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贞观22年(公元648年)5月20日,宽阔的长安大街上一支长队里走着数不清的男女和牛马,浩浩荡荡向皇城而去。见多识广的京城老百姓已经猜到,这一定是边战大捷,敌国的俘虏被主将押来京城向皇帝献俘。于是,围观的人群中开始猜测主将的名字,李世绩、程知节、苏定方、薛万彻等世之名将立时成为围观者口中的焦点人选。
而此时,真正的“主将”王玄策在那个名臣名将荟萃的伟大时代里,甚至可以说在市井之中还毫无知名度。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被想到的“小人物”,几个月前在遥远的异域他国,没有向帝国的皇帝讨要一兵一卒,几乎是以一己之力领导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平叛之战!
战争的地点远在万里之隔的喜马拉雅山另一侧,当时古印度地区在笈多王朝溃灭后,已是一派四分五裂的状态,王玄策就是在那里展现了一位卓越外交活动家的别样风采。
四年之前的公元643年,当时官职只是黄水县令(从七品下)的王玄策以副史身份,已经随正使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李义表出使过一次,受到了北印度戒日王的热烈欢迎和款待。戒日王本名尸罗逸多,原是天竺诸国之一的坦尼沙国国王,他发起征战完成了北印度的统一,建立起戒日帝国。贞观初年,玄奘西行求法得其礼遇,并在受邀参加无遮大会后归国,戒日帝国便从那时起多次遣使与唐帝国通好。
http://s10/bmiddle/002ZNeV2zy7cGmsV54Be9&690
中世纪初北印度的戒日帝国
公元647年,戒日王第三次遣使向唐帝国皇帝进献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等物。按照唐印遣使均为一来一往的惯例,这次皇帝任命已调任右率府长史(正七品上)的王玄策作为正使,一来送戒日王的使臣回国,二来再做睦邻友好之回访。
再次出使天竺踏上吐蕃尼婆罗道的王玄策,期待着与大唐老朋友戒日王的再次晤面。
王玄策一行三十余人不远万里跋涉数月,来到高山下的印度,沿路访问戒日王治下的天竺各王国,收到的诸国贡物也越来越多,一路向着戒日王的都城曲女城而去。然而没有人能够预料的事件发生了,这位北印度的霸主、号称“持戒的太阳神”竟于恒河之中溺水身亡。
更要命的是戒日王没有子嗣,王位继承人的问题瞬间压垮了他一手打造的帝国。此时,戒日帝国的一个叫做帝那伏帝的附属国的国王阿罗那顺,见戒日王已然人死不能复生,便宣称由他接替戒日王向帝国负责,其他所有人则都由向戒日王负责改为向他负责。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戒日帝国以后他来当家做主了。
但是在夺位游戏中,这种不以武力威慑为手段的自我加冕,根本就是自娱自乐式的篡位,必然会引发其它玩家的群殴。就是在这样的混乱形势下,以王玄策为团长的唐帝国使团进入了阿罗那顺的帝那伏帝国境内。
以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机遇。阿罗那顺大可以将戒日王已死的事实向王玄策摆出来,争取唐帝国使臣对自己继承人地位的认可,利用唐帝国的强大影响力来为自己的即位背书,这起码可以让反对者心有忌惮。
但是,阿罗那顺对于其中显而易见的好处视若无睹,他或许认为自己需要修正戒日王的对外政策,来找一找其“北印度新霸主”的存在感。
与此同时,王团长也没有预料到危险正在靠近。阿罗那顺似乎是要以他的泼天大胆来为自己代言,竟以倾国之兵伏击了王团长的三十人使团,劫掠珍贵贡物无算,尽数擒获王团长以下三十人!
天竺世界震惊了,佛祖都要被阿罗那顺的智商惊呆了!
只有阿罗那顺洋洋自得:戒日王生前极力交好的唐帝国我都敢招惹,没我胆大的还不乖乖向我臣服!
