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十四篇三角形玉琮

(2012-12-19 17:25:10)
标签:

玉琮

三角形

分类: 玉礼器——璧、琮、圭、璋、瑁

 提到玉琮,不期然就会想到“天方地圆说”。因为“玉琮是内有圆孔,外圈作正方形或钝角形的器物。”<1>后人根据玉琮的造型,附会地认为“它的内圆代表天,外方代表地,通孔则代表天地间沟通,玉琮是祭祀天地的法器或神器。”<2>

 

 除了正方形玉琮外,你见过三角体外形的玉琮吗?请看(图一至图六):

 

http://s14/mw690/a3afa4c6gd01c8ddb1b8d&690
               图一 有不通透灰白色氧化斑纹。                              图二  有褐色沁及绺裂蚀化。

 

   http://s6/mw690/a3afa4c6gd01c94b8e4e5&690        http://s15/mw690/a3afa4c6gd01c98500dde&690
      浅浮雕结合细阴线纹琢兽面纹。      图四 青色原玉质和灰白色氧化斑折光不同。

 

   http://s11/mw690/a3afa4c6gd01c9eacde9a&690

  图五 弧形修正钻口痕、孔内壁有对接错茬。     图六 上表面边缘可见一三角形小凹陷。

 

形玉琮 8 孔径3厘米  620

器呈青绿色,有不通透灰白色氧化斑纹,有褐色沁,有绺裂。圆雕,内有圆穿孔,外周呈钝三角形柱体。器表分三节,角棱面圆钝,以浅浮雕结合细阴线纹琢兽面纹。孔内壁有对接错茬台阶,上表面一边缘中份有一三角形小凹陷,下表面孔缘可见修正开孔口弧形钻痕。抛光精细,宝光内敛,手感重。

 

 古玩店老板林太让我注意上表面那边缘的小凹陷(参见图六另一古玩店小陈老板直接说那缺口是古人用作祭祀后所做的标记。我原以为是岫岩玉,第三间古玩店的陈老板用手一掂,就否定了是岫岩玉,说是新疆玉。

 

“真的?”太神奇了,明明有良渚文化的纹饰,怎么可能是新疆玉?!本来想按古方先生在《岫岩软玉与良渚文化部分玉料来源的关系》一文中所说:“良渚文化玉器种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玉料可能来自辽东半岛的岫岩。”<3>“照葫芦画瓢”,以为找到了个岫岩玉的良渚玉琮,谁知又冒出了“新疆玉”。咦?如是说,这“玉路”到底通到哪儿去啦?这玉料又是从哪儿里来的呀?

 

 看博友3N3N王仁湘先生的文章,在《史前玉器中的“双子琮”》一文叙述道:“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琮往往成组随葬在大型墓葬中,玉琮有时会成对出现,它们的取料和制作同工,可以将它们称之为‘双子琮’”<4>。“初步认定与所谓神兽面配组出现的‘人面纹’其实是冠饰图案,也应是一个兽面。那兽面之上的所谓人面形,应当是神兽的冠饰,上面整体就是神兽的一个完整的冠。”<5>既是说,当我们见到“人面-兽面-人面”组合的玉琮时,就可能是不完整的组合,就可能有失落了下琮(见下图)<6>

 

http://s1/mw690/a3afa4c6gd01cd6e12f00&690


    三角形玉琮刚好就是人面-兽面-人面的组合。顺王先生思路自然想到,可能还有另一半下琮。不由自主地想呼唤:“另一半,你在哪儿?”

 

    三角形玉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氧化和包浆。在灰白色氧化斑纹表面,侧光看,可见包浆皮壳折射呈宝光内敛而含蓄,而原玉质部位则呈现出玻璃镜面样反光,两种部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来疑问有没有三角形玉琮?无独有偶,有幸曾得到过另一件三角形小玉琮(见图七至图十)。

 

       http://s15/mw690/a3afa4c6gd01ceee64ace&690      http://s14/mw690/a3afa4c6gd01cf037143d&690

                        图七                                                                  图八

 

       http://s15/mw690/a3afa4c6gd01cf32b152e&690     http://s15/mw690/a3afa4c6gd01cf49b0dce&690

                    图九                                                                   图十

 

三角形小玉琮  通高3.4  边长3.5-3.9,上下口外径2.4-2.6  敞孔径1.8厘米 重58

器呈青白色,有浅黄皮壳。皮壳表面光滑,有内敛宝光。圆雕,近似三角体琮形。三角体三面微拱凸,纵面观并非等边三角形。如玉琮般上大小小,有孔有射,孔壁呈对钻喇叭形,洞壁呈蜂腰状,细观有不规则钻痕。

 

      有射、有中空贯通圆孔,外围虽不是正方形,但也是几何图形之一的三角形。难道这就不能称作是玉琮了吗?不是四面方形外壁,就是臆造伪作制品吗?这玉琮的概念到底是谁慨括定义的呢?在历史上是谁最先采用了这个名称的呢?要知道现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玉琮是出土于安徽省薛家岗文化的小玉琮,距今约五千二百年,比良渚文化还早”<7。以至今发现和现有概念,其码五千二百年前那时咱还没有出现明确的文字,把内有中空穿孔、仅将外围正方形这类的器物称为“琮”。感觉就像前妈生的儿子,后妈给起名字一样。后妈只认得前妈生的一个儿子的模样,前妈生的其他儿子,后妈没见过,就棒打一片,说是私生子。后妈不认为三角体外形的玉琮是玉琮的一种。这样的比喻古玩界的一些怪异现象,是不是有点好笑?

