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宦官 |
分类: 原创博文 |
中国人历来以儿孙满堂为福事,如果一家之中子孙后辈里有人建下功业、博得功名,当上大官,若不归故里、耀门楣,那基本上便是心中无家的不孝子。明朝永乐年间,蔚州一位落第秀才似乎深受这样的家风熏陶,曾打算拉上皇帝带领几十万大军陪他衣锦还乡。
http://s16/mw690/002ZNeV2zy7hPKzZyUvff&690
这位落地秀才名叫王振,他早年从糊弄孩子的家教混成了有编制的公办教师,但是教学水平一度差到混不下去的程度。于是,王老师不知道从哪里得了灵感,可能看到过“欲得成功,必先自宫”之类的鸡汤句,自行了却红尘烦恼根,入到宫门之内。
宦官老王当时年岁已经不小了,冒险做出这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事,如果只是在皇宫浣衣局、司苑局之类的地方做些洗衣种菜的琐事,那基本上就是王家铁定的罪人了。
早年混教育界的经历,虽然没能在家长们那里蒙混过关,但王老师伺候小孩的手艺还是到家的。从永乐末年的内宫小杂役,到正统末年的大太监,王宦官在熬死两位老皇帝后,终于在少年小皇帝那里大大发迹,成为宦官中最炙手可热的司礼太监,提督东厂。
http://s8/mw690/002ZNeV2zy7hPKBsXjNa7&690
然而专横朝野的王太监在事业顶峰却遇到了烦心事,衣锦而不得还故乡与夜行何异?极尽尊荣于身却不能回故里显摆,你叫我怎么耀门楣、表孝心?
机会不负有心人,1449年蒙古瓦剌部也先兵分四路进犯边州,王太监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7月16日,100余名勋贵官员随驾,王太监带着皇帝率领50万大军出动。大军抵达大同后本打算向北寻找瓦剌军队作战,但前线各路明军雪片般的败报把他们胆气吓没了。
在撤退路线上,王太监决定取道紫荆关回京。这条路线的优点是走蔚州,可以径直脱离边关交战之地。缺点是沿途卫所、关隘比较少,如果瓦剌骑兵突破大同防线追上来,御驾可能就无城无险可守。
http://s2/mw690/002ZNeV2zy7hPKCQ71Td1&690
但蔚州那可是王太监的家乡,走这条路可以完成老王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心愿!据《明实录》记载王振“始欲邀驾幸其第,继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也就说在荣归故里已经成行的情况下,老王突发爱惜禾苗之情,又改为原路返回。
就算老王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觉悟,但地处塞外的蔚州的禾稼是不是多到漫山遍野、塞满道路,以至于大军都无法避让而不得不损坏呢?从常识上讲,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紫荆关方向一路走下去,沿途越来越薄弱的守御让老王不敢走了。结果把家风抛到脑后,没有坚定荣归故里之情的老王,折回原路走到土木堡的时候,瓦剌赶上来劫道了。翘首等待大车满载财物而来的老王,他那可能还在回味荣归故里美梦的脑袋,已经在乱战之中被刀斧取走。
http://s10/mw690/002ZNeV2zy7hPKDWOoNe9&690
老王的经历告诉我们,值此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车票难买,登车拥挤,开车不易,赶路的朋友们一定要轻装简行,别把回家过年搞成荣归故里。祝大家路途安泰,过个轻松快乐年!
~~观读历史,见闻天下,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本博客微信公众号:「读历见闻」(ID:duliji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