王玄策王团长以前做县令现在做使官,他可不是一个只知道讲斯文的人,更不想学苏武在一个智障国王的手下干牧象之类的工作,在被俘不久竟又逃了出来。印度的历史很多都是糊涂账,唐朝的史官对本国事尚且记不胜记,对小小使团长逃离异国小邦的事自然只是一笔带过。
所以,我们只是大概知道王团长等人的逃离,可能得到了戒日王的姐姐或是妹妹的帮助。但不管是贵人相助还是自我奋勇,总之是成功逃出来了。而逃出来,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王团长可不想就这么跑回去给帝国的皇帝添堵。吃了亏要自己找回来,出使国乱了就平了乱继续出使!这似乎是身为大唐使节所应有的自觉,即使是七品小官也时刻心存帝国的荣耀和自己的使命荣耀。
作为一名伟大帝国的杰出外交活动家,在遥远的异域他国要想报伏击之仇,并为戒日老友扫平逆臣,更重要的是夺回被掠去的贡物,借兵就成了王团长脑子里本能的选项。
借兵可比借钱难多了。普通人若是在异国他乡被洗劫一空,想借个回家的路费都够呛。但王团长可不觉得借个兵有多少困难,先“以书征邻国兵”,捎信到吐蕃找皇帝的外甥女婿、文成公主的丈夫松赞干布借来1200名精兵,又跑到泥婆罗国一番高谈阔论向国王那陵提婆借得7000骑兵。
有了这八千多人的本钱,天竺诸国那肯闲着,章求拔国、迦没路国等或出兵或出物相助,岂甘坐视逆臣阿罗那顺小人得志。
王玄策带着多国部队进战茶镈和罗城,也就阿罗那顺的帝那伏帝王国都城所在地,位置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茶镈和罗城之战,王玄策部以少击多,大战三日,击溃阿罗那顺的数万象兵,阵斩三千,水中溺死者万余。
阿罗那顺弃城逃走,重新纠集残余部众,掉头与王玄策的副手蒋师仁作战,兵败被擒。随后,阿罗那顺余部“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卫江”,他的妻儿老小意图在乾陀卫江阻截平叛大军。蒋师仁领命攻击,大败之,“获其妃及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威势震动天竺。跟随阿罗那顺作乱的城邑聚落五百八十余所,纷纷投降。至此,王玄策等人完成使命,吐蕃赞普也遣使同往长安献捷,于是便有了开头诣阙献俘的那一幕。
王玄策的事迹在民间流传下来,更多地被等同为“一人灭一国”的壮举。这其实是对王玄策的极大不尊重,作为外交官,和平才是他的使命。促使他选择战争有着不得不为的原因:一是丢失了天竺诸国进献皇帝的贡物(阿罗那顺所劫);二是戒日王的使臣被劫,陷王玄策于无法完成送使回国之皇命的境地;三是阿罗那顺篡位在先,且采取敌对行动,这让王玄策的和平使命无法达成。
当然,对于王玄策的使节身份来说,战争不是他的职责,他在被擒脱逃后即使选择回国报信也不至有罪。但是当时的太宗皇帝会怎么做?他事后曾说“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意思就是说,不管王玄策办不办战争的事,对于劫吾使的贼人必不能饶过。
事件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这场以唐帝国使节王玄策主导,吐蕃、泥婆罗以及天竺多国参与的北印度平叛之战,检验和巩固了唐帝国与西疆盟友之间的关系,打击和震慑了天竺中的与唐敌对势力,强化了唐帝国在青藏高原、印度平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稳定帝国的西疆做出了贡献。
此后,王玄策在唐高宗显庆、龙朔、麟德年间又多次成功出使印度,更加证明了这位大唐使节是和平的使者,而不是带有殖民企图的占有者。
戒日王与唐太宗互遣使节时间表
http://s12/mw690/002ZNeV2zy7cGmp8tPZ1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