“存世极少”<17>(参见图五)。一对西周的玉犀琥饰相信更加少之又少,足见弥足珍贵。但有一个前提是必须的,那就是这一对西周玉犀琥饰首先得是真的。呵呵。
注:
<1>.见《中国古玉定级图典》本卷主编周南泉主编单位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商务印书馆
2007年7月,第91页。
<2>.相同图片来自《中国玉器全集(上)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杨伯达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217页。
<3>.见《古玉收藏入门百科》张广文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1月,第126页。
<4>.<17>.见《中国艺术平收藏鉴赏全书玉器卷》史树青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年5月,第28页。
<5>.见《古玉收藏入门百科》张广文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1月,第146页。
<6>.关于西周玉器材质、材色、造型、纹饰、工艺均参考《古玉收藏入门百科》张广文主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6年1月,第78-80页。
<7>.见《孙机谈文物》孙机著东大图书公司
2005年7月,第28页。
<8>.<9>.
见《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李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84、185页。
<10>.<13>.<14>.图片来自互联网上资料。
<11>.<12>.见《孙机谈文物》孙机著东大图书公司
2005年7月,第26-27页。
<15>.见《中国文明的开始》李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5年8月,第88-89页。
<16>.见《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杨伯达主编紫禁城出版社
1998年3月,第8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