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
(2012-03-23 12:21:28)
标签:
杂谈 |
《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
盐城市第四中学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六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第二节《图片的处理》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习完第一节《图片的获取》之后,应对图片处理的实际需求设计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的篇幅较小,主要是提纲挈领地对图片处理的应用作了一些示例,示例比较零散,而且还涉及到多款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教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图片处理的实际需求,并能够挑选一款熟悉的软件对图片常见的需求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尝试图片的艺术化处理。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片存在的问题。(2)选择自己熟悉的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3)尝试对图片进行艺术化处理。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化图片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应该是本节潜在的目标。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图片常见缺陷(大小、亮度、角度等)的分析以及相应处理,教学难点是图片的艺术化处理。由于基础原因我校初一学生的信息素养比较低,不太适合使用专业性较强的Photoshop作为入门的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学习。基于此,笔者选择简单易学但功能丰富的ACDSee作为入门的图片处理工具进行讲解。考虑到ACDSee在第一节已有所接触而且简单易用,笔者设计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一个围绕图片处理进行的学习活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分段呈现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从简单模仿老师的演示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本节的学习。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通过观察,分析出图片需要的常见处理(大小、亮度、角度、完整性等)。 2.掌握ACDSee对图片进行大小调整、亮度调整、旋转、裁剪的操作方法。 3.尝试利用ACDSee对图片进行添加文字和艺术化的处理。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创设情境,从欣赏一组“校园风景”图片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存在的问题。任务驱动,从演示图片处理的操作方法到安排学生模仿实践,再到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缺陷,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图片的处理。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图片处理需求并利用ACDSee对进行相应的处理。 教学难点:根据需要对图片进行艺术化处理。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课前准备】将本节课用到的图片素材发送至学生机,架设好ftp便于学生提交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本节课当中将所有的图片处理操作都讲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图片处理的实际需求,掌握图片处理的简单技术这一教学宗旨基本达成。本节课以图片展为一条主线设计教学活动思路是比较清晰,选材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的艺术化处理作出适当的拓展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整节课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达成率较好,图片处理的常用操作学生都能掌握。因为审美的原因部分学生图片艺术化处理的效果不是很好。不足之处:笔者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语音语调缺乏变化。试图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实现能力提高的效果有待改进,让先做好的同学帮助小组有困难的同学掌握操作技能而不是替他完成操作应该是小组合作的宗旨所在。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