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梦想做个春秋战国式的周天子,差点成真了

(2018-06-05 09:25:24)
标签:

中国历史

清朝

鸦片战争

北京

近代史

分类: 原创博文

“天朝上邦”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最重要的心理优势,所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不遗余力地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秩序,无不将万国来朝视作身为“天朝上邦”的最大荣耀。但这种在国人心中维持了数千年的“天朝上邦”观念,又是怎样在清朝灭亡前夕的短短几十年中崩溃的呢?

  http://spider.nosdn.127.net/bcf24d16986272362f7ad043b6f9e349.jpeg

晚清国人对“天朝上邦”观念的动摇,最早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出现。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之败还勉强能算是仓促间的偶然失败,那么10多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之败,尤其是京城失陷、皇帝北逃,就绝不应该是发生在“天朝上邦”身上的事情了。

咸丰帝北逃病逝行宫之前,遗诏中特意言明不行“郊配之礼”、不立“圣神功德碑”,心灵所受打击之大可见一斑。皇帝尚且如此,形成于商周时期的“天朝上邦”观念,也开始在当时社会精英的论调中演变成一种折中的“春秋战国说”。例如,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西方各国“几有与中国鼎立之势,而有似春秋战国时之列国”。湘军名将彭玉麟则说“当今日之时势,强邻日逼,俨然成战国之局”。

  http://spider.nosdn.127.net/1f37c747d71230c1c0ca411fc883407f.jpeg

在这种“春秋战国说”的论调中,当时的社会精英把清朝比作是周王朝,把西方列强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似乎是想以营造一种悲情的历史氛围,来激发国人对清政府的怜悯和维护之情。虽然这种说法还没有否认清朝居中之国唯我独尊的地位,但也无疑是对“天朝上邦”观念的重大动摇。

而随后发生的“强邻日逼”之事,即使是“春秋战国说”也无法保全清王朝的颜面了。1879年,日本强行将清朝的藩属国琉球王国,改成琉球县,变成了自己的属地。清政府磨蹭两年之后,还是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如果说琉球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藩属国,那么1883年清法战争之后大藩属国越南被抢走,就实实在在打破了清政府企图做个周天子的苟安之梦,并且几乎冲垮了清帝国的宗藩体制,大清皇帝的脸面在各藩属国面前算是丢尽了。

  http://spider.nosdn.127.net/b8f4b49f0e70fbab3aeaa3a505d6b65a.jpeg

国家脸面在什么情况下都决不能丢,丢了哪怕是只有一次,也会丧失脸面威慑力,蹬鼻子上脸的事情会接二连三地来。继日本抢占琉球、法国抢占越南之后,清政府对缅甸、暹罗、尼泊尔、锡金等藩属国的宗主权也相继被西方列强抢走。

如果用“春秋战国说”的理论来解释,这样的事情应该算是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当年周天子都能容忍,尚有洋务运动这块遮羞布的清政府当然更能忍。就这样相安无事10多年之后,近邻日本在甲午年再次找上门来,北洋水师的覆没带走了洋务运动的希望。而最最重要藩属国朝鲜的失去,则让清政府与当年周天子的境况又更接近了一些。

此种情势之下做惯了优越国家国民的人们,不得不经历几千年中最差的国家体验。他们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这根本不再是一个儒法规则下的世界,而是奉行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谓“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外交理念已经完全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天演竞争剧烈场中,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到此为止,国人几千年来“天朝上邦”的观念基本瓦解了,但1900年的慈禧政府似乎还想做最后的努力。结果“庚子国难”中,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帝后仓皇西逃的残酷现实,让“天朝上邦”最后残存的理念也被一扫而光。“天朝上邦”的国家理想,彻底被“世界弱国”的现实感受所取代。甚至时至今日,崇洋媚外、自我菲薄的精神遗毒也仍未完全消除。

【~~欢迎关注本博客微信公众号:「读历见闻」(ID:dulijianwen),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