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朝末年盐价大涨,盐贩子张士诚不安心发财,为什么非要造反?

(2017-09-06 13:33:43)
标签:

杂谈

张士诚

盐贩子

元朝

起义

分类: 原创博文

​元朝的“食盐财政”

每当一个王朝走到穷途末路,必然要经历从财政危机到财政崩溃的历程,蒙元也不例外。元末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困境不断提高食盐价格,盐价在1276年至1315年间上涨了16倍,带来的巨额收入支撑了元朝政府80%的经费开支,而民间百姓则过着“濒海边民,犹且食淡,深山穷谷,无盐可知”的困苦生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Mmc2icK57jF2JwQvaE0JtkL7hgDibJyB4g7ESS05jlkM5DIV9Nia2xz81BcFh4hOrHSmso6jwTkWxaXymEMNeGq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在元朝政府的食盐财政下,按说身为盐贩的张士诚就算分不到羹,也至少能体面地求个温饱吧?但实际情况却比想象的悲惨百倍。元末张士诚所在的两淮地区,土地集中在官僚地主手中,老百姓生活贫困,而且海潮涌溢,旱涝交加,再加上蝗虫、疾疫之灾,那时代基本上是不适合底层百姓生活的。越来越贵的盐价,恰恰是元朝统治者在其他税源不足的情况下,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方式。

作为食盐财政的垫脚石,盐丁们的悲惨生活全写在了一首《悯盐丁》的诗中:

“煎盐苦,煎盐苦,濒海风霜恒弗雨。赤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计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亡五。晒盐苦,晒盐苦,水涨潮翻滩没股。雪花点散不成珠,池面平铺尽泥土。商执支牒吏敲门,私负公输竟何补。儿女呜咽夜不饮,翁妪憔悴衣褴褛。古来水旱伤三农,谁知盐农同此楚。”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Mmc2icK57jF2JwQvaE0JtkL7hgDibJyB40Fq5QGhVjTwGHr3xFETOeQHw89fYxWsGib29ApTKMJ8e03gNT5vooQ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天灾人祸,商吏盘剥,盐丁和食盐一样,同是元朝政府口中的羹,只有被吃的份,能多活一天都要多谢封建官吏们“慈悲心肠”了。如果还妄想发个财什么的,再多多投胎做八辈子盐丁也是没有指望的。

“十八条扁担起义”

张士诚是当时泰州兴化白驹场的亭户。所谓“亭户”,就是说张士诚是有户口的盐民,不是贩私盐的黑户。因为元朝时煮盐的地方叫做亭场,所以盐民户编就称为亭户。1323年,张士诚出生在一户贫苦的盐民之家,他成年后带着弟弟张士信、张士德“以操舟运盐为生”,也顺带贩点私盐挣外快补贴生计。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Mmc2icK57jF2JwQvaE0JtkL7hgDibJyB4I4IJPdDhqwsYpctmiadUA7gltOMa8ZCjTLCSA5ibezTc91D4Cpv1luE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当时盐价虽然很高,但是市场却很小。因为盐这种昂贵的生活必需品,对于穷苦大众来说已经成了奢侈品,普通百姓如果在食物里放点盐,那基本上就是炫富了。像张士诚这样的盐贩去买盐运司高价发卖的盐引,是需要靠借贷来筹钱的,他们“春贷秋偿,盐不抵息,终年辛劳,不得温饱”是普遍现象。

所以,他们手中必须卖更高价格的食盐,所能售卖的对象只剩富豪大户。那么问题来了,富豪大户们收了盐会诚信友善地向贫民张九四结账吗?答案是否定的。张士诚带着他的兄弟挑着食盐给富豪大户送货上门,却极少能遇上货到付款的情况。穿着破衣烂衫巴巴地挑着盐给人家送去,对方收下货不仅不说谢谢,还要欺凌侮辱一番之后才会付账,甚至收完货、骂完人还不给钱的也不在少数。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vMmc2icK57jF2JwQvaE0JtkL7hgDibJyB46QDSC8l2icJPNNxcL2IQSUGdfk65WHSvhS2prAWbWuWvLKbzxQbZvj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除此之外,各级官吏的欺压和敲诈也是家常便饭,基本上张士诚的头顶已经成了官僚地主们的公共厕所!所以,张士诚并不是守着黄金产业,放着发财的事业不做,而是他继续做下去的话,要么被借贷的债主干掉,要么就是饿死,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1353年,张士诚带着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领盐丁们跳槽到起兵造反的行当里,攻泰州占高邮打下了一片江山,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