 

      买这三角形小玉琮时,古玩店老板强调说,青白色原玉质暴露面是上一手玩家拼命刮拭掉氧化白斑皮层表面而形成的,非常难去掉。嘱我千万不要再刮盘。哎呀,这氧化白斑皮壳面恰恰是这玉琮的美丽之处,是岁月的痕迹,是想做而做不来的,我怎会多此手脚,欲除之而后快?想看看灯光透射下那三角形小玉琮皮壳面那动人的景象吗?请见(图十一):

 

      http://s6/mw690/a3afa4c6gd01d558529a5&690
           图十一  这是从三角形小玉琮中孔射光,有皮壳那面散射出的网状沁纹。

 

     因为喜欢买东西后记录,不知不觉有了几件三角形的玉器。最好再温习一下。三角形器(见图十二)<8双孔三角体佩(见图十三)<9>特色玉器(见图十四)<10> ,加上这两件三角形玉琮,一共是五件。

 

  http://s8/mw690/a3afa4c6gd01d7946b917&690
   图十二  三锐角三边均不等         图十三  带有“T”形符号         图十四  带有神鸟纹和文字图案

 

     还记得中学时期学过的勾股定理吗?勾三股四弦五说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据说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还有一段故事: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在西方勾股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历史上的西周是在公元前1100--771年,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可以确定早于公元前550年。这样看来,在时间上咱们中国的勾股定理比毕达哥拉斯定理发现的早。

 

      虽然不能确定大禹治水时有没有运用勾股定理,从这五件形似三角形的玉器中,没有一件是尖锐角,都是圆钝角,没有一件的边缘是等距的。既使猛一看以为是等边三角形,但认真测量起来,角和边都不是相等的。或许你以为是工艺原始粗燥的误差,但细心品味会发现,那都是有意而为之。这些三角形玉器的时间的上限有机会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或者三星堆文化,而且有的还带有标记性“T”型符号,有的还带有明显的图案纹饰,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奇妙、可以充份发挥想象力的浪漫事情吗?

 

       看书有概念玉礼器是祭祀用的,什么“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从没当回事、认真想。忽然遇到这三角形玉琮有个三角形小缺口、说是祭祀后的“标记”,顿时觉得发生在远古时期礼天礼地的祭祀仪式可能很庄重,眼前仿佛出现古人祭祀的宏大场面。宗教也好,迷信也好,那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过程和产物。有幸的是,我们有机会以此类实物反馈那段史实。这也许就是玩古玉迷人的地方。想想看,也许五千年前有一神职巫师,或者一国之君,载歌弄舞,装神扮鬼,当时用过的祀天礼地的玉琮,现在就摆在了你的面前,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那五千年前的古人万万想不到我们今天这个场景,就像我们今天也想象不出未来五千年会发生什么事情一样,人去物留,这三角形玉琮或许叙述着另外一套不是“天方地圆”的千古流传的故事,只是后来人未必能明白得了、理解得到。尝以为牵强附会的用后来人或现在仅有的发现,断然的肯定或否定、笼统囊括或局限古人的表达意念和想象空间都是相当危险的。

 

      是否可以这样想象:在高古玉面前,每个人都是小学生。从历史宏观且长远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又有谁能够胆自称自夸为古玉的专家、又有绝对的解释权呢?想来只是入学的迟早、是否享有特权、能否有机会幸运地接触到高古玉的机遇多少而已罢了。让古器物自己说话,叙述那鲜人为知的历史事实,才是相对客观的、真实的,对不对?

 

 

 

注:

<1>.<2>.<7>.引自《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 玉器卷》,史树青 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集团 北京出版社,2005年。

<3>.参见本博克第十九篇《良渚后裔去哪儿了?》(二)讲故事 8.“玉路说”。

<4>.<5>.<6>参见并选自3N3N博克《史前玉器中的“双子琮”》(上、下)

<8>.参见本博克第一篇《这是红山文化的“规”与“矩”吗?》6. 三角形器

<9>.参见本博克第十二篇《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一)玉器上的符号3. 双孔三角体佩

<10>.参见本博克第十九篇《良诸后裔去哪儿了?》(一)特色玉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