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篇手摸历史揭开玉瑁之谜(四)玉瑁之谜

(2012-06-01 07:52:47)
标签:

玉礼器

分类: 玉礼器——璧、琮、圭、璋、瑁

     

      人一好奇就来事!提到礼器,首先想到的是璧、琮、璜、圭、璋、琥。源于《周礼·春官·大宗伯》那句名文:“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咦?这东、南、西、北、上天、下地,和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隧器那个符号形文字有吻合的机会呀?!说不定一个原始简单的抽象图案就把四面八方、宇宙空间、无所不能的含义囊括其中。精炼概括得来,是后世衍生的六礼器的老祖宗。

 

     那么除了常说的这六种礼器和玉斧、玉钺之外,还有那些可能成为礼器呢?还是台湾故宫博物院老院长那志良老先生帮到我。打开那志良老先生撰著的《中国古玉图释》一书,礼器类除了圭、璧、琮、璋、璜、琥外,还多了瑁、笏、珑、圭璧合制和礼用器物。这“笏”字是竹字头,印象中是朝臣面见天子时,挂系在腰带上的竹板,用以记事。当然也有装饰用的“玉笏”。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有绅笏之说。不明白那老先生怎么把“笏”,这么个宦官用的东西,也归到礼器类。如果象书中把商周时期所有礼用器物,包括簋、豆、匕、罍(léi壶、角、觚、卣、觯zhì)、羽觞、盂、盘、玉几、玉敦、瑶爵、玉琖(zhǎn十六种器物,都归于礼器类,这礼器的概念也显得太宽而泛了。真“礼器”可能已经不存在,而泛于形式了。言归正传,“瑁”是什么样的?引起了注意和兴趣,因为书中把良渚文化的器具包含在内(见图二十五)。

 

             http://s10/middle/a3afa4c6gc1438ae27829&690

                                      图二十五

      看了一通,原来谁也不知道瑁是什么东西。从宋人三礼图、礼书、考工记,到清朝吴大澂古玉图考、近人郭宝钧氏古玉新诠,每个人所绘之瑁皆不同。良渚文化的器物也有认为是瑁。在当代的玉器书籍里,(图二十五)中的“C”和“D”,被称为“玉三叉形器”;“A”和“B”被称为“玉半圆形饰”;“E”被称为“玉璜”;“F”被称为“玉钺”。名称各异,原来玉瑁是啥样的,仍然是个谜。

                         

      有意思了!知道一般有“王”字偏旁的,都和玉有关。《新华字典》是常请教的老师。“瑁:天子所持的玉,用以合诸侯的圭,覆玉圭上,故谓称为瑁。”什么意思?印象中西周的时候,有了“天子”的概念。如果把这个“天子”想象为氏族、酉邦、联盟的首领、酋长或统帅,也许可以把历史向前推进一点。“合”字有汇合、聚拢意思;“覆”字有遮蔽、翻转的意思;“圭”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将合诸侯”变成天子合诸侯。(天子的)玉合(诸侯的)圭,两“器”相见,天子的玉遮盖在诸侯的圭之上,这天子所持的玉称为“瑁”。

 

     《周礼·考工记·玉人》曰:“天子持冒,四寸,以朝诸侯。” 郑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盖天下也。”许氏《说文解字》曰:“瑁,诸侯持圭朝天子,天子持玉以冒之。”由此可知,瑁是名玉,大小四寸。那志良老先生认为:诸侯持圭朝见天子时,天子用瑁在诸侯的圭上冒覆。这“冒覆一下”就像现代的人们相见、相互握手一样,不过是一种仪式。嘿!咱能想到的是:诸侯持的圭都算是礼器的话,这天子持的瑁更加珍贵,非礼器不可也。

 

     想象历史进化到某个阶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争夺资源、战争不断,才有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才有了老大、老二之分,才有了天子合诸侯之象。这瑁到了这个阶段,说不定已经是权杖上的一节装饰品,完全令人畏惧也不是,完全令人信服也不是。就像那志良老先生说的变成了一种仪式,如同握手,当然还是有尊卑、长幼、上下之分。

 

      其实文字应该是文明形成的最后一个标志。到能用文字写出来什么是礼器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写三、四千年前的历史一样,时间的距离,多少掺杂了各种水份。不可不信,但不可全信。以为三十年前、三百年前以致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的人,想象三、四千年前或是五、六千年前的事,绝对误差应该和时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那么怎么能将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隧器和“原始人类用的绳管”可以和历史上的“瑁”拉上关系呢?

