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随想——唤起人们发自内心的热诚
(2012-04-06 08:16:19)
标签:
清明心文化 |
上班途中,收音机传来路况可能因扫墓人潮而拥塞的提醒,才发现今天是清明。
广播路况后,主持人介绍了一则花絮:有家公司在清明节前推出了“代客扫墓”的服务,派人替没空的人们上坟,帮他们履行清扫墓园、上香、烧纸、行“三跪九叩大礼”等工作,再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刻成光盘交给客户。时下社会追求创新,有如是者!
台湾扫墓的习俗还有“哭墓”一项,每次烧完纸钱,母亲和大姨都要蹲在墓两旁,怀念小时给阿妈带大的岁月,想到悲从中来,便痛哭失声。我们几个小孩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刚刚不是还有说有笑吗?怎么这么快就能哭出眼泪来?!
年轻的小阿姨们不以为然地站到一旁,爸爸也不无尴尬地和几个姨丈站在稍远处抽烟谈笑。有次扫墓后,父亲把母亲拉到一旁说:下次就别哭了吧,何必每次都这样形式。母亲则大不以为然地说:扫墓没人哭怎么行?原来,哭也是扫墓重要的仪式之一。
《论语·八佾篇》有段故事,说子贡想要省下祭祀用的羊,孔子回答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你想节约那只羊,我却更加重视这个仪式啊!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母亲和大姨两人坚持的“礼不可废”。
但同样在《八佾篇》里,孔子也强调“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要祭拜,就要有诚心,当祖先真的在你面前一样。如果真的不能亲自前往,只是请人去,那就跟没祭拜是一样的。
做什么事情,尽心、发心是最重要的。
几年前,有阵子上海血库闹血荒,镇政府交办任务下来,要求镇上企业号召员工献血,中达的配额是十五人。当时人资部门告诉我:为鼓励献血,本地惯例是企业要提供七天假期和一千元津贴,给愿意献血的职工作补偿。
献血助人当然是好事。但“献血”毕竟不是“卖血”,给钱给假的做法,反而扭曲了利人利己的精神,于是我坚持不给假也不发钱,献血者必须是自己认同,完全自愿。
那一次,公司里总共有五十几位同仁排队献血。大多数人抽完血,休息片刻就神色如常地回去上班。以后几年,几乎年年如此,也没人当它一回事。
发心是很重要的,至少我是这么看的。
在当今一切以金钱为坐标的社会,人很容易失落了自己的主体性,也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卖血可能比较容易让我们达成指标,但这样做就失去了献血的意义,也失去了检验、整合价值观的机会。如果我们平日侈言以人为本,但临了却要用钱来贿赂员工去完成公司献血的指标,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假如管理阶层用比较容易的方式去做事,其结果是既贬低了活动的意义,又剥夺了员工自我探索历程所能彰显的主体性。
过去公司曾好几次发起爱心捐款,也都得到我的大力支持。但我从不看人资部门的捐款名单,也从不去看网上的公告。这是为了让员工不必揣度上级的意图,可以各凭己意认捐。
爱心捐款是基于个人的关怀,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赞许或肯定。常言道“施比受有福”,实际上,施的同时就已经“受”了--发心捐献的同时,让自己脱离了金钱的坐标,也让自己的主体意识得到彰显,这不是凸现自主意义的最好方式之一吗?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能够不介意别人的褒贬而尽己行事,我们就拾回自己的心了。
企业不单看结果,也重过程。过程中所外显的态度,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像传统习俗的传承一样:压墓也好,哭墓也好,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有一天终究会化成他内在的精神源泉。
这些年,我只要有时间,总会陪母亲去阿妈的坟上走走,听听松风,俯瞰霭霭烟尘中若隐若现的基隆河,一面怀想三十几年前那个在灯光掩映下的橘色的微笑。
前一篇:知与行——策略必須“知行合一”
后一篇:用人不疑与用人要疑