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洪甫著《太平洋岩画——人类最古老的民俗文化遗址》一书,有一个岩刻画面的构图,令人眼熟和兴奋,值得回味和遐想。那就是这幅内蒙古阴山岩刻的无脸框人面(见图一)<1>。
http://s2/mw690/a3afa4c6gdcc3ce104dd1&690 红山龙齿佩" TITLE="第三十五篇 红山龙齿佩" />
图一
为什么呢?您看那似飞翔大雁形的眼眶和大大圆环形双眼的下方,那一排联在一起的齿状凸起,会不会联想到红山文化的“勾云形大玉佩”(见图二)<2>?
http://s8/mw690/a3afa4c6gdcc3d2c97fe7&690 红山龙齿佩" TITLE="第三十五篇 红山龙齿佩" />
图二
勾云形大玉佩(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
想来红山文化的那一类被称为“勾云形佩”
的器形,也许只是后人的直观和想象。这雕刻在阴山岩壁上的古老绘画,也许会间接提示或告诉我们:那些所谓的“勾云形佩”上的齿凸,其最初的原型,不过是人面或兽面上的牙齿!
不管是人类的牙齿还是动物的牙齿,最基本的功能本来仅是切割或咀嚼食物的。但猛兽的牙齿则不同,其锋利无比,不仅可以作为撕裂的工具,也可以看成生死存亡的关口。想想看,猎居时代,先人在茂密丛林或茫茫荒野正奋力追捕野兽时,那傢伙突然张开血盆大口,露出獠牙,与你对峙并咆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内蒙古阴山岩刻,古人把那无脸框人面的牙齿刻画得如此夸张而突出,或许是幻想拥有猛兽般的獠牙巨齿,或许是崇拜猛兽獠牙巨齿的恫吓威力,或许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人面兽面的衍变及转化,可能与图腾神化的过程有关。从内蒙古阴山古老的岩刻,到距今约为60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的年代,相信有相当漫长的时期。正如红山文化本身都有上千年的延续。一千年是什么概念?即等于现代的人和宋朝的人为同一时代的人!您能够运用宋朝人的思维、穿戴宋人的服饰、进馔宋人的饮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宋代人的言谈和举止吗?所以说,悠悠岁月,年复一年,
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构图原本的创作意念,随着后人的认知所限,都可能一变再变,即使南辕北辙,也不足为奇。
言归正传。您一定熟悉1971年在内蒙三星它拉村采集的那被誉为“中国第一玉龙”的造型吧(见图三)<3>?
http://s15/mw690/a3afa4c6gdcc3d8cd82be&690 红山龙齿佩" TITLE="第三十五篇 红山龙齿佩" />
图三 玉龙
红山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
那您有没有见过那“龙”和那排“齿凸”联合雕刻在一起的构图呢?这是刚沾手红山古玉,就得到的一件小玉石器(见图四、图五)。
http://s8/mw690/a3afa4c6gdcc3df3e2487&690 红山龙齿佩" TITLE="第三十五篇 红山龙齿佩" />
图四
http://s10/mw690/a3afa4c6gdcc3e959d529&690 红山龙齿佩" TITLE="第三十五篇 红山龙齿佩" />
图五
红山龙齿佩 最长7 最高2.8
最厚1.1厘米 重25克
器呈浅黄色,呈不透明鸡骨白化,有瘢缺,有裂痕和撞击裂纹。撞击裂纹处有褐色沁。表面有包浆,宝光内敛。半圆雕,似横柄齿梳状。梳柄为典型红山文化玉龙首,减地阳起细长水滴眼,一字形口裂,唇吻部似海豚嘴突。龙体部成柱状,尾段收尖,弯曲向下。龙体下部与龙尾部之间连成排齿状凸。两面对应雕刻齿凸分三组半,每两齿为一组以圆凹弧线分隔,每组齿凸间和每组齿凸上以阴槽线刻相分隔。阴槽线刻由梳齿缘边至齿根侧由深变浅呈近似狭细等腰三角形,梳齿缘边为三角形的底边。阴槽线刻表面可见俗称“瓦沟纹”平行横向钻痕。龙体部有一两面对钻圆孔,孔壁可见旋转钻痕及对接台阶。器表圆滑无鎅手。
拿给中学时期的老同学看,她不相信是真的。“红山文化玉器那么稀有,哪可能这么容易得到?”“你最好先看看书,学学历史,中国什么时候才有了‘梳子’?什么时候梳子才有柄?梳子的柄什么时候是竖向的?什么时候才变成像这样横柄梳的了?”得,明明玩的是红山古玉,怎么变成了要看“梳子的历史”?!由此发现,玩高古玉,原来需要有相当广泛的知识,需要看很多的书。真是牵一发而动千斤呀。真不真、容不容易得到,倒变成其次了。红山文化时期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器型?判断真假的根据和道理是什么?能不能说服别人?能不能说服了自己?自己都不明白的事,怎么能以理服人、轻易地说真假?!这样一想,是不是很刺激?很具挑战性?