 

      看看有关瑁字的汉字转变,也许能给人以提示(见图二十六)。

 

              http://s6/middle/a3afa4c6g79b9f4b15cf5&690
                                          图二十六

 

     金文大篆的瑁字,比较形象,容易明白:“瑁”即眼睛(目)看得见的玉(王),半圆弧型,中间有孔,如盖帽般(半圆伸出角翼)覆在眼睛(目)的上方。到了小篆,这“瑁”,遮蔽、护荫的感觉更强烈,可以说从头罩(照顾)到脚。到了繁体隶书阶段,金文大篆那个有孔的有遮翼的 “瑁”,如“日”辉煌,意念的转换比形似更突出。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相信也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理解变化有关。

 

      美玉啊,一在上方亮出来,耀日夺目,这就是“瑁”。呵呵

 

      这金文大篆的“瑁”字,去除了代表“玉”质的“王”偏旁、代表让人眼睛看得见的“臣”字形“目”眼后,右上方的部分就像幅写真的图画,与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隧器和“原始人类用的绳管”的椭圆型管穿孔如此相像,这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隧器和“原始人类用的绳管”难道还不是“瑁”吗(参见图十二、图十三)?

 

        http://s14/middle/a3afa4c6gc1439e8d276d&690     http://s4/middle/a3afa4c6gc143a1635ef3&690

                     图十二                           图十三

 

      “使用表意符号来书写,而不是用拼音文字”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显著特征之一,是世界所有其他民族都没有的。久浸其中,信手得来,对字体的缘由麻木无感觉。实际上三千年前浇注在青铜器上金文大篆,等于当时的先人已经间接地告诉了后人什么是“瑁”。只是历史间隔得太久远,没有了的具体实物的应用,“瑁”就像传说和神话一样,本来不是谜也变成了一个谜


    良渚文化那些被称“玉三叉形器”、 “玉半圆形饰”、 “玉璜”,有的还被称为“冠状玉器”,镂空或雕刻非常精美的神人纹饰,不能不说是玉瑁的佩戴、携带的方式的历史的演变、改变而已,但文化的基因仍在传承。不是吗?如果稍微观察思考,“冠状玉器”、“玉三叉形器”、 “玉半圆形饰”、 “玉璜”都是片雕,单面雕琢神人纹饰,可以束在发顶,可以挂在胸前,可以举握在手中,都是给对方别人看的。“玉三叉形器”是不是可以想象为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隧器龟壳腹侧横向宽带表面那个象以“十”字为中心,一个人两臂环状上举,脚踏大地好像礼天礼地符号的图案的上半部?而“玉半圆形饰”的上弧形边缘和型状与“原始人用的绳管”有人面纹的宽带面有相似之处。而良渚文化那些雕刻精美的神人图案是否也可以认为是“英雄”形象的神秘化演绎? 谁佩戴和拥有玉瑁及衍生器,在权势、地位上就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是历史的跨度太大,现代的人想象不出,理解不了而已。有意思的是,良渚文化的“冠状玉器”和“玉三叉形器”在出土的时候,多在葬者的头部以上,有考古学家认为是戴在头上的饰物,和冠、帽有关,所以也有被称为帽状器。“帽”“瑁”发音相同,偏旁不同,明明是玉石制成,怎么是束在脑袋上的“巾”?但另半部分还是猜对的,的确是耀眼的“瑁”。

 

      看来不但这“原始人用的绳管”可以改名为红山文化人面龟鹰纹玉瑁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隧器也应该改名为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铭文瑁 而良渚文化那些雕琢有精美神人纹饰的“冠状玉器”、“玉三叉形器”、 “玉半圆形饰”、 “玉璜”,也有机会是玉瑁的一种形式,亦可统称为“玉瑁”,相信在历史上的作用,大同小异。

 

      玉瑁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早已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与上千年的文人雅士苦苦探求相比,庆幸偶然得到了解开玉瑁之谜的两把钥匙:“原始人用的绳管”和红山文化白玉龟壳隧器。只能说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是现在翻天覆地的大时代造就了机会,是古器物自己在詮译历史的谜团,是《新华字典》的注释和金文大篆“瑁”字的书写给了提示。所以在古器物学论证上,不管是科学挖掘的、非法盗墓的、还是传世品,面对两件造型如此相似雷同的器物,用“干什么用的?”“谁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在哪儿用?”的方法,就像小学生查字典一样,都有机会讲出一个历史的故事。若真能揭开历史上的玉瑁之谜,还是令人高兴的。

 

     当然这只是个引子。

 

 

 

 

 

参考、图引并铭谢

1.  《中国古玉图释》那志良著 南天书局发行

2.  《中国玉器定级图典》本卷主编周南泉主编单位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商务印书馆

3.  (图二十五)引自《中国古玉图释》那志良著南天书局发行第100

4.  (图二十六)引自《新华字典》汉字的转变





                                                                                   全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