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是一种印记和标号。当看到四件玉石器上有三种符号图案时,会不会有一种历史传承的感觉(见图一)?
http://s12/middle/a3afa4c6gc3c8716d530b&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图一
古玩店老板知道我会喜欢,说专门找出来给我,并拿起其中一件说是“龙”,一件说是“月亮”,拿起另一件强调说是“眼睛”。
1. 叶眼孔形佩
最长6.6
最宽3.2 最厚0.7厘米 重15克(见图二)
http://s13/middle/a3afa4c6gc3c88bed462c&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http://s8/middle/a3afa4c6gc3c88f0cb627&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图二 图三
器呈暗绿色,有褐色沁。灯光下半透光(见图三)。半圆雕,叶眼形。中央单面钻一大圆孔,入口缘大,出口缘小,孔壁呈斜坡状,似空洞的瞳孔。眼内眦处亦有一对钻小圆孔。外眼角表面饰一双层三角形,六条阴刻线末端连接参差。
这就是古玩店老板说的“眼睛”,是不是很形象?为什么说是“半圆雕”?因为虽然是片状,但随形扭曲拱起,变成一只非常逼真的叶片形眼睛。外眼角表面雕琢的双层三角形图案看起来原始、古朴,像是一种标记,也像是一种符号,当然也可以说仅是眼角的装饰。
2.
月芽单孔璜
弧径5.5 外弧高2.6
内弧高1.8
厚1.7厘米重20克(见图四)
http://s15/middle/a3afa4c6gc3c8a8f9a80e&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http://s8/middle/a3afa4c6gc3c8ac3c8fd7&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图四
图五
http://s4/middle/a3afa4c6gc3c8b454db13&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http://s11/middle/a3afa4c6gc3c8bd993c3a&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图六 图七
器呈暗绿色,有褐色沁。圆雕,一标准规则的月芽形拱形器。三面置放均可平稳(见图五、图六)。棱角线清晰。在外弧缘表面可见一斜向阴线刻钩边
“T”形图案(见图七)。近一侧端有一两面对钻小圆孔,可见钻痕和对接茬口。
月芽单孔璜像一座彩虹桥(参见图五),像双臂上举、拱手捧月(参见图六)。器形太标准了,会不会是新近作品?从玉质沁色、钻孔的方法和孔内风化来看,不像。至于是不是“璜”,倒是个疑问。《说文解字》释:“璜,半璧也。”这样圆圆相切的月芽造型和半璧距离太远,只是因为对称均衡协调,有立体璜的感觉。一端钻有小圆孔,可以捆绑系带。
3.
双孔三角体佩
最长6.5 最高2
最宽4.8厘米重25克(见图八)
http://s10/middle/a3afa4c6gc3c8d0989669&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http://s13/middle/a3afa4c6gc3c8f9a6d37c&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图八
图九
器呈暗绿色,表面橘皮状,有大面积褐色沁。圆雕,呈不甚规则立体三角形。三角形一边呈不对称弧形拱起,一边呈直线形,第三边边缘不整。三角形厚度不一,边缘不整边较厚,线形边由拱形边至近尖角端由厚变薄呈圆滑钝刃状。近弧形边中下部有一单面钻大圆孔,钻入孔缘规整,钻出缘呈不整薄刃状。线形边近角端内侧,有一单面斜钻小圆孔,可见钻入缘有短斜面,钻出小孔缘较规则。在大、小圆孔之间的弧形表面,有一阴线刻隐起“T”形图案。
无独有偶,这个双孔三角体佩的表面也有一个与月芽单孔璜相类此的“T”形标记。稍不同的是单端孔月芽形璜的“T”形图案是用深阴线技法刻出,而此双孔三角体佩的“T”形符号有少少阴刻隐起的感觉(见图九、参见图七)。三角形不对称弧形边可以画弧线、直线边可以画直线,三个尖角度均不同。不能不使人联想起那件可能是红山文化工具的神奇三角形器。<1>
4.
“C”龙玦佩
最长5.2 最宽4.2
高0.8厘米重15克(见图十)
http://s11/middle/a3afa4c6gc3c9185d82da&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http://s6/middle/a3afa4c6gc3c91e03c1f5&690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TITLE="第十二篇 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一)玉器上的符号" />
图十 图十一
器呈暗绿色,有褐色沁。半圆雕,“C”龙玦形。片状,厚度不一,随形拱起,但可平稳置放。龙首近似梯形,上下缘延长直线不平行,吻平线稍倾斜,上交角微呈钝角,下交角微呈锐角。龙眼为双面对钻小圆孔,龙体弯曲呈环状,龙尾圆滑内卷,与龙首间有一宽线形缺口。中央有一双面对钻大圆孔。颈身处拱起表面有一空心粗体阴线刻钩边圆杈“丫”形图案。灯光下半透光,可见小圆孔对接钻痕(见图十一)。
这就是老板说的“龙”。确实与红山文化的著名“C”形玉龙和兽形玉玦有相像之处。即有“C”龙的龙首、弯曲的龙体及龙尾,又有兽形玉玦的肉上标徵性的缺口,此“C”龙玦佩界乎于“C”形玉龙和兽形玉玦两者之间。不同的是被《中国玉器定级图典》认可的“C”形玉龙和兽形玉玦均为圆雕,而此“C”龙玦佩是片形半圆雕。此器特别之处是颈身交界表面有一阴线刻钩边的“空心粗体”圆杈“丫”形符号标记。
四件器物玉质、沁色、风格相同,都是单一表面有符号图案,背面素面无纹饰。钻孔的方法有红山文化玉器钻孔的影子。用这四件器物可以画出不同的弧形、角度和线形。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可能又是变形了的“规”与“矩”,为当时的治玉的工具。<2>
注∶
<1>.<2>.请参见本博克第一篇《这是红山文化的‘规’与‘矩’吗?》。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