这不,就像打开了一本浩瀚的天书------。之所以将这件像龙柄齿梳的小器物称为“红山龙齿佩”,是因为其有红山文化典型特有的
“龙”的造型(参见图三),那一排“齿”凸 ,是看了内蒙古阴山岩刻那幅无脸框人面画(参见图一),有了灵感联想出来的。既然有“龙”,又有“齿”,两者合一,称为“龙齿”本来感觉还不错。谁不知在互联网上搜索,“龙齿”原来是一种中药。龙齿“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的化石。”<4>”据说具有“镇惊安神,清热除烦”的功能,主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身热心烦。”<5>更有意思的是原来希腊神话中也有“龙齿”一说。据说“底比斯城邦的始祖卡德玛斯建邦时曾杀死过一条大龙,并将其齿种入地下。随即,龙齿竟像种子长出生物,这些生物是一群群好斗嗜杀的武士。于是,他们便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下五个人,变成了底比斯的祖先。”<6>这把“牙齿种入地下”,怎么像小时候听说小孩拔了乳齿,那乳齿要不扔到房顶上,要不埋入地下的习俗有雷同之处?原来龙的传说不是中国“独有的”?“龙齿”用以表示彪悍凶猛的武士,早有前科?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种用来阻挡战车前进的尖锐齿凸金属障碍物,其名也叫“龙齿”。<7>有没有发现,这“龙齿”还是和战争有关。如此一来,为避免混淆,为这件小器物冠名
“龙齿”的前面,加上了“红山”二字以示区别。至于为什么称其为“佩”?是因为这龙体部像那“第一玉龙”一样,也有个贯穿圆孔,可以穿绳系带(参见图三)。
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一书中有幅图片,图字说明是“红山文化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
(见图六)<8>。“带齿动物面纹”,反过来释读,既是“面纹”、“动物”、还是“带齿”的。同本人的想象完全一样!红山龙齿佩那一排齿凸,不是梳齿,而是“动物”的牙“齿”!呵呵,这种不谋而合的感觉,真好!
http://s2/mw690/a3afa4c6gdcc3ed4ab601&690 红山龙齿佩" TITLE="第三十五篇 红山龙齿佩" />
图六
再次翻开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原来在红山文化玉器分类中,作者早就把“兽面形佩”和“勾云形佩”分为两类。兽面形佩“为正面兽面,穿孔形眼睛,兽面两侧有横向窄条镂空,其下为勾云形”“兽面形佩形象神奇,造型对称,神态生动惊人,尤以长齿为最大特征。长齿以每两齿并拢为一组,且齿数多为奇数。”<9>。“长齿以每两齿并拢为一组,且齿数多为奇数”,这不恰恰也正是红山龙齿佩齿凸的表面特征(参见图四、图五)?只不过红山龙齿佩将那人面或兽面换成了“龙”的造型。如果说这“龙”的造型,当时代表某个氏族、族裔、集团、邦国的共同标徽或图腾,当时创作者的意图或者是想表达那领导这集体的领袖具有像野兽獠牙锯齿般的英勇和威力。《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郭璞注:“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怎么觉得“凿齿”两个字在这儿好像不是说某种“兽名”,而是说像野兽一样凶猛的不同族类的悍将,会联想到类似蚩尤或东夷族那类海洋性属民,他们的祖先恐怕千百年来都有“凿齿”以示勇敢的习俗;<10>或者古老部族首领以动物的长齿武装在自己身上,以增加强大和彪悍的威力;甚至当今世界,偏远原始部落遗民佩戴兽类长齿的图片或摄影亦不乏见到。
敞开思路,中国历史上那些玉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恐怕是兽面化的人性英雄面容的抽象艺术表象形式。“能者为王”,以这种抽象的配有齿凸兽面化的人面,作为代表像野兽一样凶猛彪悍氏族领袖的图腾,好像不是非份之想。所谓“兽面纹”进而衍化成“英雄”、“领袖”、“神灵”的标签替代纹饰,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我们知道红山文化的那条“龙”(参见图三),对中国龙文化及玉龙发展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说“龙”的形象,或者说“龙文化”,是思想、意识、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体现;“齿凸”纹饰,则代表无往不利、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是强权、武力、争服的战争手段。一文一武,一软一硬,也许是任何体制达到平衡治理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将两者合二为一雕刻在同一件器形上,或者正是红山龙齿佩的珍稀、可贵之处。
所以,当我们遇见到一件古老的器物时,有时候第一直观可能是对的,有时候第一直观可能是错的,就像“梳子”或“牙齿”。用现代人的思想、认识、感观去体会古人的情感、思维和创意,会有偏差,不足为奇。毕竟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而且每个人认识问题的方法、角度、程度都不同,无谓谁对谁错。求同存异,玩的过程中,以物证史,在沉淀中学习到了新的东西,高兴就好了。呵呵。
注:
<1>. 参考《太平洋岩画——人类最古老的民俗文化遗址》李洪甫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7年。
<2>. 参考《红山文化古玉鉴定》徐 强著 华艺出版社 2007年。
<3>. 参考《中国古玉 发现与研究100年》张明华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年。
<4>.<5>.<6>.参考互联网站《百度百科》。
<7>.
参考互联网 刘再复《漫步高原》一文。
<8>.
参考《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邓淑蘋 主编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华民国一百年。
<9>.
参考《古代玉器通论》尤仁德 著 紫禁城出版社
2002年。
<10>.
参考本博克第十九篇《良渚后裔去哪儿了?》(二)讲故事 7.“拔牙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